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点滴】“窝窝头”传闻

杨纪代

人气 164

据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的时候,慈禧带着一帮人狼狈西逃,一连逃了好几天,带的干粮已经吃完了,慈禧就下令停车找吃的。正好看见逃难的百姓在吃窝头,就要了一个。当时慈禧已经饿得不行了,感到这窝头真是香甜无比,很快就吃完了。

回宫后的慈禧想起逃难时吃的窝头,就命御膳房来做,可却总也不是那个味儿。

御膳房的人就凑到一起想办法,说:“她那时饿了,当然觉得好吃,现在再吃窝窝头,她能咽得下吗?”于是就把窝头里加了白糖、栗子面,慈禧觉得还差不多,不过还是没有那么甜、那么香。 正所谓“饿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也不甜。”

所谓“窝头”是一种圆锥型,下面有一个洞的蒸制食品,原来都是用玉米面做的,因为没有发酵的玉米面非常不容易蒸熟,做成这种形状有利于迅速蒸熟,窝头以前是底层平民常用的食品。而西太后别出心裁,要“与民同乐”,可是是用当时非常昂贵的栗子磨面做的,个也小很多,成为一种点心,国民革命后才流入民间。

还有一个讲法:据说这一宫廷小吃品种是慈禧太后当年吃过的小窝头,可是在正史中却不见记载,左右不过是野史讹传。传说清光绪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慈禧离京去西安,途中饥饿难忍,京郊贯市有个人给她窝头吃,饥饿的太后几口就吃下去了,感觉此物下口甘甜甚是喜爱。于是后来回到北京,她命御膳房做窝头吃。御膳房不敢违背,又不敢做老百姓吃的那种窝头,前思后想便出主意,用细致的粗粮制成小窝头,下咽时不觉粗糙。只是小巧了,吃的时候细嚼不破坏仪态,才诞生了栗子面的小窝头。慈禧吃了说,正是当年吃过的窝窝头。后遂成为慈禧斋戒时吃的一种甜食。其实纯用栗子面是蒸不成窝头形儿的,所以做小窝头用的是好的新玉米面,过细箩,再掺上好黄豆面,蒸的时候加桂花白糖,吃着又香又甜。一斤面要蒸出一百个小窝头才够 “小”。

这个【美食点滴】专栏七拼八凑的写了二十几篇,有网路上搜集来的佳肴传闻;有翻成白话的古人“天人合一”的养生观点;有现代医疗看护的精心美馔以及过去有关食物的谚语等等。虽然读来杂七杂八,可也表达了不同角度的美食真谛。

总而言之,古今对万事万物的认识有其差异,当然因为时代的不同、科技的发展路线迥异、生活状态以及所在环境的变迁而形成极端。并非古人都愚昧可笑,也不是说现代的观念与做法,就绝对先进无误,辨证的看、相互参照嘛。

由于中华美食是神传文化,具有外国所望尘莫及的种种特色与内涵,那么,对中国人来说,各地的美食佳肴就含有“咱们的,值得自豪的”意味。对外国人来说,它的意义等于:“一种代表东方文化特色的中国民间食品”。它是我们文化精神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像长袍,像折扇,像书法,像山水画,像孔子的哲学,像“孝”,像“义”,像“信”……等等。就像我们长存的传统道德、心法约束一样,具有几千年的历史而历久弥新,它是举世独一无二的中国味!

只是由于现代科技的过度发展,造成了讲究速度、追求速食的现象,扬弃了古代“细火慢炖”的耐性和坚忍,舍掉了过往“守着个厨灶守着个家”的爱心与关注,成就了今日五花八门的新兴食谱。既不管食材天生的原性本味,更不理万物生长的特点与时期,一味的取其鲜艳的颜色拼凑、相互烘托而标新立异;所有的烹煮过程全部简化,以过油、过水川烫或事先煮熟后混合而成,这样一来,使现代食客目迷五色,成了袁枚戒单里的“耳餐”与“目食”──电视食谱大肆教学、餐厅饭馆大作广告。其实吃起来索然无味,欠缺了上天赐予万物独特的风味哪!那么这种进步是否暴殄了天物呢?值得深思呀!@*全文完

相关新闻
认识你所使用的白米 饭粒口感大不同
【美食天堂】酱油鸡做法~只需30分钟!
下厨必懂指南:锅具影响食物烹调结果
【一箪食】苹果奶油甜面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