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书会的主题是孩子教养问题。郭老师拿月考中的一道选择题与我们分享,题目是:
以下哪一个答案是错误的?
1、自己收拾玩具。
2、帮妈妈洗碗。
3、爸爸叫我的时候不回答。
班上大部分小朋友都写3,只有两位写了不同的答案,于是老师下课时找他们了解情况,其中一位因为看不懂题目,只好随便选择;另外一位则说出自己作答的理由:有一次她帮妈妈洗碗,不小心打破了一个碗,不仅被骂得很惨,还被狠狠的修理了一顿,让她知道家里的碗是不能帮忙洗的。
这样的结论是孩子亲身的经验,实在不忍心责备,只好算正确答案给了分数。郭老师好奇的问:“可是,为什么不选‘爸爸叫你的时候’这个答案呢?”孩子表示:“常常我叫爸爸的时候他不回答,所以爸爸叫我的时候同样可以不回答。”傻眼的郭老师只好耐心的讲解和引导,心中却感叹──的确是“身教重于言教”!从孩子身上我们看见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学习榜样。
小玲谈到邻居闲聊时所提的问题:“如果我现在一直帮我儿子剪指甲,将来我老了他是否会帮我剪指甲?”小玲肯定的回答:“不会。因为他从小就没有学会剪指甲,将来剪自己指甲都有困难了,更别说帮父母剪指甲。”秀慧则说:“那得看你帮孩子剪指甲时他的心态,如果认为爸妈为他服务是理所当然的话,将来回馈的机会就很渺茫;如果他怀着感恩的心,就会回报父母。”
从孩子的表现和观点,我们看见了父母教育方式和亲子间互动情形,从父母的心态中则看见溺爱的痕迹。不可否认,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身正不怕影子斜”,反过来说,如果自己身体不正的话又怎能指望影子不歪呢?大家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后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在有意无意之间过度宠溺自己的孩子了!”
走过辛苦的岁月后,我们一心要给孩子最好的一切,在父母过度迁就、顺从与物质享受泛滥下,现在的孩子被百般呵护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学习感恩与惜福、尊重与分享、独立与自信,他们的未来确实令人担心!
刚读完幼保科进修课程的淑蓉深深感叹,准父母应该先上完教育课程后再生小孩,这样才懂得怎么教育孩子。这确实是一件遗憾的事,我们往往是边做边学,主观因循父母的那一套,再加上自以为是正确的方式去爱孩子──当年我们渴望获得充裕的物质、渴望学习各项才艺,一份自我补偿的心态藉由孩子来达成,虽然获得某种程度的满足与成就感,却害苦了孩子。教育是不能盲目的由着自己摸索和臆测,溺爱的害处比失爱更为严重,教育孩子还需要多一分智慧与用心。
让我们仔细聆听孩子的声音,允许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吃苦、受挫折与犯错的机会,在劳务的分担中学习承担与责任,才能珍惜物质的可贵,才能养成生活自理和做事的能力,进而尊重生命,感恩身边的每个人,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要让我们的孩子成为知识的巨人、生活的侏儒,这样才是对孩子付出真正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