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要看天气,也要看心情。昨天天气好,适合爬山,不过手边的事情还没忙完,无心外出;今天事情告一段落,有心出游,不过天气却由晴转雨了。
天气倒是影响不大,有心情出游比较重要。下雨天,还是可以撑着伞,挑适合的登山步道来走。我选择来到了坪林。坪林老街附近就有几条适合雨中行走的步道,例如水柳脚步道、观音台步道、观鱼步道等。
抵达坪林时,仍飘着细雨,看来并不碍事,决定先走水柳脚步道。水柳脚,位于坪林的形象商圈,商圈所在的北宜公路上有一座醒目的牌楼。从牌楼边加油站旁的产业道路进入,大约走6、7分钟的柏油小路,循着指标,即可抵达水柳脚步道的登山口。
水柳脚步道,其实是山区一条小产业道路拨出一旁空地,铺设步道。沿途多无遮荫,这样的步道,在雨天走来,天凉气爽,反而比晴天走时舒适。
水柳脚,是当地地名,因昔日此地山区多柳树而得名。如今已不见柳树,而被茶园、槟榔等经济作物所取代。步道沿途,也栽种了成排的山樱花,不过花期已过,枝头只见绿叶而已。
一路上爬,抵达高处,山路又盘而向下,然后再上盘往另一高岗。抵达另一高处时,路旁设有一座雨量测量站,这里也是车道的终点,前方不远处有一凉亭。由水柳脚形象商圈的牌楼至凉亭,约1.2公里,路程约25分钟。
凉亭是水柳脚步道的最高点,展望颇佳,而俯瞰坪林聚落,三座跨河桥梁,分别为坪林拱桥、坪林旧桥、坪林新桥,自左而右排列,桥下水色如翡翠。
站在此处,正面向宜兰,可望见北宜公路通过坪林新桥,往宜兰而去,也看见水德产业道路绕往北宜古道(湖桶古道),而群山在虚无缥缈间,不禁使人有淡兰古道的怀想。
早期的旅者,溯景美溪而上,经深坑、石碇,来到了坪林尾,就会经过这附近的山脚下(今石坪公路),大概也曾登上这处高点眺览前方,思索寻觅前往噶玛兰平原的道路。
一个人静伫于凉亭内,亭外细雨微风,山岚云气,茶园春色,独享眼前这片山水、流云与茶香。
凉亭有步道支线可直下坪林老街的保坪宫,约10分钟路程。仍循主道续行,下行三百多公尺,左有叉路,可通往乌窟子,为传统山径,长约1.2公里;抵达乌窟子后,可接水柳脚保甲路,返抵水柳脚形商圈。但山路泥径,不适合今日雨天行走。
续往下走,一路为木阶土路及枕步步道。约5分钟,抵达106乙县道(石坪公路)。沿马路走出去,左转坪双公路(北42乡道),前行不远,即看到观音台步道的登山口。
观音台步道,沿着起伏的小岗峦,爬向观音台。途中,与北宜高速公路有近距离的接触,是欣赏雪山隧道的最佳眺望点。
大约10分钟,就爬上了观音台。观音台立有一座四十尺高,以青铜铸造的观音圣像,下方另一平台,有一圆顶的殿堂,祀奉观音神像。观音台上,居高临下,眺望远近山水,俯瞰坪林聚落,景色怡人。观音台步道沿途亦无遮荫,阴凉天气或雨中来访皆宜,惟不宜艳阳高照日。
观音台,是昔日坪林神社的旧址。观音圣像的落成纪念碑文,仅提及台址是日据时代的坪林神社,并未详述神社建于何年,以及战后的遭遇。而知道坪林神社的人似乎不多,网路上也查不到坪林神社的相关资料。
日据时代,坪林庄隶属于台北州文山郡,文山郡设有文山神社,旧址就位于今日新店碧潭旁的空军烈士公墓。坪林神社应属于无社格的小神社,可能是1930年代“皇民化运动”时期,总督府推动“一街一庄一神社”的历史产物。可能由于神社存续的时间不长,所以坪林人没有留下特别的记忆或保存神社照片。
观察观音台的基址布局,分为上下两层,颇似一般神社的建筑格局,而观音台通往坪林国中的步道宽达数公尺,亦颇不寻常,与一般神社参道的形式相似。可惜观音台周遭已看不到任何坪林神社的残迹。
走下步道,抵达坪林国中,步道入口附近,有一对旧门柱,从造型及石材判断,应是日据时代的产物。不知是否与神社社务所有关?抑或只是昔日学校的校门、宿舍的门柱?石柱之外,坪林神社的遗迹,恰似前方的北势溪,一江春水向西流,消逝的无影无踪了。
坪林国中地处坪林神社的山脚下,现在的国中社会课程,颇注重乡土教学,老师往往指定学生实地调查家乡的历史人文史迹。我建议坪林国中的师生,可将坪林神社列为乡土课程的探讨主题,访谈家乡父老,以了解坪林神社过往历史,并探查神社遗迹,当年的殿内梁柱、石灯笼、石狮子等遗物迁往何庙或何地?如有机会找回其中一、二,放回观音台,则必可为坪林观光再添一项历史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