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6月5日讯】(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记者林帆美国华府新闻综述)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从1869年创建于地下室、当时只有1个雇员,到2008年发展成有32,000名雇员、全球年净收入110亿美元的跨国公司,高盛的发迹史无疑是华尔街的一个“经典传奇”。
今年4月高盛集团因涉嫌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欺诈投资者,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起民事诉讼。与此同时,由于高盛集团在希腊债务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英国、德国和法国政府都公开表示,将调查高盛在本国的业务。
处于起诉案漩涡中的高盛,一下面临着四面楚歌的境地。
21世纪经济报导引述国资委金融衍生品顾问、康奈尔大学及长江商学院金融教授黄明说:“高盛在美国的问题不是大问题,其更大的问题在中国。”
高盛遭美国证交会起诉
2010年4月16日,高盛集团却因涉嫌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欺诈投资者,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起民事诉讼。
根据这一诉讼,保尔森对冲基金公司2007年向高盛支付约1,500万美元,让其设计并销售一种基于次贷业务的抵押担保债券(CDO)。在交易中,高盛未向投资者披露保尔森对冲基金公司对该产品做空的“关键性信息”。保尔森对冲基金公司因准确判断美国房市泡沫破灭而大赚一笔。参与交易的两家欧洲银行损失则达10亿美元。SEC的执法部门表示,高盛的错误在于一方面允诺一客户做空该金融产品,另一方面却向其他投资者承诺该产品是由独立客观的第三方推出的。
高盛事件立即引发股市恐慌情绪,截至4月16日收盘,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下跌超过120点,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跌幅在1.5%以上,高盛股价跌幅则超过12%,损失达142亿美元。
调查高盛助希腊隐瞒债务
2010年初,美国高盛等华尔街大型金融机构在希腊债务危机中的责任和角色就已经引起媒体的关注。据熟悉内情人士披露,希腊曾与高盛等十五家金融机构签署货币互换等金融衍生商品协议,以此通过利息延期支付、选择性采用历史汇率等手段,有效地掩盖了希腊赤字。据说幕后主要推手是高盛一位会讲希腊语的女主管:劳迪亚蒂丝。
4月19日,英国首相布朗率先批评高盛“道德破产”,希望英国金融监管机构调查被美国证监会起诉的高盛集团。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FSA)随后吊销高盛副总裁法布里斯‧托尔雷伦敦金融城登录交易执照,同时宣布将同SEC合作,开始正式就欺诈案中涉及英国银行的8.41亿美元损失,对高盛英国伦敦分部的业务展开调查。
4月21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建议,在SEC对高盛集团的欺诈指控得出结果以前,希望德国政府暂时停止向高盛集团提供新业务,而德国金融监管局早在此前两天就已联络SEC,寻求获得有关高盛集团与德国工业银行(IKB)之间关系的细节信息。
同一日,法国经济部长拉加尔德表示,鉴于美国高盛遭遇欺诈指控,法国监管当局值得对此展开全面调查。
处于起诉案漩涡中的高盛,一下面临着四面楚歌的境地。
高盛口号——“长期的贪婪”
在高盛公司的网站上,其标榜的“14条业务原则”中,第一条是“客户利益永远至上”﹔第二条“我们最重要的三大财富是员工、资本和声誉。如三者之中任何一项遭到损害,最难重建的是声誉。”
从高盛在这次金融危机所扮演的角色来看,社会舆论指责高盛显然关注的只是自身的利益,而绝非客户利益。经过一百多年竖立起来的所谓“良好声誉”也被高盛自己毁坏怠尽。这让人从中联想到高盛的另一个著名口号,叫作“长期的贪婪”。这个口号本来是要求高盛的交易员不要过于在乎短期交易损失。但现在看来,高盛的种种行为正为“贪婪”一词做了最好的注脚。
回顾高盛的历史就会发现,这位华尔街老大在设计金融陷阱、制造金融炸弹方面早有前科,只是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举世皆赔,唯其独赚,引发众怒而已。
而回首其在中国市场近20年兴风作浪、操控市场、鼓吹泡沫的种种作为,不禁令人更加震惊。
取得中共的信任
按照高盛自己的说法:“高盛长期以来视中国为重要市场,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就把中国作为全球业务发展的重点地区。”
“高盛1984年在香港设亚太地区总部,又于1994年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开设代表处,正式进驻中国内地市场。此后,高盛在中国逐步建立起强大的国际投资银行业务分支机构,向中国政府和国内占据行业领导地位的大型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自1994年进入中国大陆以来,高盛在中国取得的成就是其它任何国际金融机构难以比拟的,其中关键就是它取得了中共的信任。
2010年5月4日,纽约股票交易所收盘前,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的金融专家们在其操作间内。当日,主要股指大幅下跌,是三个月来的最低点。由于希腊债务危机和纽约恐怖炸弹事件造成的恐慌,以及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和经济成长的不确定性,造成投资者们的紧张。(Getty Images)
高盛总裁兼首席运营官突然辞职 前往清华任教授
高盛为开拓人脉,可谓用心良苦, 一个典型例子是﹕2003年,时任高盛总裁兼联席首席运营官的约翰‧桑顿(John Thornton)突然辞职,前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担任全球领导艺术项目主任,并亲自设计、组织并授课。为何桑顿要放弃1,120万美元的年收入来到中国的大学做教授,而且是来清华大学,上的课程还是EMBA项目的领导力课程?
看看这些年来清华经管学院的EMBA项目中有多少学员是中国国有企业高管、各级政府官员,就知道了。以开设的领导力课程影响国有企业高管、政府官员们的思维,日后依靠他们为高盛创造商业机会,外界评论“桑顿以及高盛可谓是深谋远虑”。英国《独立报》在一篇报导中就曾指出:桑顿已成为发展中美商业与政治关系的重量级人物。
以广泛的人脉关系进而打通商脉,是高盛撬开中国市场的绝招。虽然这个过程对高盛来说有点漫长,却在中共的决策者们面前显示了自己的一片“诚意”。
在欧美政商界 早就手眼通天
其实,高盛在欧美政商界,早就有广泛而深厚的人脉,手眼通天。美国金融专家查尔斯‧埃利斯出版的《高盛帝国》一书中曾谈到:前布什政府的财政部长保尔森是高盛的前总裁;为欧盟领导着危机应对事务的马里奥‧德拉吉(Mario Draghi)曾是高盛国际部门副董事长;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Robert B. Zoellick)是高盛的常务董事;监管美国政府7,000亿美元不良资产救助计划的卡什卡利(Neel Kashkari)也曾在高盛任职。
此外,高盛总裁兼首席运营官约翰‧塞恩(John Thain)出任过纽约证券交易所首席执行长;高盛前合伙人肯尼思‧布罗迪(Kenneth D. Brody)曾经担任美国政府下属的美国进出口银行总裁兼董事长;高盛前任执行合伙人鲁本‧杰弗里(Reuben Jeffery III)担任大宗商品期货及期权交易负责人;高盛前任联合董事长斯蒂芬‧弗里德曼(Stephen Friedman)成为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后任白宫外国情报咨询委员会主席;高盛原执行董事长乔舒亚‧波顿(Joshua Bolten)担任白宫幕僚长;高盛前副总裁罗伯特‧斯蒂尔担任财长的国内金融顾问;原高盛全球股票业务主管兰德尔‧福特担任国务卿赖斯的顾问等等。
有了如此广泛而深厚的人脉基础,高盛当然可以在世界及中国市场上呼风唤雨、畅行无阻了。
高盛协助中共处理很多银行“不良资产”
1.4万亿元的中国国家银行不良资产曾经是中共政府的心头隐痛。在中国金融机构本身无力消解,而很多国外投资机构也引而不发的情况下,高盛出现了。
2001年年底,高盛以现金加合作经营的方式购买了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账面值为19.72亿元的资产包。一年多以后,高盛与华融建立了中国第一家不良资产处置的合资公司。10个月之后,高盛又从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的手中收购了80多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资产。两年之后,高盛再与中国工商银行建立处置不良资产的战略性伙伴关系,双方约定建立合资企业以共同投资于工商银行内部80亿至100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资产。
2002年,时任中国证监会主席的周小川向国际投行界放出口风,希望国际投行以“买门票”的方式进入中国,高盛再一次以积极的姿态响应了中方发出的邀请。2004年,高盛捐款6,200万美元,帮助与高盛没有任何关联、其时正处于财务困境中的海南证券。高盛这一慷慨行为再次获得了中共的好感,最终得以成功创立高盛高华证券,并创下中国金融史多个第一。
登陆中国证券业
当然,光靠人脉不够。高盛老到的市场手腕也非常重要。在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中,高盛通过各种手段成功绕过了中国政府所设定的转让和控股的种种政策性限制,最终达到控制被收购企业控制权的目的。
以高盛集团与北京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合资组建的高盛高华证券公司为例,高盛在合资之中同样遇到了“在中外合资金融机构中,外方持股比例上限为33%”的政策红线,因此,在这家合资证券公司公开性的资产注册表中,高盛只拥有33%的股份,而高华证券则拥有其余的67%。问题的关键在于,高华证券6个自然人出资8.04亿元形成的3/4的公司股份均来源于高盛公司的商业贷款。通过如此巧妙的财务安排,高盛绕过了相关政策的硬性约束,成为首家绝对控股中国内地合资证券公司的海外投行,当然,一旦游戏规则有变,高盛随时都可以整体收购高华证券,从而真正实现登陆中国证券业的计划。
虽然很多外资银行都羡慕高盛此举,并希望达成与高盛类似的交易,但他们能否如愿以偿却是个未知数。英国《金融时报》曾就此评论,“也许是因为没有哪家金融机构象高盛那样与中国官员有如此密切关系”。
掌控重要企业 全面狙击中国市场
高盛在中国的投资市场中,涉及范围极广。与那些大张旗鼓、高歌猛进的外国投资机构相比,高盛进入中国投资市场则显得不露山水、稳扎稳打。但其眼光之锐利、手法之老炼,实在令其它公司甘败下风。其对中国重要企业和产业链的控制,又令很多业内人士忧心。
高盛首先成功布局中国房地产市场。在投资中,高盛采用了曲线进入的方式,即通过投资机构或者资产管理机构,以资产或者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来操控对房地产的开发。
由于信用体制不健全,中国金融机构中出现了大量以土地和房产为抵押贷款而造成的不良资产。而高盛正是通过投资这些不良资产,进军地产市场。据悉,在高盛与华融资产和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签署的近百亿元不良资产处置协议中,其中约50%属于地产不良资产,而仅凭这些资源,高盛就可以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出举足轻重的声音。
高盛国际下属的子公司——白厅基金(Whitehall Funds)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房地产投资者,有超过一半的股份属于高盛。目前,高盛通过该基金在全球范围内共计收购26,000多项房地产相关的资产,交易成本约为600亿美元。为了与摩根斯坦利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一决高低,白厅毅然出手,以1.076亿美元的价格一口吃下了上海百腾大厦,成为上海迄今为止成交价格最高的地产买卖。这也是高盛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展开的第一次公开性收购。
随后,高盛又找到了降落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第二个隐形阵地——与21世纪中国不动产公司签署了注资2200万美元的投资协议。注资完成后,高盛成为21世纪中国不动产的第二大股东。21世纪不动产是全球最大的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1971年在美国成立。该公司采取特许经营的方式,在中国设立了“21世纪中国不动产”。目前,在中国已经有15个区域分部,300多家加盟店。根据规划,21世纪中国不动产未来计划在国内各大中城市建立60个区域分部,吸收4,000家加盟店,培养30,000名经纪人。由此,高盛顺利完成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上的全面布局。
再以肉类相关企业为例。在收购双汇集团35.72%的股份时,高盛遭遇到了要约收购30%底线的难题;高盛随即召集鼎晖中国成长基金Ⅱ、香港罗特克斯有限公司等联合中标,最终绕过了相关政策规定。在此次收购中,罗特克斯实际持有双汇60.72%的股权,而高盛的附属公司持有罗特克斯51%的股权,这就意味着,高盛最终取得了双汇的实际控股股东的位置,将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收入了囊中。值得关注的是,高盛已持有中国雨润食品集团有限公司13%的股权,而雨润恰恰是双汇在中国的最大竞争对手。这就意味着,高盛将独霸中国肉类加工业的江山。在拥有双汇和雨润两家中国巨型肉类加工企业以及成熟的销售渠道和品牌后,高盛又开始向上游养殖领域进军。
金融巨头罗杰斯曾说:“在中国最有投资价值的就是农产品”。高盛斥资数亿美元,在中国生猪养殖的重点地区湖南、福建一带一口气全资收购了十余家专业养猪厂。以高盛为代表的国际资本渗透的不仅是中国养殖业的整条产业链,更涉及中国农业上下游各个领域。因此,业内人士担心,生猪养殖与猪肉加工正在成为外资的盘中餐,其操控价格、牟取暴利的能力,可能引发的食品与国家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在高盛的投资视野之中,大都是中国的品牌企业或者新兴行业:平安保险、中国网通、中芯国际、粤海企业、无锡尚德等等。这些企业要么在所属行业中处于重量级位置,要么具有十分乐观的成长潜力,其市场影响要大大超过一般性企业。
最近,在激烈竞争中,高盛又取得了向工行投资37.8亿美元并控制其10%股份的权利。这是高盛对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第一次直接投资,也是其在中国的最大一笔投资项目。中国工商银行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批发银行、最大的零售银行、最大的按揭银行、最大的电子银行、最大的资产托管银行和最大的清算银行,拥有约1.8万家分支机构,为1亿多个人客户和400多万公司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商业银行产品和服务。
最新又传出消息,中国第四大保险公司——泰康人寿的部分股权或将易手,接手者为高盛旗下的投资机构。高盛旗下一投资机构欲购买法国安盛保险持有的泰康人寿15.6%的股权。目前该笔交易已接近尾声,法国安盛对此给出的估价是10.5亿美元。专业人士认为价格相当便宜,而且泰康人寿很快将要上市,上市后其价格远不止此。
目前,高盛又把投资目标对准了更大数量的中共国有企业。2007年新年刚过,高盛就宣布将在沈阳设立分公司。这是高盛正式进驻中国的第三座城市。根据规划,未来5年,沈阳要引进50家风险投资机构,风险投资规模突破200亿元。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国企改制改组的需求,市场经验丰富、人脉网络强大的高盛当然不会坐失良机。
情报能力惊人﹖
高盛何以能够对中国市场了如指掌,情报能力惊人?这当然是有原因的。
高盛在为中国大型骨干企业在海外上市、引进战略投资或海外并购过程中,长期担任外资中介服务机构(包括投资咨询、审计、评级等)。在此过程中,他们必须对相关公司进行全面、彻底的“家底盘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与中化等中国石油巨头,在股份配售承销、账簿管理、海外并购等各方面都得到高盛等相关美国金融机构的“周密服务”,而凡是经过外资中介机构“周密服务”的,也都几乎无秘密可言。
当然高盛介入的中国战略行业远不止石油。电信业直接涉及中国信息安全,在日益走向一体化的欧洲,英法德之间的电信业都是明显的禁区。1997年,高盛担任中国移动40亿美元首次公开上市的主承销商,这是当年除日本外亚洲地区最大的民营化项目之一,也是中国电信行业第一个民营化项目。1999年高盛担任中国移动价值20亿美元二次股票发行项目的主承销商。2000年,高盛担任中国移动创记录的价值72亿美元后续/可转债发行项目的联席全球协调人。2001年,高盛收购了中国三大综合固线电信服务公司中国网通价值6000万美元(合2.4%)的股份。其它如金融、汽车、大众传媒、医药等行业高盛早就染指,而且无一例外都是龙头骨干企业。
此外,高盛还担任一些省政府的财务顾问,多次在中国政府的大型全球债务发售交易中担任顾问及主承销商。著名的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从1993年开始,就作为项目顾问参与× × 部制定中国会计准则,此后长期协助该部推进此发展方案。而高盛与德勤等会计师事务所都有着紧密的业务合作,因此其对中国从中央到重要地方的财政运行状况相当清楚。近年来,高盛对中国经济的预测与国家统计局等相关部门事后发表的报告数据,经常出现惊人的一致,有时连小数点后数字都分毫不差!
操控市场 致国企巨亏
高盛在中国市场吸金20年的过程中,其操控市场、导致中国国企巨亏的案例也比比皆是。其中最引人注目就是当年中航油巨亏案。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于1993年5月在新加坡创办的,在1997年至2003年间,实现了高速增长。2003年,有媒体曾盛赞中航油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棋盘上的过河尖兵”。但仅一年多之后,2004年11月30日,中航油就发布了一个令世界震惊的消息:公司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做空石油期货),总计亏损5.5亿美元。
中航油2003年3月28日开始投机油品期权交易。而交易对手之一是高盛的子公司杰润。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后,国际油价一度回落,在每桶32美元~25美元区域徘徊。 据普华永道2005年3月30日公布的“中航油事件”调查报告显示,中航油在2003年四季度对国际油价作出下跌的预期,因此改变交易战略,从“做多”转入“做空”,开始卖出买权并买入卖权。
2004年1月26日,中航油与交易对手高盛子公司杰润签署了第一份重组协议,双方同意结束前面的期权交易而重签一份更大的合约。根据协议,中航油在平仓后,买进了更大的卖出期权。但自2004年1月签署重组协议至当年6月,油价并未如中航油预期的下跌,反而一涨再涨,至6月1日已超过每桶40美元。到二季度,因期货产生的亏损已高达3,000万美元。中航油再次选择“后挪”,在当年6月28日同交易对手高盛子公司杰润签订第二份重组协议,风险成倍扩大。之后,国际油价继续攀昇。
在此过程中,日本三井住友银行、美国高盛公司等先是给中航油“放账”操作期权,即在一定金额范围内不用收取保证金;后又允许挪移盘位,对挪移盘位的风险也没有说明。后来等到油价冲到历史高点时,突然取消放账、提高保证金比例,逼迫中航油“斩仓”。
高盛还曾与中国国内众多国企上市公司签订原油期权套保合约。2008年12月,高盛与深南电签订的两份油价对赌协议率先曝光。这一官司涉及数千万美元,深南电最后不得已用“金蝉脱壳”之计,将海外公司资产全部转移,以化解巨亏的危机。
专家认为,对赌协议大概率获得平均收益,而小概率获得超额收益,并不存在公平不公平,表面上看没有任何风险。但高盛这样的国际投行不仅能够利用交易规则和信息不对称找到有利于自己稳赚不赔的办法,其背后的市场力量还能够影响和左右市场走势。高盛在其子公司杰润成为中航油的交易对像后,就曾公开唱多国际油价。高盛的首席能源分析师曾在2004年石油价格无明显增长趋势的情况下发布报告称“未来10年间,原油、天然气价格将大幅飞涨。”
策动中共银行华尔街上市 高盛等赚1300亿
据《探秘高盛》作者李国平说:“2002年,高盛曾发布报告称,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的债务高达40%,当时所有的研究都表明,这四家国有银行的债务均不超过20%。”
李国平介绍说,高盛把中国银行业的问题说得非常严重,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银行业改制。
有媒体透露,在2004年,中国国有银行进行改制时,高盛又陆续发布报告,说中国银行业坏帐太高。结果高盛等国际投行以极其便宜的价格收购了中国国有银行上市的股权。
“如果中国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只有20%的话,没有必要一定要改制,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完全可以通过改善企业的生存环境等方式来改善。”李国平认为:“中国国有银行改制的代价太大了,花了高额的手续费给高盛等投行,又以很低的价格将股份卖给它们。仅某个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时,高盛等华尔街公司就赚了1,300亿元人民币。”
“泡沫制造机”
高盛最恐怖的手段就是其“泡沫制造机”的能力。从1929年的起,世界上任何一次大萧条和对美国之外国家的阻击中,高盛都在其中扮演着举重轻重的角色,甚至是带头大哥,包括备受关注的“中国泡沫”。
美国人Matt Taibbi所写的《高盛——巨大的经济泡沫制造机》一文,对高盛制造全球经济泡沫的历史和手法有详尽的分析。书中谈到,在《大萧条,1929》一书中,著名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斯‧加布里描述说:他认为高盛的“情人渡”和“蓝山”是当时信托投资公司的典型代表,它们很显然进行了疯狂的杠杆投资行为,这正是引发大萧条的罪魁祸首。
2000年纳斯达克的高科技股泡沫,高盛又通过“阶梯战术”包装毫无价值的互联网公司,并从中大赚,当时高盛就被尊为“网络股IPO之王”。网络泡沫爆破之后,仅纳斯达克就损失了5万亿美元的市值。而整件事情的最大泡沫制造机——高盛仅仅被罚款1亿多美元。对于一家年工资支出就有70亿美元的银行来说,这点罚款简直就是个笑话。
最近的金融危机更不用多说,除了高盛一家独赚,全球皆亏,高盛是次级债券唯一的空头。此外,1990年,美国投下金融核弹头的最后一颗,让日本萧条了20年。日本股指对赌核弹的点燃即是高盛。俄罗斯私有化危机中,石油大跌导致俄罗斯深陷金融陷阱,让俄罗斯企业抵押的股票大量被华尔街获取,这一切的阴谋就出自高盛之手。在迪拜债务危机和希腊债务危机中,高盛也是背后的重要推手。
鼓吹中国经济泡沫 进行炒作
现在,“中国泡沫”就是高盛正在进行的目标。国际上所谓“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一词,就是高盛在2001年杜撰并极力鼓吹出来的。
高盛通过提出这一概念,一方面在中国得到很大信任,顺利地拓展业务﹔但同时高盛也借此炒作,使得中国成为全球资金关注的热点,令全球热钱流入,推高了资产价格,进而产生泡沫,让高盛从中大赚。
2004年5月,高盛公司高级顾问乔舒亚‧雷默又提出“北京共识”这一概念,并迅速引起强烈反响,使得中国的经济奇迹及其背后的“中国模式”一时成为世界的焦点。在获取中国政府的信任方面,高盛再一次为自己增分不少,因为虽然中国的改革在很多方面是按照“华盛顿共识”做的,但中国政府并不认同“华盛顿共识”。更有人把“北京共识”描绘成中国崛起的“软力量”。
09年后半年以下“令人振奋”的预测,高盛又开始急速制造中国经济“泡沫”:
《高盛预计中国房地产市场2010年平稳增长》
《高盛料内地维持宽松政策》
《高盛:到2027年中国可能成全球最大经济体》
《高盛:预计中国2010GDP增长达11.4%》
《高盛称A股明年能上4300》
《高盛把金价预期上调至1350美元/盎司》
《高盛瑞银等唱好亚洲市场称中国明年迎来大牛市》
《高盛预期中国明年下半年才会加息最多27点》
《高盛预期2010年国际原油均价将升至每桶90美元》
高盛利用自身金融市场地位而施展的鼓吹手腕,为处于危机中的中共政权带进大笔的海外输血,高盛同时轻易利用所谓“中国因素”进行炒作,大行利市。
协助中共海外圈钱
高盛为何在中国市场可以如此纵横开阖、游刃有余?与其它投资公司相比,高盛具备的最大优势就是和中共高层的密切关系,而这又以其能够协助中共海外圈钱的能力密不可分。
赢得中国市场的入场券后,高盛在中国的股票和债务资本市场中逐步建立了非常强大的业务网络,并一直在帮助中资公司海外股票发售中占据领导地位。此外,高盛多次在中国政府的大型全球债务发售交易中担任顾问及主承销商,并在外资投资中国市场过程中担当首选金融顾问的角色。在这一番“走出去、引进来”的过程中,高盛在帮中共在海外大量圈钱,着实立功不小。
过去的十年中,高盛在帮助中资公司海外股票发售方面,一手包办下的重大交易就包括:中国移动通信于1997年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40亿美元,成为亚洲地区(除日本外)规模最大的民营化项目之一;中国石油于2000年3月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29亿美元;中国银行(香港)于2002年7月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26.7亿美元;平安保险于2004年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18.4亿美元;中兴通讯于同年进行的香港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4亿美元,这是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A股公司;交通银行于2005年进行的海外上市项目,筹资22亿美元,成为第一个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国有银行;中国石油于2005年进行的后续股票发售,筹资27亿美元。2006年,高盛还成功完成了中海油价值19.8亿美元快速建档发行项目以及中国银行111.9亿美元H股首次公开上市项目。这是至发售日中国最大以及全球第四大的首次公开上市项目。
在债务融资方面,高盛在中国牵头经办了40多项大型的债务发售交易。高盛多次在中国政府的大型全球债务发售交易中担任顾问及主承销商,分别于1998年、2001年、2003年和2004年10月完成了10亿美元以上的大型交易。高盛是唯一一家作为主承销商全程参与中国政府每次主权美元债务海外发售项目的国际投行。
与在世界其它地区一样,高盛在中国市场同样担当着首选金融顾问的角色,通过其全球网络向客户提供策略顾问服务和广泛的业务支持。近年来,高盛作为金融顾问多次参与在中国的重大并购案,如日产向东风汽车投资10亿美元;戴姆勒-克莱斯勒向北汽投资11亿美元;TCL与汤姆逊成立中国合资企业;汇丰银行收购交通银行20%股权;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部;中国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以及中海油收购在尼日利亚的石油资产等等。
与其它金融投资机构相比,高盛把资产管理的所有客户都集中在政府、大公司、机构投资者和资金充裕的个人投资者身上。与中共政权下利益集团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关系是高盛在中国市场呼风唤雨的根本保证。
受中共特别恩宠 获“超国民待遇”
高盛也因为其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的特殊角色,一再受到中共政府的特别恩宠,获得了“超国民待遇”。
高盛是从中共政府手中第一个拿到QFII(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牌照的外资金融机构,高盛在中国市场的投资额度也在2006年从5,000万美元被审批提高到2亿美元。一般的国外投资银行目前只能通过QFII在中国从事资产管理业务,但高盛的业务渠道和平台却并不只于此,至少还有四条十分重要的通道可以让高盛跑得更欢:高盛高华证券合资公司、Archon资产管理服务集团、与中国工商银行合资成立的资产管理公司和与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的合资公司。2006年4月,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了高盛国际资产管理公司在汇丰银行上海分行证券托管部开立一个QFII(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人民币特殊账户。
即使在目前,高盛被欧美政府监管部门全面围剿的时刻,其在中国市场的地位也很难被取代。最典型的就是,虽然有多家国际投行游说中国政府,但高盛却依然担任中国农业银行H股IPO主承销商。
利益至上 终食恶果
高盛的故事还在继续上演。这样一个金融界的所谓“道德标竿”成为众矢之的,让人看到“长期的贪婪”所播种下的恶果。
在一个普遍追逐更高利益的时代,通过高盛得到巨大收益的客户当然不会去揭露它、反对它,反而会赞扬它,追捧它。只有在它为自身利益坑害了全世界时,人们才会冷静下来想想,这样的金融巨鳄,到底给中国和世界带来的是什么?什么样的环境,使高盛能够成长到今天在全球市场呼风唤雨的地步?是怎样的官商勾结、黑暗勾当,让我们时至今日还在依赖着这头金融巨鳄﹖
参考资料来源:
1. 21世纪经济报导《高盛中国20年“魅影”追踪》作者:朱益民
//www.21cbh.com/HTML/2010-5-4/xOMDAwMDE3NTMxOQ.html
2. 时代周报《高盛在中国15年的公关术》作者﹕李国平
//www.time-weekly.com/show.php?contentid-2083.html
3. 互联网译稿:《高盛——巨大的经济泡沫制造机》 作者:Matt Taibbi
//www.iyenei.com/yenei-news/2009/1008/1572.html
4. 经济导刊:《看高盛如何投资布局中国市场》作者:张锐
附录:《高盛精心布局中国市场》
//blog.sina.com.cn/s/blog_5ccc738b0100fzeu.html
5. 21世纪经济报导《高盛拟购泰康人寿12%股权》作者:孙轲
//www.21cbh.com/HTML/2010-5-14/zNMDAwMDE3NzEzNw.html
6.《中国经济周刊》《“道德标杆”轰然倒塌 高盛的中国生意未受影响》作者:刘永刚 //finance.jrj.com.cn/biz/2010/05/1800587477921.shtml
7. 中评社:高盛在中国的种种“劣迹”正逐一暴露
//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3/1/8/8/101318810.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318810&mdate=0511153943
8. 郎咸平中文网:保尔森呼风唤雨 高盛深耕中国
//www.3a5a.com/jingjiredian/201005267830.html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