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琼倒铜旗》这出戏在京剧里几乎已消失,然而在台湾的北管戏里却非常盛行,唱的是昆曲“十牌”,包括【新水令】、【步步娇】、【折桂令】、【江儿水】……等,为南北合套中的一种,在京剧里有些武戏也用到,如《乾元山》、《石秀探庄》、《淮安府》等,有人简称此套数为“新步折江”,乃取前四曲之首字也。其中的南曲原属仙吕宫,与双调北曲合成一套,所以此套数也叫“仙吕入双调”。
台湾的《秦琼倒铜旗》出自潮剧,潮剧源流非常古老。潮剧大锣鼓戏《秦琼倒铜旗》是从西秦戏传奇武打和白字戏锣鼓伴乐脱胎而来。在台湾六、七○年代以前,电视尚未流行的时候,庙会庆典总要请戏班演戏酬神。所有北管戏班都会演《秦琼倒铜旗》,有一句台湾俗谚说:“懒懒马也有一步踢,歹歹戏也会一出倒铜旗”,意思是说再怎么差的戏班,也都会演《倒铜旗》这一出好戏,就像一匹马也懂后踢;此二例在比喻一个人再怎么差,也有一些可取之处。
《秦琼倒铜旗》是如此普遍,在大的庙会上,甚至是“双演”:就是搭两倍大的舞台,中间隔着乐队(文武场),同时两组人各自演《秦琼倒铜旗》,观众聚集观赏可达一、二万人之多。
此戏最大吸引人之处,应该是秦琼连续四遍的双锏舞,也称为“锏套”,配上演员高唱、乐器演奏、锣鼓喧腾。一种磨砻砥砺、不屈不桡、奋战不懈的表演“科仪”,就能够那么感动人。秦琼坚持把铜旗敲倒,就像台湾人创造经济奇迹的能量一般:人民天生具有一种不辞辛劳的“打拼”精神。
其实,最后铜旗如果没有裴元庆鬼魂来帮助,用火炮炸死铜旗阵内埋伏的众多兵马,秦琼一定会分身乏术、力竭而亡。而铜旗阵若不是由罗成指挥,他命令躲在旗斗里的兵不许施放冷箭,秦琼也不可能成功。这剧的编法,有点出乎人的意料。秦琼付出的是“不退缩”,其他麻烦事,似乎由神给安排好了,自有适当的人去承担、去解决。
故事是讲隋末之时,李密投奔瓦岗,程咬金让位给李,李封秦琼为扫隋大元帅,命其破五关。秦琼一路连破三关,到泗水关时,靠山王杨林(杨义成)奉隋炀帝之命摆下铜旗大阵,并修书罗艺请求相助,罗艺命子罗成前往助阵,罗成行前问母亲,才知来倒旗的乃是表兄秦琼,母命其暗助之。
罗成先至西围面见秦琼,告以铜旗阵之机关及破阵之法。守铜旗将军东方白与东方红,先在校场与罗成操兵排阵,当守护铜旗时,罗成命令二将不可用乱箭伤人,二将对罗成始起疑心。秦琼四番倒旗未成,最后获故战友裴元庆之亡魂相助,铜旗遂倒,罗成与秦琼再杀二将,终得破阵。
《秦琼倒铜旗》影响所及,其它戏种也纷纷仿效,如台湾著名布袋戏演师黄海岱(五州园掌中剧团),十八岁第一次担任头手,演出的就是《秦琼倒铜旗》。晚年他在公职人员选举场合示范布袋戏表演,也喜欢手擎秦琼布偶,唱着《秦琼倒铜旗》戏中的昆曲。
此外,台湾北部“正一派”道士熟习北管,也吸收一些戏剧表演程式,例如“禁坛结界”科仪借用《秦琼倒铜旗》的表演程式,“飞罡进表”科仪引用北管戏“跳台”的表演程式,而北管弦谱及吹谱也成为科演的过场乐,并将北管锣鼓配合上颂经的念白与做表,显得气势不凡。有些法国人喜欢道士,花几年时间学会这些科仪,回去当了法国道士。反而我们自己不认真,只当成是迷信、是赚死人钱用的,不当一回事,这些文化没人关心之下将迅速的消失。再过一阵子,两岸的人偶而听到《倒铜旗》这个辞汇,可能是一脸茫然,不知那是什么东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