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二十三年前初次听到这首歌时,我就在故乡的怀中,所以难以真正理解那一词一句的深情。当告别家园、经历了一番风雨后,才体会到悠长的乡思。有一次,在飞机上看到窗外千变万化的白云,忽然,深藏在记忆中的那句歌词跳了出来。我问自己:“哪一片是故乡的云呢?”
跨出国门,满眼都是新鲜的人和事;电视、报纸、网络上大量的讯息让我应接不暇。出乎意料的是:原来熟记于心、令我引以为傲的“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人民勤劳勇敢”的词汇并不见得为异族所认同。同时,周围怀疑的目光让我开始努力省思自己的定位: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纷乱过后,冷静思考祖国的概念,还有十多亿人共同承载的五千年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我意识到:“中国人”的定义褒贬既取决于千万个飘泊的个体,也依托于更深一层的国家形象。
身在海外,走到哪里,都可见黄皮肤黑眼睛的男男女女,那是被称为新移民的形形色色的一大群人。大家各显其能、力图在外拼出新天地。移民署往往是我们交集的地点。在移民官的柜台前,闪动着的都是焦渴的目光,期盼拿到一纸居留证,或是批准延期的印章。倘若遇到官员轻蔑的眼神,还要自我安慰一番:如果在国内,说不定早把你的申请表给扔出来了呢。是有家归不得?还是不愿归?
我们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以不同的方式奋斗求存,朝着各自的目标航行。那目标或许是一套公寓,一幢洋房,或许是进入著名学府,或许是在优美的环境中定居,又或许是身心的自由。总之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让未来更成功。对于一些移民来说,“中国人”是他们拚命想抹掉的标签。而在另一些人的心中,萦绕的是故园泥土的芬芳。不论是融入了新的世界,还是徘徊在边缘,家乡的消息总是关注的焦点,来自远方的音像和文字被离家的游子一点一滴地解读着。
北京奥运会举行期间,我读到了艾未未先生的文章〈金牌〉。文中最后一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是这些数字,解释了我们的时代的光荣与梦想。”什么数字?是豆腐渣工程下死去的千万名儿童,是简易工厂中失去健全身体的劳工,是卖血者的病痛,是占全球近二分之一的极刑……这篇评论超越了体育,超越了为金牌而发出的欢呼。一串数字的呈现凝聚着一声沉重的叹息,叩醒盲目欢腾的心。
三天前,上海世博会隆重开幕了。璀璨的烟火重现,播音员颂扬着“和谐”与“欢乐”。而在华彩背后隐藏的是一万七千个被强拆户的血与痛,是弱势群体的泣诉与呐喊,是普通百姓被迫配合当局营造又一面子工程的无奈与不满。面对电视上展现的“大国强音”,不知有多少人能够透过亮丽的表象走入严酷的真实。走近真实是对个体身份加深了解的必要过程,也是对同胞和自己的一份尊重。
离开故乡的日子里,我渐渐地看清自己,也回首去辨识故国的人和事,不再雾里看花。地域上,虽已远去;心灵上,难以割舍。迈入历史的河流,探求文化的深远,思索存在的意义。惟此,才不会携着空空的行囊踏上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