前一段时间,台大校长李嗣涔给即将成为社会新鲜人的毕业同学14点建议,第一点是“保持热情,别太在乎薪水与升迁”,意外引发愤怒反应。网路上同学一片挞伐之声,认为校长“不知民间疾苦,沦为业界黑心老板的帮凶。”以往前辈老生常谈的谆谆训诲,今日却遭到猛烈抨击,令人感慨良多。
在电视节目,看见社会新鲜人分享他们的心声:“明明薪水就那么多,却要我忍受店内难听的音乐、做许多额外的事。”职场专家也不客气指出:“如果以这种短视近利的态度工作,不但损伤自己专业前途,也降低公司团体的士气,无法成就自己与他人,只有两败俱伤。”然而,这种敷衍求是的想法,在年轻人身上却屡见不鲜。
教学生涯中,也曾碰到一位怠学、冷漠的同学对导师说:“你不用管我的功课,最后给我一张毕业证书就好了。反正我来念这个学校,只是想要毕业证书。”老师回办公室后失望的说:“如果任何事情都可以这样简化,同学读书是为了毕业证书,老师教书就是为了钱吗?人生的意义要低下到这样的地步吗?”这样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不久即将届龄退休。课余时与我分享她在教育上的感想:“20几年了,每年带一个新的班级,我都会思考要给孩子些什么?直到现在,我才真正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她说,渐渐地,她已经不再患得患失,斤斤计较学生的课业成绩、比较哪个班级的平均比较高、基测之后出了多少个满级分的同学。相对地,她非常重视同学的生活常规和态度,以及参与校内各种活动时是否用心投入。
她认为:“要让同学知道,必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即使是场边的一个啦啦队员都很重要。那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因为到最后,出了社会,成绩根本不算什么,关键是在面对生活时候的‘态度’。”
这种态度是一种与人为善、认真付出、谦虚学习,且胸襟宽大。她提到一个令她喟叹的优秀女孩,从国一开始,她就在妈妈近乎苛求的期待下名列前茅。除了读书,从不参与任何课外活动,永远静静的冷眼旁观,或是在旁边看她的书。在一个升学主义至上的世界里,她不需要朋友,也的确获得许多的肯定与赞美。尔后,她顺利的考上北一女,进入第一志愿台大就读,但是人生却不如她想像的那么美丽。同学说,她在校园中的身影是那样地孤独失落。
后来,老师辗转听说,女孩子决定毕业以后,要到森林小学教书。母亲听了勃然大怒:“如果你要做这样的决定,为什么不早告诉我们呢?我们也不用辛苦的一路栽培你到台大了。”尔后,她就很少再听到这个同学的消息。
母亲观念上的偏执,造成了女孩的不幸。无可讳言的是:成绩的荣耀、高薪的工作,优秀的表现,都是人生追逐的目标。但是人生远不及于此。到最后,我们会发现“成绩”、“事业”与“金钱”,都无法定义自我的意义与价值。而这些价值的秘密,也只有透过真心与热情的付出,承担痛苦与失落的过程,才能展现在我们眼前,也才能伴随孩子长远的一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