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WHO吁 全球对抗超级细菌

【字号】    
   标签: tags:

【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4月8日报导】(中央社台北7日电)卫生专家今天再度提出警告,1新种超级细菌赋与细菌具有抵抗几乎所有已知抗生素的能力,这种新超级细菌正快速蔓延,构成1项全球性的卫生威胁。

美国“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今天报导,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发布请求,呼吁采取集体行动,对抗“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1型”(New Delhi metallobeta─lactamase,NDM-1)之类的新种超级细菌,并警告这种威胁正迅速蔓延。

英国健康保护局(Health Protection Agency,HPA)的抗生素抗药性监测主任利佛摩(DavidLivermore)在声明中表示:“从肠道手术、癌症治疗到移植,现代医学大多是倚赖治疗感染的能力。若抗药性破坏这项能力,那么整个现代医学就会崩溃。”

过去30年只有2种类别的新抗菌药品被发现,相较下,之前50年发现11种。

阿斯特捷利康公司(AstraZeneca PLC)执行长布瑞南(David Brennan)今天针对世卫“世界卫生日”(World Health Day)发表演说时表示:“我们必须承认,即使我们能增加新药数目,这项任务也绝不会结束,因为我们最新核准和最具疗效的药将逐渐失去功效,我们将需研发新抗生素,以取代这些失灵的药。”

美国每年在医院感染抗药性细菌而丧生的病患有6万3000人,费用达340亿美元。产业界数据显示,在欧洲联盟(EU),多重抗药性细菌每年造成约40万例感染,至少2万5000人丧生,损失15亿欧元。

据7日出版的“刺胳针传染病期刊”指出,被称为超级细菌的NDM-1基因普遍存在印度德里的环境中,包括饮用水和不流动的污水里都有。

这本期刊去年8月首度发表NDM-1基因时认为,超级细菌基因存在于医院内。英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NDM-1基因广泛存在新德里公共供水系统。上述研究成果曾发表在医疗期刊“刺胳针传染病期刊”(The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共同作者英国卡地夫大学(Cardiff University)教授陶尔曼(Mark A Toleman)对“印度时报”(TheTimes of India)说,“我们现在发现NDM-1不存在医院加护病房,而是在德里的环境中任意散布,饮用水和不流动的污水里都有”。

他说,“喝下遭污染的饮用水会让超级细菌进入人体。不过,带有超级细菌的人口数尚不得而知”。

陶尔曼指出,印度的霍乱和痢疾细菌也已带有NDM-1基因;尤其儿童一旦染病,现有抗生素几乎罔效,最令人忧心。

研究还发现,NDM-1基因在摄氏30度时最容易在不同细菌间传播,这是德里4至10月的普遍气温。陶尔曼表示,这使NDM-1基因得以快速散播;雨季积水和下水道溢流,也存在散播超级细菌风险。

上述研究是在去年9、10月间,自新德里巿中心半径12公里内的171处街头积水或河流中采样,其中51个样本检出NDM-1基因;另在50个自来水样本中,则有2个检出。

令人忧心的是,过去未发现超级细菌的11个菌种,现在也含有NDM-1;其中包括可引起霍乱和痢疾的霍乱弧菌和鲍氏志贺菌。

报导引述北方省(Uttar Pradesh)尼赫鲁医学院附设医院(Jawaharlal Nehru Medical CollegeHospital)的夏希德(Mohd Shahid)说,NDM-1基因的潜在国际散播是真实的,不该忽视。

超级细菌透过粪口传染是全球性问题,可能风险则因卫生条件而异。上述研究指出,6亿5000万印度人无抽水马桶可用,没干净水源的人口甚至可能更多。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办事处今天也警告说,如果再不采取行动因应抗药性问题,否则生病没药医的日子可能降临。

总部设在马尼拉的WHO西太平洋办事处今天发布声明说,抗药性已成为全球性复杂问题,不但足以致命,还提高医疗成本并危及病患的照顾。

声明指出,如肺结核、疟疾等疾病应该早在数十年前就已获得控制;再以多重抗药性结核病为例,每年全球估计就新增44万宗,其中还有58个国家出现广泛抗药性结核病病例。

WHO西太平洋办事处主任申荣洙表示,虽然WHO早于2001年就推出“抑制抗微生物药品抗药性全球战略”,但未获广泛落实。

WHO在世界卫生日的今天,推出6点政策配套,包括投入广泛的全国方案;加强监控及实验能力;确保优质药品正常供应;管控及宣导药品合理使用及妥当病患照顾;强化传染病防治及护理设定控制;促进创新、研究及发展。

申荣洙说,6点政策配套对象为卫生官员、决策者、民众、病患及药厂等,希望能唤起各界对抗药性问题的关注意识,也盼望193个会员国能以实际行动阻止情况继续恶化。(译者:中央社陈宜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