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母(公元243-318年)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湛氏,也是中国古代有名的一位以身垂范、育子成才的良母。她教子有方、宽厚待人的事迹为千古传颂。
湛氏出生于三国时期吴国的新淦县南市村(今江西新干县金川镇)。陶侃幼为孤子,家境贫寒。陶母含辛茹苦,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养陶侃读书。陶母时常告诫陶侃要“使结交胜己”(交朋友要交比自己强的人) 。
陶母“截发筵宾”、“锉荐喂马”的故事在乡里广为传颂,被尊为“贤母”。官府特为陶母住所立坊,名为“延宾坊”,命屋边之桥为“德化桥”,以此嘉彰这位贤母。
湛氏小时候受过一些启蒙教育,是个粗通文墨的女子。她深知读书的重要,因而省吃俭用,以自己纺纱织布的微薄收入供儿子读书。可是,幼年时的陶侃生性贪玩,读书不用心,这让望子成龙的母亲十分焦急。
有一天下雨,由于家无斗笠、雨伞,小陶侃没法上学,便蹲在母亲的织布机旁玩。小陶侃盯着穿来穿去的梭子,甚是好奇。湛氏见状,灵机一动,停下织布机,询问小陶侃的学习情况。
当小陶侃背诵功课《贤文》至“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句时,湛氏因势利导地指着手里的织布梭子启发他说︰“侃儿,你看这梭子来去匆匆,是不是很快呀?这日子一天天飞快地过去,像不像织布的梭子和射出的箭一样快呀?”
小陶侃明白了母亲对自己惜阴苦读的劝诫,从此发愤苦读,终于不负母望,一举成才。陶侃为官以后,也常告诫部下︰“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截发筵宾 锉荐喂马
有一次,同郡人范逵被举为孝廉赴洛阳任职,旅途中正好在陶侃家投宿。当时大雪封门,陶侃家里一贫如洗,偏偏范逵又带着很多仆从车马。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陶侃感到大为困窘。
正在他为难之际,陶母毅然剪掉自己的长发去市场换了几斗米和一些肉食。回家后又将床上所垫稻草切碎,作为范逵马匹的草料,将家中屋柱劈去一半,作为柴火。
当范逵饭后拜别陶母时,发现她长发剪去,大为惊奇,追问之下,得知所发生的一切,不由感慨道:“有母贤能如此,怎能不造就栋梁之才!”加上陶侃的才学人品,也早已使他钦佩。
这样范逵遂与陶侃成为莫逆之交,并多方替他延誉称颂。母亲“截发筵宾”的待人美德,深深铭刻在陶侃心上。故陶侃为官以后,始终保持着“恭而好礼”、“引接疏远,门无停客”的待人作风。
“三土”教子正直为人 清白为官
后来,陶侃经他人引荐去外地做官。赴任前,湛氏语重心长地教导陶侃做一个清正之人。湛氏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包袱递给陶侃让他带上。到任之后,陶侃打开包袱一看,只见里面包着一坯土块、一只土碗和一块白色的土布(俗称“河布”)。
陶侃先是一怔,过了一会才慢慢领悟到母亲的用意。原来一坯土块是教儿永记家乡故土;一只土碗,是教儿莫贪图荣华富贵,要保持自家本色;这一块白色土布,更是教儿为官要尽心恤民,廉洁自奉,清清白白,永不忘本。
原来土块表示,无论身在何地,看到它,就应想到家乡故土,要为故土争光。母亲赠送的“三土”深深打动了陶侃的心,后来他在仕途上果然不负母亲所望,正直为人,清白为官。
有一年,陶侃在浔阳任主管渔业的小官。他谨记母训,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孝顺的陶侃念及一生贫居乡间的慈母,有一次,他趁同事出差之机顺便捎去一坛母亲喜食的鱼鲊(腌鱼),并附上告安信。
陶母收到信物,甚为高兴,但当问清了这坛鱼鲊是陶侃从官家鱼品腌制坊拿的后,陶母心情陡变,将鱼鲊坛口重新封好带回给陶侃,并附上责儿书信。信中言辞严厉,云:“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
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鱼鲊和回信,大为震动,愧疚万分,深感辜负母训,发誓不再做让母亲担忧之事。他遵循母亲的教导,公私分明,廉洁为宫,勤于政事,直到晚年告老还乡,他也一丝不苟将军资仪仗、仓库亲自加锁,点滴交公。
陶侃的一生业绩浸透了陶母湛氏的言传身教。后人赞曰:“世之为母者如湛氏之能教其子,则国何患无人材之用?而天下之用恶有不理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