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国建筑•名胜古迹

水光潋滟 明珠镶嵌--珠江传奇(中)

三塔三关锁珠江

广州古城,山环水抱,藏风聚气,具有“三山五岭雄,三江五河美”的山水格局,和“白云越秀翠城邑,三塔三关锁珠江”的优美环境空间结构。

三塔即赤岗塔、琶洲塔、莲花塔,称羊城三塔。三关是指三石,即浮丘石、海珠石、海印石,称“羊城三石”。

三石原是珠江中的三个小岛,岛上曾建有庙宇楼阁,是游览胜地。而珠江三塔, 在古人看来,构成了广州古城缜密而完整的风水格局,近四百多年来,曾是这座城市的标记之一,有外来船舶以此为航标,故又有“广州三支桅杆”之美称。然而,岁月流逝,昔日胜景不再,珠江三石虽沉埋于地下,但三古塔依然是羊城亮丽的风景,在它们身上,沉淀着这座城市古老而深沉的记忆……。

◎赤岗塔:海口地标

赤岗塔位于今广州海珠区赤岗一红砂岩山岗上,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由时任广东巡按王命璿倡建。工程未半时,因费用告绌而停顿,至明天启年间(1621~1627)由尚书李待问续建而成。

赤岗塔所处之地多为红色砂岩,故称赤岗,而塔便称“赤岗塔”。此塔是继琶洲塔、莲花塔之后广州修建的第三座“风水宝塔”,构成“锁二江”、“束海口”的“珠江三塔”,以聚“扶舆之气”。因此塔雄伟高耸 ,与东邻琶洲塔相呼应,成为珠江经广州出海口的风水双塔。

该塔为八角形楼阁式青砖塔。塔高53.7米,外观为九层,塔内为十七层。塔底直径为12 .5米,壁厚3.8米,首层辟有三个门,每个门口均砌以石阶。进首层塔心室,记忆体“神前拜台”花岗石板一块。北门塔壁曾被拆去大片青砖,民国时期用红砖修复,并于修复处嵌花岗石碑一块,上刻番禺县政府禁盗塔砖告示。

西门有梯级上二层(暗层)塔心室。梯级为穿心壁绕平座式,盘旋至顶层,现木楼板已圮,不可登。塔每级设神龛。塔体上端为一个八角攒尖塔顶。附近旧有塔刹,今不存。塔基八角均镶有十六至十七世纪方人形像的托塔力士,乡民称为“番鬼”,神态各异,是广州明代石雕佳作,也是研究广州海洋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伍崇曜、潘仕成捐资重修。

◎琶洲塔:省城华表

琶洲塔原在珠江中洲渚(今海珠区新滘琶洲村)。郭棐《广东通志.卷十四》称:琶洲塔“屹峙海中,状广形胜,名曰海鳌。”传说当年珠江中常有金鳌浮出,光如白昼,所以原称海鳌塔。又因建塔的山岗为两山相连如琵琶,故名琶洲,塔以洲名称为琶洲塔,塔名沿用至今。

琶洲塔为九级浮屠,为绅士王学增等人为兴科举人才倡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 )奠基,明万历二十八年(1560)落成。琶洲塔系八角形楼阁式,青砖砌筑,外观九级, 内分十七层,塔高59米。辟有三门,南北门进首层塔心室,西门原有砖砌梯级上二层( 暗层)塔心室。

梯级穿壁绕平座式,从第二层起,各层四面开门如十字巷纵横贯通,相邻两层相对错开辟门,其它各面无门而设龛为假门。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伍崇曜、潘士成捐资重修。琶洲塔下曾建有海鳌寺、北帝宫,也是名胜之处,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明清时琶洲还是江中小岛,当年若是乘船从珠江口进入广州,必定会看见这座犹如中流砥柱的琶洲塔,所以便称它为“琶洲砥柱”,后来成为清代的羊城八景之一。

在岛与大陆相连之前,琶洲塔有导航作用,故有“省城华表”之称。琶洲历史上也曾经是古代著名的海港,叫琶洲港,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遗址。

关于琶洲塔的初建还有一个传说故事。相传当年琶洲岛随着潮汐而升降,整个岛好像船一样晃动,故岛上居民人心惶惶。

忽见一老者来岛说:“当年哪吒闹东海,曾被一条鳌鱼戏弄,哪吒一怒之下把这鳌鱼锁在琶洲之下,并留下咒语‘岛连一片不还家,水大水干食鱼虾’,就是说琶洲岛和陆地连成一片时,这鳌鱼就永远不能返回东海老家。现鳌鱼见岛将靠陆地,就拼命挣扎,想翻身脱去。如它一旦成功,琶洲岛就会尽沉江底,人也可能会丧身鱼腹之中。因此需要在三日之内建一座塔,就能将这鳌鱼锁住 。”

众人一听很为难,老者说:“你们尽快备料吧,建塔之事交给我。”于是全村男女老少一齐行动,到了第三天备齐了砖木灰砂等材料。只见老者从包袱中拿出一把金光闪闪的砖刀,望空挥舞,只见那些砖呀灰呀,排着队,随着砖刀飞快地砌了上去。到天亮时,一座巍峨的九层宝塔,矗立在琶洲岛上。

当时正是涨潮,小岛安然不动。村民笑颜逐开,纷纷捧出金银酬谢老者。老者笑着推却,说:“算是我送给南方乡亲的一份礼物吧。”众人问起恩人姓名,老者笑说:“老朽姓鱼名日。”并告诉大家:“此塔建成,永立洲上,镇鳌兴业,长发其祥。”

说完,飘然而去。后来人们才顿悟,鱼日是个鲁字,原来就是鲁班师傅啊!除了他,又有谁能一夜之间建成此塔呢!

◎莲花塔:狮岩雄踞

莲花塔远离广州城区,位于狮子洋畔番禺莲花山北主峰顶上,原名文昌塔,因莲花山多产砺石,山的东面还有一狮子形的巨岩石,因此又叫“石砺塔”或“狮子塔”。后因地处莲花山,又叫“莲花塔”。

莲花塔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据乾隆年间《番禺县志》记载,当年南海监生庞端业等冒认税山,招商开采,引起周边群众强烈不满。正巧境内瘟疫流行,百姓遭殃,民间认为这是由于采石无度,伤及地脉,邪气上升所至。

当地举人刘如性、李惟风、陈奎聚等,便联名呈督府藩司,要求勒碑封禁采石,并倡议建莲花塔,以镇压邪气,消除灾难。莲花塔由此而来。该塔位于制高点上,雄踞珠江口岸,成为明清中外船舶的“海航表望”。

莲花塔建成后,皇帝曾下达“准烂不准倒”的圣旨,对它进行保护。由于它位于出海要塞,在抗战期间曾遭到炮火袭击。当时,日军入侵虎门,看到塔下有城墙, 就用炮火进行狂轰滥炸,二、三、四、七层东南面的塔身被炸毁,塔顶坍塌。

所幸的是,莲花塔仍顽强地屹立。一九八一年,族居港澳的番禺人何氏兄弟捐资进行了全面修复,如今成为莲花山上一道胜景。虽然历经数百年,登塔放目,浩浩大江,拥雾翻波,鳞鸿杳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