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中山大同.临济护国禅寺.圆山公园.大龙峒保安宫
上次带小东搭捷运出游,前往剑潭,参观附近的圆山水神社。路经圆山站时,望见车站附近“临济护国禅寺”的大殿已修复完毕。一时心动,想回程时顺道一游。不料回程时,小东却不肯下车,嚷着要直接回家,于是只好作罢。
今天又带小东搭捷运出游,探访上次未竟的旅程-临济护国禅寺及顺访附近的古迹。圆山站附近有不少古迹,东侧有临济护国禅寺、圆山遗址及圆山别庄,西侧则有台北孔庙、大龙峒保安宫。
抵达圆山站,就近先参观车站附近(玉门街9号)的临济护国禅寺。临济宗护国禅寺是日据时期台湾唯一冠以“护国”之名的佛寺。第一代住持日本僧人庵玄秀禅师受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的邀请,于 1899年(明治3年)来台弘法,总督府特别拨款兴建临济护国禅寺,于1911年(明治44年)完工。
临济护国禅寺位于当时台北市第一座大型公园“圆山公园”的旁侧,台湾神社就在附近不远的基隆河对岸山麓,可见临济护国禅寺在当时受到台湾总督府重视的程度。禅寺最初完工的建筑,包括了本堂(大殿)、库里(厨房)与山门。如今本堂及山门都已被列为市定古迹,并依其原貌修复完工。
护国禅寺的山门采歇山重檐式,与东和禅寺的钟楼造型相似,都是台湾少见的日本江户时期的寺庙建筑风格。护国禅寺的山门以木构为主,屋顶覆以日本黑瓦,屋脊收头的鬼瓦,日本鬼面的造型,据说有驱魔的象征意义。
临济护国禅寺的大殿,也是采歇山重檐式的木构建筑,铺日式黑瓦,屋脊置鬼瓦,是目前台湾最大型的木构寺庙建筑。大殿的修复工程,费时两年,耗资上亿,桧木取自台湾宜兰,屋顶黑瓦则来自日本名古屋。
大殿才刚完工不久,殿内装潢尚未完成,所以未开放参观内殿。木造的大殿结构,散发出浓郁的桧木香。大殿基台的石栏杆,柱石上刻有日本人的姓名,这并非指捐献者姓名,而是往生者的姓名,如同墓碑,环绕于大殿,祈求神佛的庇护。这是临济护国禅寺大殿颇为特殊之处。
临济护国禅寺山门。 |
临济护国禅寺大殿。 |
石栏杆刻有日本人姓名。 |
——————————————————————————–
圆山公园的老榕树
离开临济护国禅寺,原本打算直接前往大龙峒保安宫。小东看见禅寺旁的圆山公园,有绿树草坪,吵着说要去公园玩一玩。于是只好改变行程,先逛公园。
圆山公园是台北市第一座大型公园,拥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不过际遇较为沧桑。战后,一度被移作为美军驻台顾问团的办公用地;台美断交后,美军撤走,才又变回公园,不过老树已所剩无几。
现在的圆山公园,景观以草坪为主,而靠近临济护国禅寺的区域却保有一些老树,可能是圆山公园辟建时遗存至今的。
小东高兴地在公园的大榕树下玩沙土,赖在这里不走。小东起劲地玩沙土,让我仿佛看见自己童年时在树下玩沙土的情景。我小时候喜欢爬树,于是一时兴起,露两手,爬榕树给小东瞧瞧老爸的英勇模样。才爬两公尺高,小东却嚷着说危险,劝我赶快下来。我只好放弃。
1923年(大正12年),台湾总督府为欢迎日本裕仁皇太子来台巡视,在圆山公园旁建造了一座面积二万三千坪的“圆山运动场”,可容纳观众2000人,是当时台北市面积最大的运动场。战后,国共内战及美苏冷战期间,运动场成了美军顾问团的仓库用地,堆放各种援台物质。直到美军撤出台湾后,才改建成为今日的“中山足球场”。
小东游圆山公园。 |
圆山公园旧照片(日据时期)。 |
——————————————————————————–
大龙峒保安宫(二级古迹)
终于离开圆山公园,前进大龙峒保安宫。保安宫位于哈密街61号,就在台北孔庙旁。本来可以连访两处古迹,因为孔庙正在整修,预计九月初才会重新开放,所以今天只能参观保安宫。
保安宫始建于清嘉庆9年(1805年),费时25年,至道光10年(1825年),是福建同安移民所建造的寺庙,取名“保安”,有“保佑同安人”的意义。
保安宫,又称“大浪泵宫”。大浪泵,是大龙峒早期的地名,原为平埔族凯达格兰族居住地,郁永河《裨海纪游》记为“巴琅泵社”。后来的《番俗六考》、《诸罗县志》等文献则记作“大浪泵社”,应平埔族Pourompon的音译的差异。“泵”是指投石入水的声音。
康熙48年(1709年),垦号陈赖章入垦台北盆地,福建同安人移民来到大浪泵,改地名为“大隆同”,有“同安人在此地大隆兴”的寓意。后来,此地人才辈出,高中科举功名,于是将“大隆同”改为“大龙峒”,而沿袭至今。
保安宫主祀保生大帝,保生大帝原名吴本,又称“大道公”或“吴真人”,明朝人,医术精明,因治愈明成祖皇后的疾病,后来明仁宗皇帝赐以“保生大帝”的圣号,而被中医界尊为祖师爷。
台北市的寺庙无数间,其中仅有两座寺庙被列为二级国家古迹,一是艋舺龙山寺,另一间就是大龙峒保安宫了。保安宫拥有两百年的历史,不是台北最古老的寺庙,而所以能够成为国家二级古迹,在于历任住持能用心妥善维护。
日据初期,保安宫曾被征收为大龙峒公学校使用,一度缺乏维护而逐渐凋弊。所幸1917年(大正6年)进行重修,庙方严谨考究,而保存了保安宫清代以来的建筑传统风格。
保安宫最近一次大修是1995年(民国84年),庙方审慎以对,历经七年慢工整修,使今日的保安宫仍大致维持着大正6年时的旧貌。
保安宫前殿(三川殿),屋顶采 “假四垂”形制。 |
正殿外围的走马廊,二十根石柱构成的檐廊。 |
——————————————————————————–
大龙峒正殿,祀奉保生大帝
保安宫代表着清代台北盆地寺庙建筑艺术的上乘水准。走在保安宫内,庙檐、殿柱、廊道、饰窗,随处都可以发现令人感动的建筑元素。台湾寺庙的一些重要建筑艺术元素,例如石狮、龙柱、彩绘、剪黏、交趾陶,都可以在保安宫看见清代以来的精致作品。
不少台湾近代著名的匠师,都在大龙峒保安宫留下作品。例如,台湾寺庙建筑的著名匠师之一陈应彬,其重要的代表作品即是大龙峒保安宫。又例如,保安宫正殿围墙的壁画为台南名匠潘丽水的代表作品,正殿内左右墙上的“龙吟”、“虎啸”交趾陶壁饰,为陶匠洪坤福,创作于1919年(大正8年)。
过去台湾寺庙常见一种特别的营造方法,即是以庙的中轴线为界,将左右两边发包给不同的工匠师傅建造,俗称“对场”或“拼场”。双方匠师采相同的尺寸标准,以维持建筑的整体感,但细部作工,如剪黏、木作、雕刻、彩绘的形状、样式、手法则各尽所能,互较高下。工匠师传为维持自己的名声,势必全力以赴,甚至不惜工本。1917年保安宫大修时,大木结构即是由名匠陈应彬与大稻埕的郭塔互相拼场,结果最后评选,由陈应彬胜出。
正殿外墙壁画(潘丽水作品)。 |
正殿内左墙“龙吟”交趾陶壁饰。 |
右墙“虎啸”(洪坤福作品)。 |
——————————————————————————–
保安宫钟楼,建于光绪14年(1888年)
保安宫可说是台湾寺庙“对场”的类型寺庙。除了上述的陈应彬与郭塔大木结构“对场”之外,保安宫前殿(三川殿)屋脊上的剪黏装饰及屋檐下水车堵的交趾陶雕饰,则是陶匠洪坤福(左檐)与陈豆生(右檐)的对场作品。
此外,东厢廊屋顶的钟楼、西厢廊屋顶鼓楼也分别是由不同匠师所承包,互相拼场,设计各具巧思。
相较于艋舺的龙山寺,大龙峒的保安宫则多了一分宁静,没有龙山寺游客纷沓、烟香缭绕的热闹喧扰,只见零星的香客及游客而已,所以我就让小东从背架下来,在庙埕内活动,不必担心他会撞人或被人撞倒。
保安宫的古迹建筑之美,还是很能吸引国外观光客。我停留的时间,就遇上几名日本及欧美观光客慕名前来保安宫参观。前些日子看新闻,也有中国大陆的观光客整团前来参观保安宫。
大龙峒保安宫所以较为冷清,可能是因为寺庙周遭的环境所致,这里缺乏商圈及人潮。相较之下,龙山寺位于万华,曾经繁华一时,虽然如今已不是主要的商业区,但传统店铺的市场机能仍然发达,附近也较多休闲娱乐场所,所以较能吸引各种游客。保安宫附近的街道显得冷清,而保安宫又紧邻孔庙,文教气氛较浓,也较不适合发展成为热闹的商圈。
我却喜欢孔庙与保安宫所构成的整体氛围。孔庙在整修,下次还可再来一游,再细细品味保安宫。今天停留的时间不算短,认真观察,却无法专心观赏古迹,得瞻前顾后,深恐一没留意,小东就突然不知溜(或钻)到哪里去了。
右厢廊,典雅的红砖廊柱。 |
小东爱抽签。 |
这不是古迹,是自动贩卖机。 |
——————————————————————————–
旅游日期:2008.07.21(写于2008.07.24)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www.tonyhuang.idv.tw/ @
孔庙外墙。 |
万仞宫墙。 |
保安宫三川殿石狮。 |
嘉庆14年(1809年)石狮。 |
母狮的造型与公狮相似。 |
三川殿左脊的剪黏及屋檐下的水车堵。 |
水车堵,陶匠洪坤辐的作品。 |
三川殿的右壁堵虎啸,嘉庆时代的建筑作品。 |
壁堵螭虎团炉石雕窗。嘉庆16年(1816年)。 |
东厢廊,古朴素雅的砖柱。 |
精致的泥塑窗饰。 |
钟楼。 |
鼓楼。 |
日据时代的保安宫,与今日的保安宫外观大致相同。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