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父母三种典型的教育风格全分析

邬里希.戴克迈医师 译/ 姬健梅
font print 人气: 55
【字号】    
   标签: tags:

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在许多情况下,你对待孩子的方式都十分相似。比如说吃午饭、送孩子上床睡觉、或是在儿童游戏场上。比如说对孩子提出的警告和要求,还有对孩子的要求及想法的回应。你的行为基本上由你个人的教育风格来决定。 关于教育风格对孩子影响的研究,最早是由社会心理学家雷文(K. Lewin),李比特(R. Lippitt)以及怀特(R.K. White)所开始。

早在一九三九年,他们就在美国进行有关青少年团体中的领导风格的研究,而这些研究经由反复的实验而获得相当广泛的证实。事实也证明,这些研究结果可以转用于父母的教育风格上。他们研究的是三种典型的风格:专制的、民主的、以及放任的。尽管这些研究至今已远超过半个世纪,可是依然提供了有关教育风格基本而重要的思考。

* * *
权威式的领导风格:专制的教育风格

研究的过程
这个青少年团体的领导者得到的任务是,指挥这些青少年的所有活动,但并不说明其目标,逐步告诉那些孩子下一步该做什么。领导者并非不友善,也不冷淡,他的批评总是就事论事,但并不提出该如何改善的建议。个别的孩子表现良好时会得到友善的称赞,但是整个团体并不会因此得到称赞。在这种领导方式下,孩子的表现渐渐有所局限。

他们表现出一种受限的个人行为,比较提不出丰富多样的建议,也减少了自动自发的活动。这些青少年间的关系日益紧张,而他们对领导者的依赖则日益加深。青少年间的合作日益减少,他们停留在一开始就组成的小团体里,甚至连这些原有的关系也日渐冷淡了,却并没有建立新的关系。

结果
如果父母大多数时候以专制的态度面对孩子,将会限制孩子能力的发展。自动自发的能力、创造力、敏感度,甚至连行动力都会在发展中停滞。如果父母经年累月以专制的方式面对孩子,将会使孩子变得依赖,缺乏自发的能力,总是等待父母给他指示。孩子将无法独立自主地做决定,同时也影响其自信心的建立。孩子虽然也能令人满意地完成被交代的事情,但是却感受不到成就感。

在社会行为上,这种权威教育下的孩子没有坚持到底的能力。而这种专制的教育方式如果再加上对孩子的敌意(像是体罚)以及对孩子公开的排斥(不受父母喜爱的孩子、不是父母期待中的孩子、父亲或母亲自觉孩子的出生,限制了他们本身的自由),将造成格外严重的后果。孩子将变得暴躁,而当他发现自己的攻击性并没能引起更多的注意和关爱时,就会转而变得抑郁。

还有一点需要加以说明,也就是“权威”和“专制”间的差异。雷文和他的研究同仁使用“权威”这个字,因为这个字乃源于希腊文,原意是正面的。而此处使用“专制”一词,意思是“统治别人”,也就更能显示出这种教育方式可议之处。

* * *
民主的领导方式:讲求互动的教育方式

研究的过程
在某些青少年团体中,领导者态度民主。他事先说明活动的目标何在,提供详细的资讯,提出计划供大家讨论,而最后由大家共同决定该如何进行。他们自己分配工作,自发地组成小组来进行活动。 领导者要求青少年做出自主的决定,几乎不下任何命令。有时他会提出自己的建议,然而决定权则在青少年手中。领导者不会打断或中止团体的活动,工作的进行也由青少年自行规划负责。在这些以民主方式领导的团体里,领导者依然在大处加以规范,但却并不直接参与,他也和青少年谈论他们的个别问题。

在这种领导风格下,团体的成就明显提高,特别是在创造力和多样性上。青少年之间彼此合作良好而有建设性,跟领导者之间的关系友善而近于伙伴。对领导者判断的依赖明显小于以权威方式领导的团体。 青少年彼此间的交往以自由的方式进行,自动自发地形成小组,且能维持颇长的时间。即使领导者暂时离开,或是较晚到场,这些青少年也能自己找事做,不像以权威式风格领导的团体,领导者一定要在场控制。

结果
孩子发展出主动的性格,学习到如何分配工作,并且重视完成工作的品质。对于所完成的工作满意度较高,和父母间的关系也比较接近伙伴。父母亲不把自己视作唯一能做决定的人,不自视为“统治者”。他们把自己视为提供帮助的人,向孩子提出建议,尽量给予孩子最大的决定空间,让孩子可以自己决定或是参与决定。孩子不再视同龄的伙伴为竞争者,而是合作的朋友。

孩子的情绪表现比较不紧张,他的独立性增强,同时也逐渐建立自信。 要补充说明的是,“互动式”这个名词是由一对学者夫妇陶斯(Tausch)所提出,比起雷文所使用的“民主式”一词更能强调彼此间的合作和连结。

* * *
反权威的领导风格:放任式的教育风格

研究过程
在一些实验的团体里,领导者采取被动收敛的态度。他既不对工作采取任何建议,也不帮助青少年组织小组,只是回答所有由青少年所提出的问题。他不主动参与青少年的活动,不过态度友善,并不冷淡。他也不参与讨论,对于完成的作业也不加以评断。

在这种领导风格下,青少年往往自发地组成小组,可是由于意见太过分歧,无法确定共同的目标,往往又很快解散,未能达成原先计划完成的活动。在很多方面他们还是相当依赖领导者,而整个团体对自己的活动成果并不满意。

结果
在一九七○年代初期对“反权威教育”所持的许多憧憬,最后都未能实现。 常被引用的尼尔(A.S. Neill)的教育风格【他的著作《反权威教育的理论与实际》加强了这方面的讨论】其实广受误解。尼尔所属意的教育风格虽然是“反权威”,但却并非“放任式”,而是互动式的!

在所谓放任式的教育风格下,孩子得自己找出行为的准则。在学习上,这种“自我规范”的要求使孩子进步缓慢。孩子得不到赞赏和认可,这对他们培养决断能力以及自信心的发展都有不良影响。而由于没有得到大人足够的关心,导致孩子产生暴力倾向,进而将之发泄在整个周遭环境上,最后甚至会发泄在孩子自己身上。

而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放任式的教育风格很难长时间维持,因为面对孩子,尤其是幼儿时,成人总难免要加以带领或帮助,因此已经接近互动或是专制的教育形式。

不同的教育风格,产生不同的结果

请你试着就专制、互动、和放任这三种教育风格,检查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请再读一遍各种不同教育风格的特征,包括对于孩子人格发展的影响。你会发现,你的风格可能有助于达到某些教育目标,而不利于达到另一些目标。在现代的社会体制下,互动式的教育风格应该是比较有意义的。至少在孩子上小学前的这几年里,家庭教育应该是如此。在学校里,由于组织形态多半是一位老师面对一群学生,所以多半还是属于较强调权威的教育风格。

在追求成就的工业化社会中,虽然发展出各种不同的领导风格,不过上司权威式的行事风格还是占了多数。有趣的是,现在已经有很多企业,在许多经理人员的研习中,引进了伙伴式的合作方式,有时也训练学员应用这种合作方式,以便真正运用在实际的职场上。

日常生活中的教育风格

不同的心境也会影响你的教育风格。比如说你身心愉快,前两天在工作上获得不小的成功,而你所敬重的某人刚对你表示出赏识之意(不仅是随口一声恭维而已)。在这种情况下,你是不是对孩子比较有耐心,比较愿意让孩子参与决定,比较能配合孩子的需要?而反过来说,你心情正糟糕透了,急着要做某件事,而孩子偏偏在路上闹别扭,这时候亲子间难免要起冲突。 而孩子的年纪也影响大人的行为方式。

幼儿没有学龄儿童自立,而在各别的情况下你的行为方式也随之不同。 对于时髦的教育风潮我们往往也不能免疫。如果有一本教育方面的畅销书出现,我们马上把书中提及的行为模式拿来和自己的行为做比较,有时会忘了每天例行的任务。

对孩子及其发展而言,重要的是:不要突然或经常改变你的教育风格,或是受到特殊情况的影响(亲友来访、职场上遭遇问题等等)而改变,否则你在面对孩子时的可信度及说服力、都会因此大打折扣。@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如果在孩子两岁两个月大~两岁半之间,开始训练孩子上厕所,孩子在两岁半~两岁九个月之间,就大致可以保持干净。
  • 把简单而有意义的工作交给孩子,并鼓励、训练他上厕所,在孩子闹别扭时友善的对待他。
  • 我们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因为治疗那些成长在缺乏关爱的家庭环境的儿童时,有可能会遇到庞大的障碍......
  • 对父母或教育者来说,最严重的儿童教育错误,就是对走上错误道路的儿童预言悲惨的结局。这类愚蠢的预言会助长儿童的怯懦,让情况无限恶化。我们应该反其道而行,以正面积极的态度鼓励儿童。
  • 我们必须从“激发这类儿童的勇气,并让他们相信自己的长处与能力”来进行治疗。
  • 在成长到学龄的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在培养和练习帮助新朋友、与他人相处和交友能力。还有自我调节和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
  • 学龄儿童往往喜欢独立,但他们仍然需要你的爱、关注和认可。在成长和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导。这些限制可以帮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并为开始上学后的新规则、惯例和责任做好准备。
  • 我们已经知道,儿童都会努力追求优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将他们的努力追求导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须确保,孩子的努力可以获得心理健康与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调。
  • 我们知道,不劳而获的成功多么容易转瞬即逝,因此训练儿童满怀企图心没有什么好处;更重要的是训练他具备勇气、坚忍和自信,这样他才能体认到失败时永不气馁,而且应该视“失败为需要被解决的新问题”。
  • 我们一直在推广学前教育课程。诚如近日《纽约时报》一篇文章指出,学前班远远供过于求,还提到“幼儿教育提倡者说,如果家长知道学前教育的好处,可能会有更多的家庭报名参加。”然而这些所谓的好处往往难以实现。从各种学术研究得知,上学前班的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难,在行为和学业上落后于没有上过学前班的同侪,而且在学涯后期被留级的可能性增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