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范纯仁实事求是
范仲淹次子、北宋大臣范纯仁被贬到永州(今湖南零陵县)。在困难的环境中,夫人每次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咒骂章惇说:“这孬东西,陷害正派人,竟不择手段。”范纯仁报之一笑。
有一次,在狂风暴雨中,他们乘小船路过橘州(今湖南长沙市湘江中的橘子州),船破漏水,在艰难的划行后,到达岸边。范纯仁背着夫人,走到岸上,借住到民房里,烘烤衣服。
这时,范纯仁看着夫人,笑着说:“难道我们的船破漏水,也是章惇干的吗?章惇虽然坏,整了我,但是我们也还要实事求是嘛!”
二、太守倡德,社会正义大兴
汉代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陈嚣,同另一位百姓纪伯,是邻居。
纪伯趁着天黑,拔掉篱笆,侵占陈嚣的宅基地为己有。陈嚣发现后,私下把篱笆又拔起来,再退后一丈,栽下去,以便增加纪伯的宅基地。
纪伯知道后,感到十分羞愧,于是除归还侵占陈嚣的土地外,又让出一丈。
当时的太守,得知了此事,非常高兴。他为了宣扬两位的德义,在里巷的门口,刻一石碑作纪念,赞之曰:“义里”。
当地的百姓受到教益和鼓励,都主动积极的做好事,不做坏事。社会正义大兴。
三、受到侮辱不气愤,很平静
冯道,是五代时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字可道,自号长乐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时皆为高官。后周时任太师、中书令。曾作《长乐老自叙》。
五代时期,冯道为后周的中书令,有个人在市场上,牵一头毛驴,驴脸上挂着一个大纸牌,上写着“冯道”二字,以这种方式,来侮辱冯道。
冯道的一个好朋友,把所目睹的情况,告诉了冯道,冯道不但没有气愤,反而十分平静的说:“社会上同名同姓的人太多了,可能是丢失的驴,在寻找它的主人吧?”
四、袁黄回忆姑父和姑母
明朝时,袁黄(明代进士,官至兵部主事)回忆他的姑父和姑母的一篇文字,内容真切,叙述具体,也说明了善良的长辈对自己的教益。现译述如下:
我的姑父沈心松,性善心慈,待人谦和,十六岁就成了孤儿,乡里的官吏,要他担任粮长这样的苦差事,他由于担心赔累不起,甚至家庭破产,就躲了起来。后来,有人对他说,叔叔代他去做粮长,沈心松说:“我虽逃脱了,但却给叔叔带来了麻烦。”于是自己又去接受了那份苦差使。
他平素不指责别人的短处,对奴仆也从没有辱骂过。有一次,他外出赴宴,夜深人静,仆人们都喝醉了,睡在船上,他就自己驾船回家。然后叫每个仆人的妻子,从船上扶着丈夫下船,回去睡觉。
我姑母品行也很好,待人厚道。我偶而在她家坐了半天,耳闻目睹了三件事,都不愧于古人的道德规范:
(一)我的表兄有病,我姑母端着好酒,放在桌子上。奴仆不小心,把酒弄洒到地上,感到恐慌不安。我姑母说:“因为你不知道那是酒,就不责怪你了,以后做事要细心一些,很多米才能制成一滴酒啊!”
(二)有个小仆童,端着盘子,不留心竟打翻在厨房的地上。他的母亲责骂他,我姑母立即前去制止说:“小孩不是故意的.责怪什么呢?只要不留下碎瓷片,不要伤着人就行了。”
(三)一个耕田的佣工,前来探病,我姑母送给他乘船的船钱,后来又根据他送的东西,加倍给他钱,姑母还对我说:“探病是一片好心。怎能让他陪本钱呢?”
唉!一会儿工夫,我所见所闻,都是符合古人的道德规范啊!
从此以后,我看到奴仆有不如意的时候,想到我姑父姑母的善行,便愤怒顿消,而心中释然,并以此欣慰自乐。二十多年已经过去了,我一直都没有生过大气呢!
古人“见善而学之,见不善而戒之”的态度,是值得我们效法的。
五、有子数人,谁可为相?
北宋大臣吕夷简,有几个儿子,吕夷简知道他们都会得到显贵的位置,但是还不能确定谁将来能做宰相。
有一天,吕夷简让奴仆用筐子盛着玉杯,杯子里沏了菜,赐给孩子们,奴仆故意跌倒在地,杯子全碎了。几个儿子慌乱起来,有的责备仆人,有的赶紧跑过去告诉父亲。只有吕公着这个孩子,注视着发生的一切,但却一动也不动。
吕夷简于是说:“吕公着这孩子,最是稳沉。将来一定能成为真正的宰相啊!”
后来的事实,果如其言。
(以上均据郑瑄《昨非庵日纂》)
--转载自正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