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有证明出人这个“感性力”,即康德所说的“审美判断力”先天存在,就是说,它是不依附于知性和理性而存在的,我们才能证成老庄的道无之可能。康德说这个“审美判断力”是没有知性、理性概念的、与意志也没有发生关系,它是毫无目的性、但又符合目的性的一种心性愉悦。
如此我们就看出,原来我们心性,在很大的程度上被知性和理性绑架了。如我们当初看到某女子很美,后来知道此人做了很多坏事,并知道她是妓女,再看她时,又觉得她不美了;再如一个人以达到金钱富有为目的,他看到一个很有钱的丑妇也是很美的。这种审美判断,是随着知性、理性的概念而转移的。
若他怀着一个目的、一个概念去下判断,其审美就会呈现出一个意识的态度。这种审美观,不是普遍必然性的,是渗入意志、知性和理性概念等有目的性的判断。它是随着时空的推移而做出的有意识的判断,这就使我们得不到自然的“天地之大美”。人只有放弃知性和理性,其纯粹的审美判断力才能在自由中发挥作用。德国诗人席勒说:“美是现象中的自由。”(席勒:1793年2月给克尔纳“论美的信”:“Schnheit ist Freiheit in der Erscheinung”)席勒在研究康德的审美判断中,得出这个最有力的结论。
美是现象中的自由,没有自由,就谈不上真正的美。那么,要如何做到在现象中自由呢?就是要消除知性、理性的概念。说到底就是消除意识。人只有消除这些人为意识到东西,心灵才能自由地和世界相照应,反照出“天地之大美”来。
我们来看看庄子是如何悟道的。他在《大宗师》里说,“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樱宁,樱宁者,樱而后成者也。”(《庄子正宗》马恒君译著,华夏出版社出版,2005年1月北京第一版,第113页)
以庄子这个说法,要悟道,首先要过三关:一是外天下;远离尘世的情怀,即抛弃人世间的是非、善恶、名利、得失等思为欲望;二是外物,与物无碍,即万物与我为一;三是超越生死,这样你就能看破红尘,看透人世间的一切了。到了朝彻这个地步,你就看到独特的道了。这个道是无古今时间观念的,没有古今的时间观念,那就可以进入到那无生死的境界了。
杀掉这个生命说他死了并未见得就是死了,养生这个生命说他生着并未见得就是生着。(看来庄子已懂得物质的不灭定律,知道他转化成其他物质去了。)凡为物的,无不有其变化,有送走,就有迎来;有毁灭,就有生成;但道是不会被消灭的。这就叫做樱宁,樱宁就是说它启动以后就以这个道而运行了(道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我们从庄子说的话可以看出,外天下与外物,正是消除知性、理性的手法。把知性、理性的概念损去了,人就没有知识了。没有了知识,就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消除了人与物的矛盾。最后再损去这个生死的时间观念,人就可以进入到那毫无牵挂的自由之中了。只有在这个自由之中,才能看到独特的道——“天地之大美”、“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是最高的人生境界。只有进入到无概念、无目的、与意志毫无关系的自由中,才能在现象照应中由心性显现出来。(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