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新庄 .新庄老街(下)

Tony 撰文、图、摄影

人气 77
标签:

(续上期)

沿着老街续向西行,在慈佑宫(208号)与武圣庙(340号)之间的地段,是新庄老街的核心区域。约二百公尺长的街道,昔日有“五十六坎”之称,曾有五十六间店铺座落于此。这里邻近新庄港及慈佑宫,拥有地利之利,新庄旧街的形成从这里开始。

老街上的老屋都已凋零,所剩无几,最著名的是新庄路405号的林泉成古厝。这栋古厝约建造于大正9年(1920)“市区改正”之时,闽南式的屋身,但采用当时引进的钢筋及水泥为结构,立面山墙有当时风行的巴洛克装饰,繁复的花纹装饰,山头有“十德堂”题字,而一、二楼之间的横带装饰则题有“林泉成”三个字。一楼的拱形开口处以拱心石为装饰,廊柱的柱头及柱底也都有几何线条装饰,都是当时流行的建筑样式。

在台北大稻埕的迪化街,或艋舺龙山寺附近的老街都还可看到这一时期的类似建筑,然而在新庄老街,林泉成古厝已算是很稀有的老建筑了。老街两侧的巷道,则以“挑水巷”、“戏馆巷”、“米市巷”最具特色。虽然随着时代变迁,挑水、戏馆、米市的景象早已在老街消失,徒留巷名而已。然而巷内残存的遗迹,颇能勾起人们对于老街的记忆,而这三条巷子都不长,从短短几十公尺至百来公尺。巷口的墙上都有新庄市公所设置的古迹导览牌,颇值得一游。


新庄老街。

林泉成古厝。

老街窄巷。


挑水巷的隘门遗迹

新庄路278巷,有“挑水巷”的旧称。窄巷狭长,宽约三尺,巷子另一头接景德路,景德路未加盖以前,是一条重要的渠圳,称为“后村圳”。圳水可供灌溉,也是老街居民的饮用水源,因此挑水贩卖的行业因运而生,常见挑夫挑水走往来于这条巷道,而有“挑水巷”之称。

挑夫辛苦从圳渠运水至街上贩卖,若走往愈上游,则可挑回较清澈、干净的水质,就能卖得好价钱,因此当时有流行一句俗语:“好水卖好钱,好钱买好水”。直到日据时代昭和9年(1934),新庄水源地兴建完成,开始供应自来水之后,挑水巷的荣景才告结束。

走在又狭又窄的挑水巷,令人想起鹿港的摸乳巷,只是鹿港的摸乳巷比这里还更窄更长。在挑水巷里,也可以领略新庄老街长条形的店屋格局,临街的店面寸土寸金,因此宽面狭窄,屋身则纵深极长,可做各种用途的使用。

挑水街的另一特色是隘门遗迹,就位于挑水巷与景德路的交会处。昔日的新庄街曾设有七处隘门,以保护老街店家的安全,隘门非仅防盗而已,当时各个族群之间关系紧张,为巩固己方的地盘,也必须设隘门警戒,以防止对方携械寻仇。


挑水巷,恰似摸乳巷。

老街长条形的店屋格局。

隘门遗迹。


戏馆巷的旧宅幽径

戏馆巷,位于新庄路359巷,默默诉说着新庄曾经富庶繁荣的历史。文艺的荣枯与经济繁衰息息相关,新庄曾是商业重镇,商贾云集,文化活动自然随之兴盛。每逢节庆,庙会酬神或市民喜庆,自是戏班云集,热闹非凡。

当时这条巷内,就聚集了许多戏团及剧社,布袋戏如“锦上花楼”、“锦花楼”、“小西园”、“小世界”、“小花园”等,北管有“俊贤堂”、 “新乐园”,南管有“聚贤堂”等。巷内也住了许多戏曲师傅,开班授徒,因此这条巷子被称为“戏馆巷”。

如今戏馆巷内,已无任何的戏团或戏馆,北管、南管的老师傅,大概都已成为需被保护的国宝级人物了。巷内寂寥静谧,不闻戏曲声,高高的水泥楼房之间,包夹着几栋低矮红砖平房,走在巷内,只见一位老年人偻着背,蹲在红砖老厝前整理门前的盆栽。

戏馆巷的巷底,有一间小庙,名为“港口宫”,因位于昔日的新庄港附近,因而以“港口”为庙名。这庙却不是古庙,而是民国80年(1991)公路施工单位在修筑环河路时,挖出一具泥团,洗净后发现是一尊观世音菩萨,因而创建本宫加以祀奉。

港口宫的后门通戏馆巷,门前即是环河路,然后是高高的堤防,堤防之外就是大汉溪了。站在庙前,看不见堤防外的河岸。而港口已消失,戏馆已没落,此地空留“港口”、“戏馆”之名。


戏馆巷的古厝。

古厝及巷底的港口宫。

港口宫。


米市巷的潮江寺

米市巷在新庄路387巷,这条看似不起眼的小巷子,却曾是新庄的米粮中心。清代新庄平原生产的米粮透过新庄港输往中国大陆,因此粮行纷纷设置于码头附近。这条巷子离港口近,因此开设了不少粮行,商船靠港后,码头工人(苦力)便连忙穿梭于巷道,挑着米袋上船。因此而有“米市巷”的称呼。

板桥林家的创立者林平侯就是发迹于新庄的米市。林平侯,福建漳州人,乾隆47年(1782年)来台依亲,年仅16岁,最初就受雇于新庄老街的米商家,从帮佣做起,后来才自立商号,以经营米粮致富。

后来,新庄连续发生族群械斗,先是闽粤械斗,粤人落败而迁离,随后漳泉械斗,漳州人居下风,林平侯为身家安全,而于嘉庆23年(1818年),举家迁往桃园的大姑陷(大溪),后来累积钜产,成为富豪。桃园大溪也因此成为板桥林家的发祥之地。

米市巷的巷底,一栋红砖楼房古厝,令人眼睛一亮,这就是著名的“潮江寺”。据说研究台湾乡土古迹的学者林衡道先生,以前带人参观新庄老街时,特别喜欢向人介绍这栋房子。两层楼的闽南红砖楼房建筑,屋顶有西式的女儿墙,二楼突出的短阳台则有仿维多利亚式的泥塑栏杆。

清朝时期,这栋房子原是在米市巷的码头工人做为休息的寮房。漳泉械斗之后,新庄成为泉州人的地盘,而大汉溪对岸的板桥则是漳州人的势力范围;新庄人为防范板桥的漳州人,于是在楼上设立瞭望台,以做警戒之用。日据时期,才将这栋楼房改为“潮江寺”,做为寺庙,使用迄今。目前二楼供奉观音佛祖,楼下则为福德祠,供奉土地公。

“潮江寺”原为民宅格局,因此室内空间狭窄,一楼通往二楼的木梯仅容单人通行而已。这栋红砖楼房颇具特色,也见证了老街的历史,可惜未被列为古迹或历史建筑。庙前又有庙方贴出的告示,陈言屋龄老旧,建物凋敝,祈求各方大德踊跃捐款,以整修潮江寺。如此看来,这栋老建筑的前途未卜。下次来,还能否还能看见这栋古朴优美的红楼,就看新庄地方人士的抉择取舍,以及政府文化单位的关心与否了。


米市街。

潮江寺。

潮江寺闽南式楼房 。


武圣庙(三级古迹)

武圣庙,位于老街“五十六坎”的西侧,与东侧的慈佑宫是老街上的两大庙,都是香火鼎盛的庙宇。武圣庙创建于乾隆25年(1760),主祀关圣帝君,是当时淡北规模最大的武圣庙。

咸丰3年(1853),新庄漳泉械斗惨重,连武圣庙都被波及,遭火焚毁,则冲突之烈,老街五十六坎的之惨,亦可想而知。直到同治元年(1862),风波平定,地方才耗资重建武圣庙。武圣庙如今已被列为国家三级古迹,一、两百年来,历经多次重修,但庙内仍保存了不少古匾及古碑。

武圣庙采三间开,前殿格局与慈佑宫极相似,可能是同时期整修的结果。不同处在于武圣庙的门板不画门神,以显示关圣帝君武艺超卓,无需门神守卫。武庙中间大门未开,香客须由左右侧门进出,中门门板布罝108颗门钉,这种装饰,我只曾在孔庙见过,亦可见民间信仰对于关圣帝君的尊崇。

关圣帝君,俗称“关公”,就是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关羽,虽然只是一介武夫出身,一生功业无如孔子对于中国文化的巨大响影,而也不像妈祖拥有传说中能海上护航的法力神功,却在华人民间信仰中成为最受尊崇的神祇之一,在中国历史人物中,恐怕无人可及。这种现象,颇令学者感到兴趣而研究关于关公信仰的源起,我也曾经对此感到好奇而不解。

以历史功业而言,关羽的缺失及失败明显可见。他受刘备重托,驻守荆州要地,却刚愎自用,以致大意失荆州,落得身死东吴。而随后刘备不顾群臣反对,兴兵伐吴,为关羽报仇,结果兵败,忧愤而卒。关羽的失策,造成自身败亡,也使蜀汉失去荆州战略要地,更造成后续的严重连锁反应。这是史家对他的批评之处。

中年之后,我则渐能明白,史家的批评,对世世代代的人民而言,却是无关紧要的。一千多年来,荆州已不知几度易手,而中原政权更不知几度易姓;关羽失荆州,刘备国祚不长,功业的成败,政权的兴衰,如潮起潮落,如花开花落,在长远悠悠的历史洪流里,早已无关紧要了。反而是桃园三结义的兄弟情义,令后世感佩铭心,也令许许多多信誓旦旦,却“始相爱,终相害”的投名状换帖兄弟因而感到汗颜而羞愧。

关键应不在关刀,而是关羽的忠义精神,为他赢得了千秋万世的人心。


武圣庙的三川殿(前殿)

武圣庙的后殿。

武圣庙的背面建筑。

旅记日期:2009.01.04 (写于2009.01.12)


旅行地图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www.tonyhuang.idv.tw/@


新庄老街。

林泉成古厝。

老街窄巷。


挑水巷,恰似摸乳巷。

老街长条形的店屋格局。

隘门遗迹。


武圣庙的三川殿(前殿)

武圣庙的后殿。

武圣庙的背面建筑。


武圣庙的三川殿(前殿)

武圣庙的后殿。

武圣庙的背面建筑。


挑水巷,恰似摸乳巷。

老街长条形的店屋格局。

隘门遗迹。

相关新闻
基隆市.松山、八堵、基隆火车站
岁末回想七年旅记的回顾与自赏(中)
台北平溪.菁桐小镇
台北新庄 .新庄老街(上)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