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8月12日讯】在街上,女性的时尚手袋中或是现代男子的名牌牛仔裤的后裤袋里,时常可以瞥见那消防车红色的杂志标志。头等舱里的银行家们精心阅读,时尚人士上班途中在地铁上也不忘读上几页。这就是《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新闻周刊。
对于那些对尘世怀有抱负的有志之士来说,这本新闻周刊就是透析全球事务的圣经,但《经济学人》的这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并非一日之功。二十五年来,他们针对那些寻求身份的读者特有的不安全感和雄心壮志,进行了精明的广告运作才走到今天这一步。
在日益萎缩的新闻周刊领域中,《经济学人》之所以能成为鹤立鸡群的佼佼者,其天赋不仅仅反映在其精明的营销策略上,也同样体现在其内容的风格上–以幽默嘲讽而又不失权威的口吻谈论一些异国话题,如肯尼亚新宪法全民公投、巴西副总统历史等。
《经济学人》刊名会唤起人们对大学时代社会科学必修课程“经济学”的“痛苦”回忆,销售这样一份杂志实非易事。但《经济学人》及天联广告公司(BBDO)的品牌工作人员制订了一项营销战略,那就是使人们确信,阅读这份杂志会让人增广见识而变的更加精明。
他们的广告方式绝对不算精妙,但是大胆,“直言不讳”。
2004年,他们设计了一则特别大胆创新的广告这么说:“从前,有一个很有抱负的年轻人,他不看《经济学人》,完了。”1988年的另一则广告词是:“我从来不读《经济学人》——管理培训学员,现年42岁。”2001年的一则广告则说:“期待班级同学聚会。”
《经济学人》最近在美国十一个分布着富裕并且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口的城市推出广告宣传活动,其中包括两张拨动社会进步主题的幻灯片。其中一张是将头埋在土里不问世事的鸵鸟。第二张是鸵鸟突然从土里昂起头,头顶上方写着“欲知世界,读《经济学人》(Get a world view. Read The Economist)。”
广告代理公司麦肯国际集团(McCann Worldgroup)前执行副总裁、哥伦比亚商学院(Columbia Business School)市场营销兼职教授约瑟夫.普拉默(Joseph Plummer)说:“他们一直暗示,如果你读《经济学人》,你就会比普通人更智慧一点点,精明一点点,多数情况下,人们都想改善自己。我认为就《经济学人》而言,读者想借助提高竞争力这一第二情感为自己锦上添花。”
美国人似乎对此做出了积极回应。《经济学人》自1981年初首次在北美印刷以来,其发行量已增长了10倍多。(该杂志在英国的出版发行始于1843年。)
1982年《经济学人》开始向美国出版发行量审计署(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s)报审发行数据时,其发行量约为8万份,每周报亭销售量不到8,300份。但2010年上半年的最新统计显示,该杂志每周报亭销售量平均约5.2万份,每周总发行量接近82.3万份。然而,这个报亭销售的数字已从2009年下半年的5.72万下跌了9%,并且短期订户居多。
多年来,其他新闻周刊杂志失去了大批读者(如《新闻周刊》和《时代》),减少了出版频率(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或完全停止了印刷版杂志的出版(《生活》)。
继华盛顿邮报公司(The Washington Post Company)宣布不堪承受旗下的《新闻周刊》杂志持续亏损之后,上周终以一美元的象征性价格将《新闻周刊》出售给现年92岁的音响设备制造业大亨。《新闻周刊》的发行量已从2000年的310万份减至约160万份。《时代》杂志的发行量从2000年的410万份被削减到约330万份。
但《经济学人》一直以来被当作独树一帜的周刊杂志。其一,它比大多数美国周刊都贵,更加强了其身份象征的吸引力。其一年的订阅费至少100美元,而相比之下,《新闻周刊》仅为39美元,而《时代》则为20美元。
《经济学人》的全部编辑工作在英国完成,从而给它增添了一份异国风味。营销专家表示,许多读者觉得这种异国风味极具魅力。
美国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临床市场营销学助理教授拉尔斯.普纳(Lars Perner)说:“《经济学人》大多数文章是在美国之外编写的,”他指出,甚至在北美版杂志中也使用英式英语拼写方式——programme(而不是program)和globalisation(而不是globalization)。“这大概上增添了一定程度的文雅感,读者发现这极具吸引力。”
尽管《经济学人》在吸引美国读者方面相当成功,但杂志的高层主管仍觉得还有开拓市场,还能发现更多买家。
大约四年前,他们开始将重点放在奥斯汀、西雅图、旧金山和华盛顿等大型城市,这些地方的居民一般都受过良好教育,很有可能会觉得《经济学人》的全球视角合自己的口味。
《经济学人》的品牌经理们还对杂志的销售点也进行精心甄选,不是说只要是超市或大型综合商场就够资格了。他们选择的两家是高档高价有机食品连锁店全食超市(Whole Foods)和仓储式会员连锁店好市多(Costco)超市。
《经济学人》美洲区董事总经理兼执行副总裁保罗.罗西(Paul Rossi)说,“全食超市实际上代表一个消费心态,而不是人口统计上的分类,有人会说,‘你们在寻求经济富裕的读者。’但我们并未以人口统计上的分类来界定我们的读者。我们是按照他们的所思所想来界定为我们的读者。”
罗西说,《经济学人》的首要营销目标是试图激发读者的求知欲。但他承认,有些人难免会视《经济学人》为身份象征,但杂志没有刻意营造这种形象。“对有些人来说,它会是一种身份的标志,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则完全不是。”他补充道,“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是以时尚、身份的形象进行营销推广的话,或许会遭到失败。”
但是,在某些圈子里,《经济学人》显然已成为一个时尚产品。直到最近,弗里曼斯体育俱乐部(Freemans Sporting Club)到处都可买到《经济学人》。弗里曼斯体育俱乐部是位于纽约格林威治村的高档精品店,销售的商品包括189美元的格子衬衫和396美元的麂皮靴子。该店经理杰西.约翰逊(Jesse Johnson)解释说:“我们开始销售《经济学人》,是因为我们确实觉得那是一个不错的商品搭配。”但是由于销售未达到他的期望,该店已停止销售《经济学人》。
《经济学人》可能是过去二十五年来美国新闻杂志中最为成功的案例之一,但近来它的发展轨迹已经放缓。报亭销售是一本杂志成功的重要指标,也是杂志的重要利润中心。而《经济学人》的报亭销售近几年已急剧下跌——已从2008年的7.1万多份下跌了27%。
而且最新的发行量数据显示,《经济学人》45%的订户是订阅不到6个月的短期订户。
但是,在同行竞争对手之中,《经济学人》绝非唯一报亭销售下滑的杂志。最新的数据显示,《周刊报导》(The Week)的单期杂志销售在2009年平均为3,800份,但今年已有好几周跌至远低于2,000份以下。
然而,《经济学人》的管理层似乎对此并不十分在意。现任主编约翰.麦克列威特(John Micklethwait)表示,在世界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该杂志的长期成功和与人们生活的关联只会越来越强。他说:“在全球化时代,如果你住在底特律,那么新德里发生的某些变化可能会改变你的生活,在这样的全球化背景下,销售像《经济学人》这样全球视角的杂志相当容易。”
麦克列威特先生表示,《经济学人》的时尚因素与该杂志是如何编辑的没有任何关系。“一旦你开始试图画分并拟定读者的兴趣爱好,我认为那样就会把你引上通往某种心理地狱的旅程上去。”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