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既放(1),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2)。渔父(3)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4)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5),而能与世推移(6)。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7)?众人皆醉何不𫗦其糟而歠其醨(8)?何故深思高举(9),自令放为(10)?”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11),新浴者必振衣(1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13)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14)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15)而去,乃歌曰:“沧浪(16)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17);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译文】
屈原遭到放逐以后,到了湘江流域一带的深水区徘徊,在沼泽旁边走边吟唱;神情是那样憔悴,身体是那样枯瘦。渔翁看见屈原,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何变成这等模样?”
屈原道:“世上的人都混浊不堪,只有我一个人干干净净;大家都喝醉了,只有我一个人还醒着,因此就被排挤流放了。”
渔翁道:“圣人思想超旷,不会受限于任何事物,能够随着世俗而进退转移。既然世上的人都混浊,您为什么不也顺势翻搅水底的污泥,掀起水面的波浪?既然大家都喝醉了,您为什么不也吃些酒糟,喝点薄酒?干嘛还要表现出清高的思想、行为,害得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回答:“我听人说:刚洗过头,要先弹掉帽上的灰尘;刚洗过澡,要先抖掉衣上的灰尘;怎能让干干净净的身体,去接触那些肮肮脏脏的东西呢?我宁愿跳进湘江的水里,给江里的鱼儿吃;又怎能让我光洁明亮的清白之身,去蒙受那世俗尘埃的污染呢?”
渔翁听后微微一笑,荡起桨离开了。边荡桨边唱道:“沧浪河的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带;沧浪河的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丫。”就这样走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题解】
本文选自《楚辞》。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然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最后选择自沉汨罗江,心中痛苦可想而知。文中藉屈原与渔父之间的对答,表现屈原不愿随波逐流的精神,以及孤介特立的高尚品格。虽然有些学者认为渔父一文可能非出自屈原之手,而是楚人悼念屈原之作。但无论作者为谁,本文是了解屈原思想与行为的重要资料。
文中以第三人称的口吻叙写,运用对比手法,生动地呈现两种不同的处世态度:一是渔父与世推移、明哲保身的应世态度;一是屈原秉持自我理想,坚贞执著的淑世情怀。文末以渔父沧浪之歌作结,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显示二人道不同不相为谋。
【注释】
(1)放:放逐。
(2)形容枯槁:形貌枯瘦。
(3)渔父:即渔夫、渔翁。
(4)三闾大夫:楚国官名,掌管楚国 昭、屈、景三姓王族的事务。
(5)圣人不凝滞于物:圣人不执著于任何事物。圣人,此处指懂得随俗应变进退的人。凝滞,执著、拘泥。
(6)与世推移:随着世俗而进退应变。
(7)淈其泥而扬其波:搅浑污泥,掀动波澜,有随俗进退,与世俱浊之意。淈,音古,搅浑。
(8)𫗦其糟而歠其酾:吃酒糟,喝薄酒,有与众同醉之意。𫗦,吃。糟,酒渣。歠,通“啜”,喝。酾,通“醨”,薄酒。
(9)高举:指行为超出凡俗。
(10)自令放为:使自己被放逐呢?
(11)新沐者必弹冠:刚洗过头发的人,必定会弹去帽子上的灰尘。沐,洗头发。
(12)新浴者必振衣:刚洗过澡的人,必定会抖去衣服上的尘土。
(13)“安能以身之察察”二句:怎能让洁净的身体被外物污染呢?察察,洁净的样子。汶汶,昏暗的样子,此处作玷污。
(14)皓皓:洁白貌,此喻贞洁。
(15)鼓枻:划动船桨。枻,船桨。
(16)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
(17)濯吾缨:洗涤我的帽带。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