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时报》五月五日发表前南加州大学MBA讲师波洛克(Randy
Pollock)的评论文章〈中国自我设限〉(China’s boxed itself
in),文中陈述作者对中国教育的看法。作者认为,中国教育不强调批判性和创造性思考技巧,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依赖记忆和抄袭应付学业,此种教育制度已经危及中国的未来发展。
中国教育不强调批判性和创造性思考技巧,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依赖记忆和抄袭应付学业。图为二零零八年六月七日,合肥市一家考试点,高三学生参加全国高等学校统一入学考试。(AFP)
中国教育缺乏思考创新
中国教育强调数学和科学,这当然能迎合经济成长,但是,中国教育缺乏创造性思维,这可能剥夺其创新能力。只有科技知识加上精炼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考技巧,才能帮助取得创新优势。中国教育制度向来不强调教授这些技巧,可能会损害未来在发展创新经济上的努力。
中国学生缺乏创新
波洛克的中国学生并非刚从大学毕业,他们是国营企业和跨国公司的中阶主管、财务分析师和行销人员。他们大都是聪明、貌美的男男女女,不乏天分或意见,但是,他们已被很少强调批判性思考和创新的教育制度塑造成型。
这些学生经常从网站和《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抄袭文章,他们经常认为抄袭是发明和创新的优越商业策略。在整个学期中,他们一直想知道,他们须要背哪些东西来应付期中考和期末考。
波洛克接受西方教育的同事,包括西方人和中国人,对此现象都有同感。并非西方的大学生不需要接受批判性思考的训练,而是他们不会如此盲目地固执于这种看起来相当局限的方式。
尽管中国兴建了很多公路、水坝、桥梁和机场,但是人们心中鲜有行销和管理的观念,中国品牌要赢得世人的认同,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零零五年六月二十日,上海交通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参加毕业典礼。(Getty Images)
高薪延揽海外人才有用吗﹖
有鉴于此问题,中共当局与美国的南加州大学(USC)、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耶鲁大学(Yale)、麻省理工学院(MIT)及法国的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等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于近期提出“千人计划”,欲以重金引进海外人才赴大陆推动科技创新。
提出这项计划的官员和教授,试图解决中国教育的缺陷,然而,他们本身却是这种教育制度下的产物。人们担心,中国的研究环境因为不鼓励独立思考和开放,可能使高薪蒙上阴影。一位马里兰大学教授表示:“金钱在现实面是重要的,但决定因素是我们能否像在美国一样有很高的产出。”
对于中国而言,若想最终成为创新强国,进而成为经济强国,不仅需要与西方顶级学府建立合作关系,或延揽人才推动创新,还要为年轻人建立知性丰富的学习环境,并善用街头小企业家有的创造活力,将其引入课堂。
波洛克最后说,中国不需要重金聘请的科学家,他们需要的是很多很多的文科教授。
科研成就反映中国教育问题
《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五月十日发表读者来信,一位在中国教英文的外国人以诺贝尔奖为例陈述中国教育的缺陷,与波洛克在《洛杉矶时报》发表的文章产生共鸣。
这位读者十分认同“中国教育制度差,必须重新塑造,中国才有前途”这样的观点。他表示,中国(包括西藏和台湾)只得过六次诺贝尔奖,而人口不到中国四分之一的美国得过三百零九次,加拿大得过十七次。
当然,诺贝尔奖只是一种指标,但它是基于创造力而颁发的。中国大学生的创造力,在中小学的十二年里已经被教育制度破坏殆尽。这种情况不是意外。不学无术的人比稍有己见的人更容易掌权。
对于第一线研究而言,尽管在先进国家工作不是充分条件,但可能是必要条件。拥有最多创造力的人如果在落后国家待一辈子,他可能很难赢得诺贝尔奖。
当中国移民和海外华人科学家,能在北美和欧洲的实验室里很有成就,而就平均而言,仍是贫穷国家的中国却能花大钱从事高科技研究,并拥有豪华设备的实验室时,诺贝尔得奖清单的悬殊差距所显示的问题,值得人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