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缤纷手札

台北泰山 .顶泰山岩.崎头步道.义学坑步道.明志书院

顶泰山岩是泰山最古老的庙宇,创建于清乾隆19年(1754),福建安溪移民李氏由原乡迎奉显应祖师神像来台,在现址兴建了一座寺庙,名为“福山岩”,以庇佑拓垦顺遂平安。

咸丰三年(1853),台北盆地发生漳泉大械斗,福山岩遭漳州人焚毁。乡人集资重建之后,改名为“泰山岩”。光绪元年(1875),因信众渐多,于是在泰山的沟仔墘另建一座泰山岩,分祀显应祖师岩,于是而有“顶泰山岩”、“下泰山岩”的称呼以做为区别。

顶泰山岩,又称“顶庙”,因为位于“崎仔头”台地的山脚下,所以又称“崎仔脚庙”,至今已拥有250几年的历史,而被列入国家三级古迹。

顶泰山岩的格局恢宏,正面九开间,二进二廊,左右带二护龙。可惜今日造访的时机不对,正值新春期间,庙埕搭起篷子,放置供桌,以便利信众祭拜,因此无法拍出庙身全景。

庙内的楹柱木雕、古碑、古匾则颇有可观。庙内的木造及木雕,是日据时期昭和7至10年(1932-1935)泰山岩大修时,由著名匠师陈应彬率领徒弟黄龟理所完成的。陈应彬著名漳派匠师的代表人物,国家二级古迹台北大龙峒保安宫,即是其重要代表作品。

1853年,泰山岩毁于漳州人的手上,漳泉互不往来,八十年后,泰山岩的修庙工程交由漳州匠师主持,亦间接可推想漳泉两百年的族群冲突至此时已消弭于无形。



顶泰山岩,右护龙及钟鼓楼。


顶泰山岩,九开间的建筑格局。



出自陈应彬师徒的木作雕饰(1)


出自陈应彬师徒的木作雕饰(2)



崎头步道

顶泰山岩的右侧有一条“崎头步道”,可通往山上的“大崎头”,这条山路是昔日大崎头居民往来泰山岩及市区的古道。古道途中有两座土地公庙,从泰山岩往上走,先后会遇到“下土地公庙”(崎头福德宫)和“上土地公庙”(大崎头福德宫)。

崎头步道全程为石阶路,卵石铺成的石阶路,宽阔好走,是昔日大崎头居民往来市区的重要道路。近年来,石阶路已用水泥黏固,以防止石块松动,不过隐然可以感受到古道古朴石阶路的痕迹。

古道前段左临“明志技术大学”的校舍围墙而行,右侧临坡谷,上行约七、八分钟,抵达“下土地公庙”,庙旁老树成荫,庙前有坐椅,可供休憩,树荫凉爽。过土地公庙后,步道渐离校区范围,无冷硬的围墙梗阻,绿意更盎然,古道愈幽雅,约五、六分钟,抵达“上土地公庙”。

略休息后,续往上走,又约五、六分钟,遇右叉路,可通往“山顶公园”。若续前行,约数分钟,即可抵达步道终点的大崎头。大崎头因为于崎岖陡峭的林口台地而得名。早期这里约二、三十户人家,大崎头福德宫为当地居民的信仰中心。居民每年农历八月初一,都会相约每户派人,共同整修这条崎头步道,以方便山上各户住家往来顶泰山岩及市区的交通往来。民国五、六十年代南亚塑胶厂在大崎头设厂,当地住户才迁往他处。



崎头步道前段,步道沿着明志科技大学围墙。


下土地公庙(崎头福德宫)。



崎头步道,也是一条先民古道。


上土地公庙(大崎头福德宫)。



义学坑步道

我没走往崎头步道的终点,而是转入右叉路,进入山林小径。泥土路的林间小径,颇幽致怡人,途中遇几位小朋友,原来前方不远处就有卡拉OK餐厅,并有山泉水可泡茶。

经过餐厅之后,山径随即接产业道路,取左行上坡,不久就接大马路,山顶公园的入口就在右侧不远处。

山顶公园入口旁另有一条蝴蝶花廊步道,两条路殊途同归,都可通往山顶公园。我选主线,走石阶路,直登山顶公园。约数分钟,来到棱线高处的公园,这里各种运动健身休憩的设施。

续前行,即遇右叉路,右往“义学坑步道”,通往山脚下的“明志书院”,直行则可续登琼仔湖山及尖冻山(山脚顶山),路程约一小时。我打算造访明志书院,所以取右行,进入义学坑步道。 义学坑步道是一条高架的木栈道,沿途森林蓊郁,一路上,听到五色鸟“郭、郭、郭”鸣声传响于林间,捎来几许春意。“义学坑生态公园”位于步道中途的山腰空旷处,设有赏鸟木亭,并展出当地常见的鸟类及蝴蝶资料。附近已可看见零星蝴蝶飞舞于丛草。

更往下走,从途中的观景台,俯瞰泰山市区,大片的铁皮工厂,形成泰山特殊的市景。一路下山,抵达“义学坑”。附近仍可看见几间红砖老厝。出了254巷巷口,就看到右侧的“明志书院”了。义学坑的地名,即是来自明志书院。



山顶公园步道。


义学坑步道,高架的木栈道。


义学坑步道,可俯眺泰山市区。



明志书院

明志书院是北台湾第一所正式的书院,却不是来自官方的设置,而是民间自发的力量。

乾隆28年(1763)原籍福建汀州的贡生胡焯猷,鉴于新庄平原已繁荣发展,当地却无教育机构,学子须远赴彰化求学,因此捐出瓦屋一进五间,旁有厢房十二间的屋舍,做为学舍,成立义学。胡焯猷并且捐出80水甲做为学产,以佃租收入供应书院的开销。

这项义举获得淡水厅同知的赞赏,并呈报上级,闽粤总督杨廷璋闻报,而将义学命名为“明志书院”。明志书院于是成为当时淡水厅(包括大甲溪以北的北台湾)的第一间书院。比北台第二所书院“学海书院”整整早了80年。

乾隆34年(1769)时,新庄垦首郭宗嘏响应义学,也捐出160余甲水田作为学产,明志书院的规模愈为宏大,盛名远播。由于当时淡水厅衙门设于竹堑(今新竹),后来官府于是以“士途不便”为由,于乾隆46年(1781)将明志书院南迁至竹堑,原来学产亦随之移转。原明志书院被地方人士称为“旧书院”,后来经官方正式定名为“新庄山脚义塾”。

明志书院迁至竹堑后,旧书院的经费愈少,规模就渐渐缩小为地方义塾了。至清同治年间(1862-1874),旧书院仅存正屋三间而已。

1895年,日本统治台湾之后,虽暂时容忍旧私塾的存在,但随着统治稳固,大正(1912)之后,公学校(小学)更为普及,明志书院就失去功能而房舍逐渐凋敝了。大正9年(1920),胡焯猷的后代胡全发起募款重修,但限于经费,只建了一进三间,并题字“明志书院”于门额。然而此时书院功能已式微,只做为祭祀的祠堂而已。



明志书院,重修于民国94年(2005) 。


明志书院,列为历史建筑。



明志书院整修前的旧照

台湾光复后,随着时间,明志书院的建筑逐渐老旧,民国76年(1987),还曾一度因欠缴地价税而遭到法院查封。由于欠缺维修,房舍的结构日渐脆弱。

民国92年(2003),明志书院因屋后山黄麻倒塌的重压而坍塌,严重毁损。幸经地方人士的奔走,获得政府的重视,以古迹修复工法施工,于民国94年(2005)恢复书院旧观,并被政府指定为历史建筑。

整修之后的明志书院,恢复了大正9年(1920)重修时的一进三间格局,正厅主祀儒学宗师朱熹及陪祀明志书院的创办人胡焯猷。厅内还保存数块古碑,左厢展出书院的历史沿革,右厢则有胡焯猷、郭宗嘏这两位对于明志书院有贡献者的生平事迹。两人都是拓垦新庄平原而致富的垦首,而都热心兴学,慷慨捐输,以嘉惠地方子弟。

展出资料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图片,就是明志书院遭大树压覆后的残破景象,明志书院几已成废墟,若非地方人士疾呼抢救,恐怕早已被夷为平地,而不留一丝痕迹了。古迹之保存,只在一念之间而已。

有“北台首学”之称的明志书院,终于得以在原址长存于世。这是泰山人的历史骄傲,而泰山乡也多了一处可以让旅人流连缅怀历史的景点。

旅记日期:2009.02.01 (写于2009.02.07)



旅行地图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www.tonyhuang.idv.tw/@



顶泰山岩牌楼(明志路二段、应化街路口)。



顶泰山岩钟鼓楼。石灯笼为昭和9年(1934)设置。



庙内梁柱木雕。



崎头步道,沿着明志科技大学围墙旁,通往大崎头。



卵石与水泥黏合的古朴石阶路。



循叉路,走往山顶公园。



循叉路,走往山顶公园。



出山路,接马路,山顶公园的石阶入口在不远处。



义学坑自然步道,采高架栈道。



义学坑自然公园,赏鸟木亭。



俯瞰泰山,大片的工业厂房。



明志书院(历史建筑)。



敬文亭(惜字亭),建于同治13年(1874),已非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