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八大处”是北京附近众多名胜古迹里面最出名的一个。从四平台开始向上走,长安寺、灵光寺、三山庵、大悲寺、龙王堂、香界寺、宝珠洞,还有卢师山上的证果寺。
证果寺始建于隋代仁寿年间,名“尸陀林”,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唐天宝年间,“感应禅师”卢师和尚在此修行,寺院因而改称“感应寺”。元泰定三年(1326年),改名“大天源延圣寺”,明下统景泰年间又易名“清凉寺”和“镇海寺”,天顺年间才改称为现今的证果寺。
京城西山证果寺
证果寺沿西山余脉卢师山而筑,掩映于卢师山腰绿荫深处。山门建在高台上,与殿堂处同一水平面。离寺门十多米处,有一眼一丈见方的水池,名“青龙潭”。多雨时节,潭水常溢出池口且冰凉可人。
山门内有人工堆砌的假山,结构巧妙,玲珑剔透。正殿前有恩碑,碑后有一口大铜钟,高约二米,直径一点二米,上刻〈摩诃般若波罗密心经〉正楷经文,字体隽秀端庄。
寺院西北角,有一座造型别致的石门,楹联刻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过此门,有一条石子路,穿过凉亭约50米,便是幽谷天成的“秘魔崖”。
秘魔崖是一块从山顶悬空伸出的岩石,向下斜伏,其状像狮子张口,岩石中有个石室,面积约50平方米,隋唐时卢师和尚居于此,因而人们称此山为“卢师山”,岩洞称“卢师洞”。相传,唐朝天宝年间,卢师和尚在此修禅,并收两条青龙为徒。
卢师和尚收复青龙
卢师名卓锡,浙江人。相传他年老辞官,欲择山修行。于是便自造一叶独木小舟,孤身一人从江南乘舟向北漂流,不用篙橹、一任小舟随波而行,舟所止处就是其修行去处。
这一天,小船沿着永定河支流来到了燕京郊野,卢师弃舟登岸,见四周山色葱茏,林泉秀美,溪涧幽深。又见秘魔崖下洞空如室,欣然叹道:“此吾居也!”于是便稍事清扫,入室梵修。
可是没想到,秘魔崖处其实早已有主人了。原来,在秘魔崖下的青龙潭中,有两条青龙正居于此修炼。这二龙说起来还颇有来历。
很久以前,这两条青龙潜匿于黄河龙门,不时喷妖气为害百姓。大禹治水经过龙门时,为民除害,一举将龙窝用神锹铲除,二龙出来争斗,但是都不是大禹的对手,结果悻然逃至苦海幽州,隐藏在秘魔崖下的青龙潭中继续修炼。
不想,卢师前来,一下子就占据了青龙潭上方的秘魔崖,二龙不禁心中大怒,决定一定要把他赶走,而且还要给他点颜色看看。
一天傍晚,秘魔崖上空忽然乌云密布,风雨大作,两条雨柱从天瓢泼而降,直贯秘魔崖。卢师当时正在石室中小睡,忽然大雨临头,惊醒时已经浑身透湿。仰头一看,原来是两条青龙正在空中喷云吐雾,翻腾盘旋。
卢师不慌不忙,伸手拿起案上的铜钵,施展神通将雨水一下子尽收于钵中。接着,又向铜钵中吹了三口气,那铜钵便霍地腾空而起,直奔二龙飞去。只听一声霹雳,钵水炸开,只打的二龙骨酥筋麻,双双跌入潭中。
没过几日,忽有两童子自称大青、小青,前来拜师愿为沙弥,以担柴烧饭侍奉卢师,卢师也未问两童子的来由,就收下他们。两童子天天早晨起来,帮师父扫地、做饭、砍柴,剩下的时间,就在山崖下的深潭里游水嬉戏,而卢师呢,则是一心一意地念经。
青龙布雨
就这样,一年一年的过去了。后来适逢北方大旱,土地龟裂,庄稼都无法播种,皇帝颁诏聘请祈雨者。二童子闻听,禀明卢师,卢师知二人有降雨之术,所以欣然允诺。
二童子揭下皇榜,回至寺中,纵身跃入青龙潭,化作一大一小两条青龙,腾入空中吞云吐雾、普降甘霖,旱情顿解。原来,二童子就是那两条青龙,因受佛法感化而弃恶从善,行云化雨。
卢师因此名震京师,被皇帝诏封为“感应禅师”,又赐封其所居之山为卢师山,更敕建了“感应禅寺”以表彰卢师勋德。迄今,在卢师像的两旁,还塑有二童子(二青龙)像侍奉。
相传,明宣宗敕封大青小青为龙王,春秋祭祀。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来此游览,二龙现形于洞旁,长不足尺。“感应禅寺”的住持和尚告诉乾隆,这就是二龙王。
乾隆笑着说:“区区小虫,何以为王?”话音未落,二龙猛长,飞腾山间,头尾因山阻隔已不能见,仅有龙爪一只自山上垂下,青鳞闪闪发光,高与山齐,惊得乾隆瞠目结舌,遂封大青为“灵威”,小青为“普化”,龙爪始收回。现在证果寺门外的平台上,保存着南浦和尚所立的碑记,记载了这个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