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艺术名人

艺术家访谈系列 (13) 沈明正 掌中绝艺 指上超尘

布袋戏在台湾文化中,一直扮演着一个很特殊的角色。从过去到现在,包括日治时代与国民党统治时代,布袋戏的历史演变,相当崎岖坎坷。1970年代之后至今,从李天禄“亦宛然”、新庄许家班“小西园”、云林黄家“云州大儒侠”、“霹雳”,到中南部的沈明正布袋戏团,都为台湾的布袋戏文化,做了很大的贡献。

“明晓掌中演绝艺,正知指上幻超尘”是沈明正为保存、延续台湾布袋戏文化努力的最佳写照。

沈明正,1959年生,云林斗六人,成长於戏剧家庭。父亲沈雀是知名艺人,先后经营歌仔戏团与布袋戏团。过去农业社会时代,不少歌仔戏团员,常因经济问题向团主借钱,有时钱借走了,人也跑了。“我父亲便在这种经济负担下,结束歌仔戏团。后来他又顶下一个布袋戏团。但是他不会演布袋戏,只能当戏团老板。”

耳濡目染,踏入布袋戏界

沈雀50多岁才“中年得子”沈明正。沈雀的布袋戏团因为所聘的演师不错,演出机会很多,经常在庙会中演出外台布袋戏。沈明正从小在戏棚下耳濡目染,加上自己对布袋戏产生浓厚的兴趣,因而开启他拜师学艺的历程。

沈明正12、13岁时,由于电视布袋戏的兴起,以及国民党政府政策-明令“跑江湖”艺人禁止卖药,父亲的布袋戏团只好解散。沈明正于是到嘉义大林乡向吴金兴(阿郎)老师学习。

阿郎老师是个很特别的人,平常与人讲话时会“口吃”,但是一上场演起布袋戏却从不“口吃”。阿郎老师的剧团,有一位“阿川”先生,人称“变景川”,他会在舞台上用机关变景,能设计夜光效果,还会用一个圆形转盘,装上电动马达,让木偶骑着脚踏车,并用绳子把木偶拉到观众席。

不但如此,阿川还制造特殊现场效果,用飞机、大炮引爆,让糖果掉下来,使得看布袋戏的儿童欢笑不已。剧团尚有一位配乐师“阿华”,用音乐把整场的气氛带得很恰当。这个剧团因此颇受欢迎,外台戏演出机会接应不暇。沈明正就在这个剧团中一步步学习。

布袋戏界有个术语,称之为“开口”,意思是操作木偶者能兼“口白”。十五、六岁的沈明正,在学习过程中,阿郎老师训练他的胆识,让他试着“开口”助演,并不断练习。

中学毕业后,因对布袋戏的爱好与投入,沈明正不再升学,继续投入布袋戏的学习行列。当兵前,他因缘际会向南投“新世界掌中剧团”的陈俊然老师学习。因为已有“开口”演布袋戏的经验,沈明正就在陈俊然的本团,当起“半学徒”助演。

开口操偶,有机会就练习

那时,布袋戏的外台戏分日戏与夜戏。日戏算是练习场,让学徒直接上场演出,台下观众不多,是训练学徒开口演出的时机。夜戏则是团主本人的功力秀。有的观众甚至会直接向团主反映当天日场学徒的表现。沈明正便是从日场的演出开始磨练起。

有一次中秋佳节,陈俊然的布袋戏团广受各地庙会邀请,本团之外又分了二、三团四处演出,沈明正就在二团担纲演出。想起当初学习过程,沈明正表示:“做学徒 是非常辛苦的,学布袋戏要靠自己观察与揣摩;跟着老师出去演外台戏与内台戏时,要靠自己去背戏剧内容,学老师的声调、语气、口白的方式。”

那时,有一个“中声唱片公司”,曾帮陈俊然把布袋戏的剧情录制成唱片发行。沈明正很认真地听着唱片学习口白,常常三更半夜还不睡,躲在棉被里,边播放唱片边拿手电筒抄剧本提纲,也常常因而被骂。不过,沈明正的功夫也因此慢慢累积下来。

退伍后,沈明正仍一心朝布袋戏事业发展。当时中兴电台的副台长孙正明先生正从事广播工作。同是演布袋戏出身的孙正明,有心想提携后进,培养电台的布袋戏听众,沈明正便毛遂自荐与孙正明接触。沈明正很幸运地进入电台,从事布袋戏广播,跟着孙正明老师边做边学。

孙正明与陈俊然同辈,那时陈俊然最成名的代表作“铁汉男侠”,已经在电台播了一阵子,沈明正进电台后,由于陈俊然的外台戏仍然很多,就由沈明正接着播演这出“铁汉男侠”。

汇音宝鉴,用台语读汉字

沈明正在电台工作时,除了“铁汉男侠”之外,也花了相当多的功夫在录制古书历史剧布袋戏。为了加强口白的功力,孙正明推荐沈明正熟读《汇音宝鉴》一书。这是一本查阅台语语音资料极为重要的工具书,是嘉义梅山的沈富进先生所编著。靠着这本《汇音宝鉴》,沈明正以自修的方式,把历史古书的台语口白,锻炼到“看到汉字,就能读出台语的音”。

在电台制作广播布袋戏时,因为听众看不到影像,声音的表达就特别重要,不但口白要流畅、配乐要合宜,机器音量的控制也要恰当,沈明正回忆道,“我曾在录音间里,嘴在讲,脚在踏,手在打,眼睛还要注意看机器讯号是否正常……”孙正明常常以此为傲。如果有朋友来访,孙正明就会带他们进录音室参观,并陶侃沈明正像猴子一样,自己一个人乒乒乓乓地录音。沈明正也因此锻炼出十八般武艺。

1979年,沈明正创立“沈明正广播剧团”,当时他只有20岁,但是他投入的努力与用心,不下于许多布袋戏界的老前辈。他把历史古书如《三国演义》、《封神榜》、《春秋战国》、《少林演义》等,以精彩的口白、紧凑的剧情,透过广播电台的放送,风靡了不少中南部的布袋戏爱好者。

历史古书,题材栩栩如生

1992、1993年间,沈明正开始在电台播出一套完整的《三国演义》。之前,沈明正的外台戏演《三国演义》时,由于时间有限,都是只演其中一段的故事而已。《三国演义》开播后,曾有某个历史老师打电话到电台,指明要买他的布袋戏录音带。这位老师告诉沈明正:“因为每次上到《赤壁赋》时,学生都很难读得通、记得住。”而沈明正却能把《三国演义》的故事说得栩栩如生,他打算买来放给学生听。

问起沈明正,为何早期没有往三家电视台发展,他非常感慨地指出,曾有家电视台的节目经理与他接触过,这个经理也找了某个导播到中部来看他的布袋戏《少林寺》演出。

沈明正忿忿地说:“没想到这位导播一来就对我明讲,如果我能拿出两百万来,他立刻可以安排演出。”这样大言不惭的要求,令沈明正相当吃惊。他看沈明正不依,还退而求其次,要求沈明正给他六十万,让他去布置音乐设备。

沈明正痛心疾首地说:“我花了30多万搭布袋戏的布景、舞台,他连看也不看,竟是以这种方式对我变相勒索。”事后,他辗转得知,这个导播是蓄意“封杀”他上电视台。

这个事件,对沈明正个人的影响很深。那时候开始,他对自己立下一个心愿:“将来有一天,一定要把我的布袋戏拍成片子。”1990年代起,沈明正的布袋戏在 中南部地区的地方电视频道播出。1999年,沈明正制作了电视版的布袋戏《三国演义》,在卫星频道的“环球电视台”播映,让全台喜欢布袋戏的观众,除了 “霹雳”之外,还有另一种更优质的选择。



【三国演义】布袋戏布偶,图为孔明。(图片取自邱斐显部落格“台湾艺术花园”)



【三国演义】布袋戏布偶,图为关公。(图片取自邱斐显部落格“台湾艺术花园”)

三国演义,正好借古讽今

为了演好《三国演义》,沈明正仔细地研读了三种版本,一是大字足本的完整版,一是儿童易懂的白话文浅显版,还有一个是学者专家的人物评论、批判版。经过多 方的比对,抓住书中各个人物的性格,多方揣摩、刻划之后,沈明正才开始制作拍摄。这部年度历史大戏,整整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拍摄制作完成。

在《三国演义》的布袋戏里,虽然演的是历史故事,但是沈明正不忘扣住现实社会的政治现象,他鞭辟入里的政治批判,其实是相当“草根”的,他毫不讳言地指陈当下台湾社会的政治乱象。布袋戏“借古讽今”的功能,沈明正演来正是丝丝入扣。

其他还有多部历史剧布袋戏,如“薛仁贵征东”、“铁汉男侠”也都是在沈明正精心策划下,用心制作出来的。

目前,沈明正布袋戏剧团的野台戏公演,每年都超过两百场以上。沈明正本人除了接受大专院校推荐公演外,并配合艺术学院,担任暑期大专学生木偶研习指导艺师。

2006年年初,民进党新旧阁揆交接后,新闻局办了一个,“Show台湾!寻找台湾意象系列活动”,第一阶段票选时,超过78万名民众投票,选出布袋戏、玉山、101大楼、美食及樱花钩吻鲑等五大主题,认为这些最能代台湾意象。五大意象中,则以“布袋戏”代表台湾文化认同。

无校无系,尚待政府努力

这项票选结果,看在沈明正的眼中,其实很荒谬。谈到布袋戏的远景,沈明正并不乐观。他坦白指出,从过去到现在,政府根本没有对台湾的布袋戏文化用心耕耘。第一,过去国民党戒严时期,是由台湾省教育厅在管剧团,每年都会举办戏剧比赛,所谓的评鉴,都用外行人来对各布袋戏剧团评审,沈明正最气愤的是,“评审者,有的甚至连台语都听不懂。”

第二,国民党政府从来没有制定政策,来鼓励年轻一辈的台湾人学习布袋戏艺术。京剧来台后,为了培养学生学习京戏,国民党政府不论用政府力量或是让私人办学,“复兴剧校”、“大鹏剧校”、“华冈艺校”。各级艺术学校设有歌仔戏科系,则是近几年的事。然而,不论是国民党政府或是民进党政府,从没有为布袋戏设过任何科系,正式招收过学生。

在这种情形下,民进党政府还夸口说“布袋戏代表台湾文化认同”,这样的说法实在让他无法苟同。沈明正从事布袋戏演艺事业二十多年,从有兴趣到全心投入,他还是一心一意想把布袋戏发扬光大。他期待有朝一日,这项民间艺术能受到真正重视,开办学校或科系,以国家力量来培植演布袋戏的人才。@

(本文转载自邱斐显部落格“台湾艺术花园”//www.wretch.cc/blog/phesha0822)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