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
4、《圣母参拜神殿》(Presentation of the Virgin at the Temple)
A、作品档案→1539年
油彩.画布
345 x 775cm
意大利威尼斯学院(Galleriedell’Accademia,Venice)
B、评析:
《圣母参拜神殿》是类似壁画但实际上是画在布面的巨幅作品,表现圣母玛丽亚年幼时参拜神殿备受祭师关爱的故事。全画具有隆重盛大的气氛,人物众多,场面却安排的有条不紊。左为殿前的群众,右为站在高台阶上的祭师,幼年圣母则正走在台阶中段。群众人物的个性、姿态、衣冠和背景宏伟的建筑物写实逼真,令人有置身于威尼斯教堂前之感,反映出文艺复兴时威尼斯社会的辉煌,也是当时日常生活情景的写照。画中建筑物外形灵感来自同时代建筑家塞里奥(Serlio)和桑索维诺(Jacopo Sansovino)的最新风格。此画构图稳定,内容庄重,充分代表了提香中期作品的特色。
5、《圣劳伦斯的殉道》(The martyrdom of St. Laurence)
A、作品档案→1558~1559年
油彩.画布
Chiesa dei Gesuiti, Venice, Italy
B、评析:
不同时期的风格并存是此画的特色:有细腻的描绘与粗放的笔触带出浓烈生动的火焰与盔甲与头盔的反光效果。刑架上被火烤殉教的圣劳伦斯在画面空间中呈倾斜状,而台阶的方向则转向右侧。尽管前景中的主要活动具有强烈的戏剧张力,但画有高大火焰和神秘光线的夜景却暗示了超自然力量的存在。提香晚年的宗教题材绘画,喜好将人物形象置放在暗沉的光影笼罩下,借此突显画中的神秘氛围。
6、《基督戴荆冠》(Christ Crowned with Thorns)
A、作品档案→
左:《基督戴荆冠》(Christ Crowned with Thorns )
1542年
油彩.画布
303 x 180 cm
法国巴黎罗浮宫(Muse du Louvre,Paris)
右:《基督戴荆冠》(Crowning with Thorns)
1570年
油彩.画布
280 x 182 cm
Alte Pinakothek,Munich
B、评析:
《基督戴荆冠》表现的是耶稣被宣判死刑后,头戴荆棘做成的冠冕被狱吏鞭打与嘲弄的故事。1542年的作品是提香接触了“矫饰主义”后的尝试之作,主要是藉由人物的姿态表现骚动不安的情绪。1570年的作品,乍看之下与之前的构图差异性并不大,但是,技法的表现已然不同。光与色呈现强烈的对比,细部描绘皆趋模糊,棍棒直接就在耶稣的脸上与头上出现,但是耶稣在右上方光源的照耀下,神态安详镇定,看不到丝毫的痛苦与恐惧害怕,无视于充满混乱、紧张与险恶的周遭。象征善良与信仰虔诚者虽然在黑暗势力猖獗之时被打压与迫害,光明却永远站在正义的一方。
7、《圣殇像》(Piet)
A、作品档案→1576年
油彩.画布
352 x 349 cm
意大利威尼斯学院艺廊
(Galleriedell’Accademia,Venice)
B、评析:
此画是提香的遗作,原本是为自己死后安葬所在的小教堂而作,但未能画完,之后由贾克伯.帕马(Jacopo Palma il Giovane)完成。画中众多的人物形象以长长的对角斜线排开,巨大的壁龛表示此为神圣之殿堂,两侧雕像左为代表宗教戒律之不可违背的摩西(Moses),右边则是象征神意之高深莫测的女预言师(Hellespont),在其底座下的饰板画的是画家及其子奥拉齐奥以很小的供奉者形象出现。而右下角披着红袍者其实就是提香本人的形象,他脱下向来遮掩秃头的帽子,几近赤裸的跪在地上,显露出自己在面对人子死亡时的无力感与深沉的悲哀,也似乎在请求耶稣的救赎。暗淡的色彩与画中强烈的悲伤气氛相合。半圆形内室上方有模糊的镶嵌画,内容是一只撕裂胸膛喂食幼鸟的鹈鹕的画面。在宗教里通常象征的是耶稣为世人而死,在此似乎也暗示着提香冒险照顾感染黑死病的儿子的牺牲精神。
四、结语:提香的历史地位
提香长期的艺术生涯和丰富的创作促进了“威尼斯画派”的发展,几乎所有威尼斯画家都直接或间接受到提香的教导与影响。在十六世纪后期,佛罗伦斯和罗马的文艺复兴艺术趋向衰微时,“威尼斯画派”仍继续繁荣,提香功不可没。
其次,提香把油画的色彩、造型和笔触的运用推展到新的阶段。“威尼斯画派”原来就以色彩见长,这一特色由贝里尼经吉奥乔尼而到提香时发展到巅峰。对于生活在水域环境中的威尼斯人看来,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并没有被线条分割着,海天一色,一切都是雾一般的融合在一起。提香色彩辉煌的作品充分传达了威尼斯市民的视觉感受。他用色大胆鲜艳,色调极其丰富、微妙而准确,提香以绚丽色彩和健美造型树立了新的艺术典范,终于完全摆脱了文艺复兴美术的主流──“佛罗伦斯画派”的着重线描的传统,与达芬奇的神秘细腻、米开朗基罗的雄浑有力、拉斐尔的秀丽明晰,一起缔造了文艺复兴绘画的辉煌成就。此外,提香的晚期创作因为用粗放的笔触和成堆的颜料表现光与色构成的视觉印象,画风丕变之下,形体轮廓不再鲜明细致,不过,此种技法却对日后的“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画派产生深远的影响。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