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坪林这么多次,今天第一次进坪林茶业博物馆参观,主要是为了参观馆内的一块“虎字碑”古碑。
说起虎字碑,很多人都知道草岭古道的垭口附近有一块虎字碑,是清代同治六年(1867)台湾镇总兵刘明灯路过该地时所题,为国家三级古迹,坪林虎字碑则默默无名,少有人知,曾经寂寥多时。
坪林的虎字碑,立于同治七年,也是刘明灯所题。这块古碑原立于北宜公路最高点石牌附近的古道上,民国五十几年时(1960s),国军部队开辟山区战备道路时,将这块古碑迁移至今国防部后备司令部博爱园区保存。因此长期以来,社会大众都不知道还有另一块虎字碑保存于军方的营区里。
直到民国94年(2005),台北县文化局基于坪林虎字碑为重要国家文化资产,乃促请国防部将古碑归还坪林乡,存放茶业博物馆展示。同时另复制两座虎字碑,一放置于国防部后备司令部,一放置于坪林北宜公路石牌原址。
民国95年(2006),我在跑马古道北端古道入口处,第一次看见坪林虎字碑的复制品,才得知原来台湾有两座刘明灯所题字的虎字碑。一在同治六年,一在同治七年。
坪林虎字碑长期隐藏,突然现踪,令人惊喜,而也有人怀疑。后来有位读者写信给我,提出质疑,他认为同治七年,刘明灯已卸职离台,怎么还会有同治七年的虎字碑呢?因此他怀疑古碑的真实性。
虽然当时我看到的只是复制品,但认为即是复制品,也不太可能会将同治六年误刻成七年。后来查史料,刘明灯确实是于同治七年离开台湾,但是到了年尾的十二月才离台。因此,这一年他还有总兵职务,仍须巡防台湾各地。
坪林虎字碑的导览解说提及,刘明灯是在同治七年九月巡视淡兰古道时,立此虎字碑于山巅以镇风止煞。对照史实,则这趟淡兰行,可能就是刘明灯离台前最后一次的北巡了。
坪林虎字碑的存在,间接佐证了在同治六、七年间,淡兰古道南路的北宜古道,其重要性日增,与北路的草岭古道已俱为台湾镇总兵巡行的官道路线了。
如今,草岭古道已是国家级的步道,而北宜古道却沦为荒凉山径,长期被人冷落,只赖有心山友不时探访而已。
三年前,我走访北宜古道之后,曾呼吁坪林乡长整治北宜古道,以保存此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古道。可惜孤言未获回响。
孔子曰: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坪林乡政或庶务繁多庞杂,乡长施政自有轻重急缓先后次序,当然不能以自己的理念或兴趣而强求乡长也能认同。只是今日刚好来坪林登鬼子濑尖,见如此冷山野径,都已经过用心整治,成为美好登山步道,足见现任乡长之施政理念与我相近,亦可见坪林乡建设预算与资源颇为丰渥。
北宜古道,路多平缓,步道整治易于鬼子濑尖,不难进行,不费多金,即可完成。而其历史古道的意义又远大于鬼子濑尖登山步道。我因此有所感触,而再提此事。
我购门票进入坪林茶业博物馆,来到中庭,才发现虎字碑就座落于坪林茶业博物馆的中庭右侧墙边的小亭内。旁有坪林茶业推广中心的贩卖部。其实,若只想参观虎字碑,应该可以不用买票,只要跟工作人员打声招呼,说想进来参观一下虎字碑即可。
既然已买票,就顺便入馆参观。坪林茶业博物馆是台湾唯一的茶业博物馆,馆内展出茶叶栽种的起源、品种、历史发展,及茶叶制造、茗茶的方法等。我虽然喝茶,但少懂茶道,所以对各种茶叶技术面的介绍,只是走马看花而已。唯一感兴趣的是关于台湾茶业历史的展出内容。
其中,最吸引我注意的一张台湾茶外销的首张海报。海报中一身旗袍的东方美人闲逸的端着茶杯的婉约倩影,英文标题写着:“FORMOSA OOLONG AND BLACK TEAS”。图片中的东方美人,看起来并不太像同治年间的台湾女性形象,应是反映出当时西洋人对东方女性外貌的憧憬与想像。
广告海报左侧的海报,则放置了一张李春生的照片,推崇其为“台湾茶叶之父”。李春生,福建厦门人,同治年间才来到台湾从商,称他为“台湾茶叶之父”,似乎并不合理。同治以前,北台湾的山区,例如文山、石碇等堡,早已栽种茶树数十年以上,李春生并非第一人。对照右侧的海报,我想较适切的说法,应称李春生为“台湾茶叶外销之父”。
同治以前,台湾的茶叶,都运往福建内销。同治元年(1862),淡水开放为通商口岸,从此台湾的茶叶才逐渐转为直接外销。同治四年(1865),英商陶德来台,发现台湾北部适合种茶,次年,自福建安溪引进茶苗,委请淡水附近茶农栽种,并引进现代商业模式的产销方式,透过洋行贷款给茶农,然后再向茶农搜购茶叶。李春生自幼失学,受洗成为基督徒,受教会教育,因而精通英语,后任职于厦门英商怡记洋行。这时,他受陶德之邀,前来台湾担任买办,协助陶德发展茶业商务。
同治六年,陶德将台茶试销澳门,获得成功。同治八年(1869),陶德以“乌龙茶”(OOLONG TEA)为品牌,成功为台湾茶打开美国市场。
此后,“台湾制”的茶叶名声大噪,大批外商及闽南茶商纷纷来台设立茶叶洋行,经营茶叶外销,开启了台湾茶业外销的黄金时代。李春生后来自立门户,成为茶商,又跨足他业,成为大稻埕的富商。
而短短十余年间,茶叶竟占台湾北部出口总值的90%,淡水港成为台湾第一大港。同治4年(1865)时,台湾茶叶输出仅13万6千斤,光绪19年(1893年)时,跃增为1,639万4千斤,三十年间,成长一百二十倍,成为台湾最重要的出口产品。
回顾这段历史,倘若要选出一位人物做为“台湾茶叶外销之父”,持平而论,我想应当非陶德莫属。而大概因为陶德是英国人,不宜成为“台湾茶叶之父”,所以这头衔便给了李春生。
而茶业博物馆推崇李春生,正是间接推崇陶德。导览资料介绍台湾茶之兴起,便是先介绍陶德来台,然后再介绍李春生协助陶德,成功打开了台湾茶的外销市场,台湾茶业自此兴起。
旅游日期:2010.06.02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www.tonyhuang.id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