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寄来此书的初稿,我一开始读就不能释手,因为我从书中字里行间看到了一位医界的典范。
我们常常说,一位好医师不但要具备优良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外,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并且要处处站在病人的立场设想,才能了解病人的需求,更要说服整个医疗团队,包括医护、行政人员与他密切合作,以提供给病人周延而完善的照护。出众的医师往往是为病人做出超出本分的工作,因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经常在这种情形下,才能把可能失去生命的病人挽救回来。病人如果碰到这样的医师,可真是福气。
徐医师在医学生时代,临床实习的时候,“就与护理人员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也因为这层关系,许多医师叫不动的护士,我却轻易就可以求得帮忙,甚至有些护士会在我忙不过来时主动前来协助。”他又说:“我从未对护理人员咆哮、责难,所以,每当我看到一些大牌医生,脾气来时,对护士怒骂、丢病历或摔器械,心中总是不解,医护本是一体。要拯救病人,并不是一个拿着手术刀的医生就能完成,护士、助手等人的协助,都对病人的生死起着关键的作用。医生与护士应该属于同一个团队,共同为病人的健康努力打拼。”一位医学生竟然比他的老师更有智慧、更为成熟,怎不叫人感佩?显然,当一个有正向思考能力的人,从负面的“教材”也能学到东西。
当徐医师决心回乡服务原住民同胞,在奇美急诊室工作的最后一天,“与我一起上班的住院医师,可能消受不了大量涌入的病患,每当检伤护士推病人到诊区时,立刻大声抱怨检伤护士:“别再推床进来了,这里严重塞车了。”我见状,马上出言制止:“没关系,推过来,我来处理。”因此徐医师就无法准时下班,但是,他离开时,心安理得。而且,我相信他的言行,必定给了那位住院医师一个印象深刻的身教。
从他回乡在基层照顾病人的经验中,徐医师更领悟到“一般民众不像医生拥有医学常识,所以面对一些医疗情况常常会不知所措,但其实只要我们医护人员能设身处地,多以同理心,将心比心地站在他们的立场,多为他们设想一点或多做一点,即使只是简单几句话的提醒、叮咛或建议,我相信对病人的帮助都很大,尤其在心理层面上,毕竟医疗不只是医治身体上的病痛,也应该包括安抚病人的心、家属的心。”徐医师是如此体贴病人,难怪徐医师的病人把他当做生命最重要的依靠。
我非常同意他说:“我开的药再平常不过,只要稍有本事的医生都会开,你们觉得我开的药很好、很有效,那是因为我愿意耐心地倾听你们诉说病痛,你们相当信任我,而也许,这就是所谓神医的秘密。”
然而,医师也是人,在他三十九岁时突然中风,而失去左边身体的功能后,难免有挫折感,有低潮,甚至有自杀的念头,但是,每每看到病人对他的需要、信赖,以及真诚的关心,终究让他体会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最后,他说:“真正让我得以成长的,却是那些无以计数病情又千变万化的病人,他们才是在我背后推动我往前进的最好导师。”的确,病人是医师最好的老师。我们越用心去了解每一位病人,我们专业的成长越快。
我自己很幸运地在行医的初期就遇到了数位令我感佩的典范,而逐渐领悟到从事医疗工作的真谛。然而,徐医师在很多方面表现出超出一般人的智慧。显然,对他而言,医疗素养就是他的本性,做起来就是那么地自然。
读后,我真希望有机会进一步认识徐医师。谨在此祝福他身体健康,期许他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因为,台湾需要更多像徐医师一样的医师。◇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