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任教职时,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曾经警告我:“当你和家长讨论学生的言行举止、交友状况等问题时,如果家长表现出不可置信的态度,甚至反驳说‘怎么可能?他在家都很乖!’,你就要提高警觉了!”
这位老师的好心提醒,后来果真应验。学生在校调皮惹事(例如:打人、说谎),令我焦头烂额之际,家长却显得茫然不知问题所在,认为家中毫无蛛丝马迹可循,原因应该出在学校或同学一方,甚至怀疑我所说的是假,真可是让我灰心丧气极了。双方对谈失去信任的基础,只有愈发失焦,想要解决学生的问题,简直就是雪上加霜。
刚开始,我对这些家长很不能理解:“明明同学就是这个样子啊。”甚至有了怨怼之心:“对自己的孩子怎么这么不了解呢?”慢慢的,我的想法开始转变修正,而亲师间的冲突渐渐趋缓,甚至少之又少。
孩子的成长本就充满了变数,并且人会随着环境、对象而有不同的表现。回想起我的国中年代,不就是经常对家人口无遮拦,却对老师毕恭毕敬?同样一句话,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或是彼此交恶的朋友说出来,都会引发截然不同的效果。那么同样一位学生,面对家人与老师的举止迥异,应该也不难理解吧?
于是,每当听到家长对我说:“我的孩子在家里都不会这样”时,我会心平气和的回答:“没错。正因为爸妈看到的,和老师看到的不一样,所以才更需要沟通与合作。”这时,家长往往能静下心来思考我所说的话,对谈也就比较顺畅了。
《易经》提到:“改变才是永远的不变。”何必太苛求孩子一定要符合自己心中既定或是眼前看到的样子?仔细想想,或许问题不在孩子,而是师长的心中是否够宽容,愿意接纳异同,才是了解孩子最重要的基础吧。◇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