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文化课教材(高级):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font print 人气: 1047
【字号】    
   标签: tags:

【原文】
子曰:“鄙夫(1)可与事君(2)也与(3)哉?其未得之(4)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5)患失之,无所不至(6)矣。”(《论语·阳货第十七》)

【注释】
(1)鄙夫:人格卑陋的人。
(2)事君:事,侍奉。侍奉君主。
(3)与:音“鱼”,同“欤”,表示疑问、反诘的语气。
(4)之:指官职名位。
(5)苟:如果、假设。
(6)无所不至:比喻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

【语译】
孔子说:“可以和人格卑陋的人一起侍奉君主吗?他还没取得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已经取得官位后,又担心失去;如果他担心失掉官位的话,那他就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了。”

【研析】

争夺名分和权力地位,在讲究现实的今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争斗之心就如同人们所追求的东西,如影随形,固执鄙陋,都是人们自私自我、人心非常执著的产物。其实名分和权力地位本应被有德者善用,只是世道人心衰微已极,竟然能让鄙夫邪党玷污君主、群臣和百姓得逞。想想古圣先贤,是不是教导人们要维护正道、遵循正道?君子是不是希望人们注重道德修养?

“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君子淡泊名利,自得其乐,适合居上位,行雨露均沾的德政和教化,乐见人们向善的心;而鄙夫邪党为名利争斗,至死方休,要的却是谋夺全国的权柄和财产,甚至控制人心和思想,奴役人民的肉体,不惜滥施刑罚,酷刑折磨,以巩固一人或一党之私的独裁统治。如果全国人民不背离古圣先贤、君子的教导,不听信鄙夫邪党的谎言和承诺,鄙夫邪党怎能成就他们的独裁统治?历史上明君在位,往往伴随着满朝忠良贤臣,就算没有明君,如果他能亲近许多贤臣,也能正气满廷,发出正义之声,窒息鄙夫邪党;就怕君、臣、民道德沉沦,仁义不修,当然鄙夫邪党就要当道,这时候邦无道,君子势单力薄,众醉独醒,如何能与鄙夫邪党再同事一昏君?那么人们不维护道德、背道而行的结果,当然就是灾祸战乱的到来,以及看着独裁政权的覆灭了。

【延伸思考】

1、暴秦的野心是没有止尽的,贪得无厌,争得天下的权柄之后,不久就灭亡了。争天下和治天下是两回事,一个是战争,一个是和平,鄙夫邪党和附和者,最终得到的只不过是罪与罚,而君子无所争,只能劝善无效,最后只好看着他们兴起,又自取灭亡,然后有德者出来治理国家。

想想看:鄙夫邪党为何能兴起?是不是有太多人附和?这些人为何道德败坏,无法分清善恶?是不是他们远离了君子和教化?他们的报应(例如战乱和瘟疫等)是不是他们自己一次又一次选择的结果呢?

2、许多朝代都有奸臣、酷吏等乱政,朝廷掌控全国就像是人的大脑掌控身体一般,在朝廷演绎着忠奸、正邪的势力消长,就像是人的大脑中,善恶、好坏的思想在大战,为何朝廷中会有奸臣?为何人的思想中会有坏思想?是不是君主和人的主元神要清醒理智起来?唯有真正善恶分明,清除了奸臣和坏思想,是不是才能迎来太平和纯善的真我?

【阅读资料】

汉唐时期酷吏下场的启示

西汉武帝雄才大略,汉朝在其在位期间达到了鼎盛时期;但是与其祖父和父亲的无为而治不同的是,武帝为了打击豪强势力,抑制商贾,加强中央集权,任用了一些酷吏。《史记·酷吏列传》就记述了武帝时期的十个酷吏的故事,这些酷吏都以残暴酷虐著称。

唐武则天当政时,也喜欢任用酷吏,出现了周兴、来俊臣这样特别残暴的臣子。不过,任用酷吏的结果,固然能强化皇权,保持国家的统一,但是酷吏的严刑峻法和残酷杀戮,也使各阶层的人们,特别是普通百姓遭受意想不到的灾难,无辜被杀,冤狱横生,社会不宁。出现酷吏的主要罪责当然在于为君的不重仁德,但身为官员,如何对待百姓也是自己的选择。那么这些酷吏的下场如何呢?

《史记》提到酷吏周阳由,曾任郡守,是最暴虐残酷、骄傲放纵的人。他所喜爱的,如果犯了死罪,就曲解法律使那人活下来;他所憎恶的,他就歪曲法令把他杀死。他喜好欺凌其它官员并侵夺其权力。后来在与人争权时,被处以弃市之刑。

张汤,任御史时,便善于揣摩皇帝的意思来评判事情,并善于奉承武帝。他所处理的案件,如果是皇上想要加罪的,他就交给执法严酷的监史去办理,并用严酷的刑法;要是皇上想宽恕的,他就交给执法轻而公平的监史去办理。后来有人向武帝举报张汤的一些违法之事,张汤不得不自杀。

酷吏义纵任南阳太守时,虽然十分廉洁,但杀的人很多,有一次一天杀了四百多人。后来他被武帝处以弃市之刑。

宁成曾做过济南都尉,他处理政事就像狼牧羊一样凶狠。后来义纵审理宁氏家族的罪行时,宁成也被株连有罪处死。

酷吏王温舒先后任廷史和河内太守,他逮捕郡中豪强奸猾之人,郡中豪强奸猾相连坐犯罪的有一千余家,后竟至于流血十余里。他喜欢杀伐、施展威武,不爱惜百姓。后来有人向武帝告发王温舒接受赃款和其它的坏事,罪行之重应当灭族,他只好自杀了。而他的两个弟弟以及两个姻亲之家,也因各自的罪行而被灭族。时人说:“可悲啊,古代有灭三族的事,而王温舒犯罪竟至于同时夷灭五族!”

尹齐在任御史时,为人廉洁,但行事十分严苛,使当地官吏和平民生活困苦不堪。后来,尹齐在淮阳都尉的任上病死,他的家产价值不足五十金。但他所杀的淮阳人很多,待到他死了,怨仇之家想烧他的尸体,家属只好偷偷的把他的尸体运回来安葬。

酷吏杨仆任御史治理政事仿效尹齐,做事凶猛而有胆量。后逐渐升为主爵都尉,位列九卿之中,后来他得病而死。此外酷吏减宣被判定为灭族,减宣自杀。

唐朝武则天时的周兴、来俊臣臣办起案来,十分残忍。他们想出各种各样惨无人道的刑罚,名目繁多,花样百出。他们抓到人,先把各种刑具在“嫌犯”面前一放,“嫌犯”一看,就被迫招认了。周兴、来俊臣前前后后一共杀了几千人,毁了一千多家。他们虽然权倾一时,但终因滥杀无辜,后来俊臣被处死,周兴被仇家暗杀。

翻阅中国历史,一直都不缺乏酷吏的形象。而在当今世上,酷吏仍不少见,而且其残暴,达到了惨烈的地步。依笔者之见,酷吏可分为两种,一是那些具体行为的执行者;一是那些下达残忍命令的当权者,如上述所举官吏。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他们为自己辩解的理由都是在“执行命令”。可是上天有眼,并不会因为你是在执行什么命令就会饶恕你所犯下的罪行,并不会因为一切非是出自于你的本愿而对你格外开恩。下令者理应受到公正的审判和报应,执行命令的追随者必定也难逃法网,上天在记录着人的一切所为,也在恒定着一切,人所做过的一切都要自己去承担。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只是人们心存侥幸;因果报应,屡试不爽,只是时间或早或晚罢了。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子贡评论人物的优劣长短。孔子说:“赐啊,你这样做是贤能的吗?我可没那个闲工夫。”
  • 有人说:“不记仇恨,反以恩德回报他人,怎么样?”孔子说:“那应该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用合于道理的正直态度对待仇恨,而且别人如果用恩德对待我,我也同样用恩德回报他。”
  • 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意思是说:多回过头来检讨自己的过错(反躬自省)而少责备别人,就能远离怨恨了。如果世人能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勤于改正自己的心性缺点,管好自己,碰到什么不如意事,就不会一味地往外推责任、苛求别人、管别人,反而会体谅别人、宽恕别人。这样自然能减少很多纷扰和怨恨。
  • 孔子说:“君子贞而不谅” (《论语·卫灵公》),是说君子坚守正道,不会拘泥于小节小信。君子担当大任,要思量许多大事,就不会执著于小节小信的“言必信,行必果”,其实坚守正道将大事考虑周到、主次轻重缓急适当安排,这比把小节小信看得很绝对而必须遵守,是更重要、更合道理。
  • 孔子一行人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侍的人都饿病不起。子路心怀怨恨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贫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能安于贫困,小人一贫困就守不住心性,甚至言行失当了。”
  • 孔子在卫国敲击着磬,有一位肩背着草筐的人从孔子的门前经过,说:“这个击磬的人真有心思啊!”过了一会儿又说:“真是鄙陋而顽固啊!既然没人了解自己,那就顾好自己就好了。《诗经》说:水深就穿着衣服涉水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襟涉水过河。”孔子说:“说得真干脆啊!没什么好质问他的了。”
  • 孔子说:“一位怀有大志和仁德的人,不会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只会不惜牺牲生命而成全仁德。”
  • 道德、天地、忠恕似乎有所对应,忠恕大致指出合理对待天道、人群的方式。恕的另一层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自己管好自己,避免言行结怨。
  • 汉朝有一个叫杨恽的人,他的父亲是汉昭帝时官封为丞相的杨敞,母亲则是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千金。且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养,在未成年之时就成了朝中要人,被封为平通侯。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意思是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迷惘,光思考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确定。以古代学习正统文化经典而言,一方面是要充实纯正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的思想境界不如有些经典的思想内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