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戴上某一顶帽子
十足刻意的过程
所有摄于四十年前(译注:此书于1985问世)的团体照,最惹眼就在每个人都有戴帽子。报章照片,早期电影,在在印证帽子当时无可抵御的风靡势力。
时至今日帽子成了少数,男性身上更为少见。帽子似乎成了某种身份象征。制服包括帽子,而制服本身描绘了特定角色。
一个对着家人发号施令的大男人,我们可能形容他正戴着他那顶‘一家之主帽’或‘老爷帽’。一位女性主管也许借着形容自己是戴着‘老板帽’或‘主妇帽’而出入两种身份。前英国首相柴契尔夫人偶尔会说,自己把家庭主妇的谨慎节省带进了政府的管理风格中。
所谓思考帽也就是这么回事儿。
…我得戴上我的思考帽来评估你提出的新案子,我不确定自己要不要卖那栋房子。
…把你的思考帽戴上,明天打电话给我。
…这样发展下去很危险。咱们大家得戴上思考帽,看该怎么脱身。
在我的想像中,思考帽很像悬着缀饰的软帽,跟笨蛋高帽(注:旧时学校处罚学生所戴的圆锥形纸帽)颇接近,但没有那愚蠢的骄慢。
人们要不就自愿戴上思考帽,要不就请别人那么做。
很肯定的一点:把帽子戴上,这动作绝对是刻意的。
昔日你看保姆一戴上帽子,不啰唆,她—当然还有孩子—肯定准备出门。这是最后信号。警察一戴上帽子,责任义务即有了明确划分。跟戴着帽子的士兵对照,那没戴帽的怎么看就是不够精神。
很遗憾,市面找不到真正的思考帽。丹麦跟德国有种学生帽,算是学者帽;但学术跟思考却是两码子事。学者老忙着思索别人思考出来的东西,自己根本没功夫好好儿思考。
试想一顶真正思考帽的用处。
…别烦我。没看见我正在思考吗?
…我要先中断这讨论,让大伙儿把思考帽给戴上,好针对这议题深入思索思索。
…现在我要各位想想这件事。我要看你们先戴上思考帽。
…我要大家重新思考这个方案。请再度戴上你的思考帽。
…你付钱请我思考,所以我正在这里动脑筋。你付的钱愈多,我想法会愈好。
…你能不能用点心?刚才到现在你的反应根本是不经大脑。把思考帽给戴上吧。
…思考,绝非不起而行的借口,而是为了找出更好的行动。大伙儿,咱们努力找吧。
要能真正思考而不光是反应,得要有一种清明;把思考帽戴上的想像,则能启动那样的清明状态。负责的思考者也许可以每天拨五分钟,专注地戴上思考帽。就看你是相信人家花钱请你用大脑,还是跟着人家想法走就好。
我要把焦点集中在这事儿上:刻意的思考。谈思考帽无非为了它。我们刻意地戴上思考帽。
有一种思考方式随着走路谈话呼吸进行,无时而停。接电话,过马路,我们在惯性中自动切换,毋须意识走路先举哪只脚或该怎么呼吸。这种不断电自动思考一直上演。但有另一种思考,相对非常刻意而集中。
自动思考乃惯性因应,刻意思考就不只于此。任何人都能跑,而运动员却跑得刻意,还为此受训。
即便我们有心从惯性的因应思考切换到刻意思考模式,却很难有效提醒自己。于是,这思考帽就成了一种确切信号。
且让我们比较一下上述两类思考:因应的,刻意的。
当你在开车,你必须选择走哪条路,跟随路标,小心避开车流。上个瞬间与下个瞬间接续成一连串活动;你留意各式讯号,随时回应。这是反应式思考。边走边讲边呼吸的思考方式就跟开车上路很像,依信号做出判断,但并不制作地图。
另一种思考方式就得画地图了。你探索主题,制作地图,客观而中立。为此,你必须极目眺望。这跟被动反应任何讯号截然不同。
下列例子可呈现这种对比。
想像你准备打赢一场辩论。你摊开立场,列举各方有利论证。对手讲话时,你凝神谛听以找出漏洞加以攻击。每一刻不是攻击就是备战,双方皆随对手出招拆招。@(待续)
摘编自 《6顶思考帽:增进思考成效的6种魔法》脸谱出版社 提供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