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小学的时候,正当台湾光复前后,所以社会格局开始了大变迁,以农立国为本的农业社会,转型为工商社会,但那是渐进式的,什么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所以当时的小学课程里,或多或少遗留着一些日据时代的作风与活动。“早起会”就是其中之一。
每年放暑假期间,会有十来天左右的“早起会”。每天清晨五点半,直接到操场集合,按班级整队早点名,然后全体做国民健康操,再师长训话或绕操场慢跑个一两圈,动动筋骨,大约半个小时之后解散。
因为放暑假了,不但生活作息打乱了不说,懒散、贪睡更不在话下,所以“早起会”的头几天,除了鸡鸣鸟叫之外,还得加上母亲的连哄带吓、左推右扯的才睡眼惺忪的一骨碌爬起,穿上运动服,顾不得刷牙洗脸,一脚高一脚低的就着天光,踩着那条短短的鹅卵石路往学校赶!
空气里沁凉沁凉的有点儿寒意,石缝里的小草挂满了露珠,鞋尖一下子就湿了,紧张又新奇!当然我不会迟到的,家离学校不过两分钟的路程嘛!所以经常是早到者之一。操场上暗暗的,彼此面孔都看不清。等到早点名时,天已濛濛亮了,曙光初露,早起的鸟儿聒噪不休,音量盖过了我们这一群睡意犹浓,导致寡言少语的学生们!开始做国民健康操了,还有不少陆陆续续才抵达的迟到者,这种状况持续三四天之后就减少了。等到习惯早起之后,这十来天的“早起会”也结束了!
每回解散后,回家的那一段路程与时光,是我最最怀念的!因为那时大人仍好梦正甜,尚未上班,放暑假又没课业压力,所以大伙儿或三五成群,或呼朋引伴,有连溜哒带玩耍的,有拐弯抹角绕远路的,全都放慢脚步,缓缓往家挪。总之,个个都想方设法的在路上多逗留片刻,为的是多搜集些蝉蜕,卖往中药行,好多点零用钱花;为的是采摘那清晨刚绽放的不知名野花儿。三三五五或驻足路边寻找合适的树叶,做成口笛吹得震天价响;或找来破碗片在河沟边、湿泥地挖掘蚯蚓,准备钓鱼;间或三三两两的脱下鞋袜,涉入浅溪中摸河蚬回去加菜!
而我呢?总是绕道家后门附近的几畦菜园,或弯腰或蹲下,静静地观看那停伫在菜叶下、茎梗间或灌木丛里,大大小小的蜻蜓,身上多半是土黄色的那种居多,有时也会发现一两只我最爱、也最难捕捉到的深玫瑰红蜻蜓。因着露水的作用,它们的翅膀潮湿沉重,根本失去了飞行能力,这时手到擒来,宛如探囊取物一般,一会儿所有的指缝间都夹满了!也经常看到刚蜕化成虫的蜻蜓,娇娇嫩嫩的,身子无法动弹,只是那两只大复眼偶尔左右摆动一下,翅膀是奶白色,卷曲或半卷曲的,微微轻颤!等那阳光渐强,湿气渐散,那翅膀就随之慢慢舒展,奶白色渐退,只一下工夫,翅膀就是挺直撑平的透明了。再一眨眼,翅膀刚搧动了两下,“唿”的就飞起来了,吓你一跳!哈!真是奇妙!
等到阳光穿透了枝叶间,所有停伫的新、老蜻蜓,因为翅膀晒硬了,全都起空了!慢悠悠的在菜园上空转着圈子,不疾不徐,轻松自在。很少有远离的,更不见中途停下休息的。这样一直到日落西山,阳光隐没,才又选个枝叶下停憩休息。我想它们彼此之间一定有相互沟通的语言,否则怎么可能形成都是土黄色的蜻蜓族群呢?等到太阳火辣辣的照在各自的脑门上时,大家才发觉时间飞逝,不敢怠慢,不约而同的拔腿往家飞奔……,知道错过了吃早餐的时间,肯定挨罚!
那沁凉微寒、睡眼迷濛的“早起会”,国民健康操的旋律,总在似梦非梦间依然响起;那土黄色蜻蜓绕圈儿的菜畦上空,“天然肥料”的淡淡辛臭依稀飘散……可我童年的纯真与绮思遐想,早已随着岁月化作一缕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