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又俗呼为八月节,是中华文化中的三大民俗节庆之一。在中国中秋节的习俗中,虽然深深染着各地风物的地方特色,总也不离祈求“月圆人团圆”的愿景,并且还牵系着有关中秋节起源的汉人反蒙古人统治的背景。以下草辑一些地方习俗,再顾中秋的传统与民情。
老北京习俗
老北京,中秋要放三天假。十三到十五日,学生也不上课,北京街市繁盛,果摊所在皆是。泥兔摊近年渐渐少见。“泥兔摊”,就是卖兔儿爷的。泥做的兔爷,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谑亦谐。有曲为证“莫提旧债万愁删,忘却时光心自闲。瞥眼忽惊佳节近,满街挣摆兔儿山”。过中秋,家里摆个兔爷像,确实很有气氛。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供月毕,家人团坐,饮酒赏月,谓之“团圆节”。又将祭月之月饼按人数切块分食,谓之“团圆饼”。
中秋节,正值秋果上市,特别丰富。《春明采风志》里有“中秋临节,街市遍设果摊”的记载。北京过去的果子市在前门东,八月十三、四两日灯火如昼。并有吆喝:“今儿是几来?十三四来,您不买我这沙果苹果闻香的果来,哎!二百的四十来”。
福建省习俗
上杭县中秋,儿女多于拜月时请月。方法是以竹筐作为月姑的替身,如果有神降临,竹筐会自己摇动,以其摇动的次数来卜吉凶。
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控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来自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鞑子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省习俗
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据说是纪念元末杀鞑子的历史故事。1279年,蒙古人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至今广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为“剥鬼皮”。
另外在《乳源县志》上记载,中秋节吃芋头,可治疥癞,也反应芋头这种地方的特色产物融入习俗的现象。广东省东莞青年未婚者也在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霞浦有中秋曳石的风俗。曳石是戚继光发明的,以石块系上绳索,沿街拖拉,虚张声势,用来恐吓敌军。
晋江的烧塔仔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胜的可得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安徽省浦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之器具。夜间则内外皆点上灯烛,光辉可爱。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江西省习俗
浦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样子就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自十一夜起悬挂通草灯,以鼓乐迎之于市街,直至十七日止。
河北省习俗
浦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以中秋雨为“苦雨”,中秋节若下雨,当年的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四川省习俗
浦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除了吃月饼外,四川人也在中秋节打打靶、杀鸭子、吃麻饼、吃蜜饼等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将桔子挖空,点上蜡烛,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
陕西省习俗
浦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亦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请边中秋有吹鼓手沿门鼓吹,以讨赏钱,同于端午、除夕。
一些地方对“月亮”有很深的情感,发展出一些很多特殊的“赏月”习俗,例如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等,无不充满对月亮的歌颂或崇拜。
月亮伴随着地球上的人们生生世世,到今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心愿,依然反应在各地的习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