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新庄 .新庄老街(上)
“一府二鹿三艋舺”,是众所周知的台湾俗谚,用来形容清朝时台湾三个繁华的港埠,但较少人知道,在艋舺(万华)还没兴起之前,更早的说法是“一府二鹿三新庄”。
新庄曾经是台北首善之区。康熙48年(1709),清廷政府发出了第一张台北盆地的垦照,随着新移民的涌入,很快在现在的新庄平原上形成一个新的聚落,这个聚落被移民称为“新庄”。
雍正九年(1731),新庄街的妈祖庙(慈佑宫)落成,庙前的河港码头,是新庄对外的门户,新庄以淡水河的舟楫之利,迅速成为淡水河流域农产货物的集散中心。乾隆15年(1750),清廷将原驻守八里坌的巡检署移驻新庄,显示当时的新庄已成为台北盆地的行政和商业中心,行政区域属于淡水厅兴直堡新庄街。
直到嘉庆时期(1796-1819),由于淡水河上游大嵙崁溪(大汉溪)逐渐淤浅,加上台北盆地的开发及发展渐向东移,时运东转,位于淡水河右岸更下游的艋舺(万华)兴起,于是新庄港渐趋落没,原本的政经地位被艋舺所取代。
拥有三百年历史的新庄老街,就位于今日的新庄路,大约一公里长的菁华区域内,古庙、老屋、旧巷与现代建筑杂处,老街上的广福宫、文昌祠、慈佑宫、武圣庙,都已被列为历史古迹。老街店铺栉比鳞次,虽然传统的店铺商号所剩无几,仅零星散落于老街狭窄巷弄间,仍然可以让旅人在寻寻觅觅中,发现新庄老街的历史风华与沧桑。
广福宫(二级古迹)
初次造访新庄老街,才体会了这里旧街路窄及寻找车位的困难,难怪新庄人对于兴建捷运与维护古迹的取舍,态度相当的明确。老街附近的巷道大多是单行道,路旁又多划红线,外围的旧省道(中正路)则正在捷运施工中,空间更为局促,交通亦显困顿。
开车绕了一圈,我便放弃寻找车位的念头,将车驶进大观街的一处民营停车场。停车费一小时20元,还算合理。从停车场走到新庄老街,大约三、五分钟的路程而已,也相当方便。
我从广福宫(新庄路150号)展开今天的老街之旅。广福宫,创建于清朝乾隆45年(1780),祀奉三山国王。三山国王,指的是广东境内的巾山、明山、独山这三座山峰的神灵,这一信仰随着粤籍移民来台而传入台湾。广福宫并不是新庄最古老的寺庙,却是新庄唯一的国家二级古迹,是老街四大古庙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庙。广福宫有此这种幸运的际遇,却是源自于它不幸的历史命运。
新庄自古以来为北台湾重要的聚落,各族群之间,为争夺地盘而时有冲突,终于演变成大规模的械斗。道光14年(1834),闽粤移民,分类械斗,结果粤籍移民落败,于是粤籍的客家人纷纷迁往桃竹地区。新庄广福宫的香火随之没落,寺庙经费短绌,因此历年整修及重修的次数较少,反而因此幸运的能保存了较多的古庙特色。站在庙前广场,可以看见三川殿典雅的燕尾屋脊、优美的剪黏,殿前的龙柱或石狮,壁堵石雕,都散发出朴拙的古色。
广福宫。 |
三川殿。 |
正殿。 |
广福宫保存的古碑之一(“奉两宪示禁碑”,1750年)
广福宫的前殿采三开间,三副门联清楚述说了三山国王的历史由来。有别于一般寺庙门联多歌颂神功浩荡,广福宫的门联则多了一分历史的描述与感喟。
南宋末年,宋帝躲避元兵追击,一路逃难至广东,相传当地巾山、明山、独山的神灵化为神兵,击退元兵,使宋帝幸免于难。因而得到宋帝诏封为“三山国王”,从此受到当地粤籍百姓的敬祀。
这三副庙联交待了这段史实,中、左、右联分别写着:
“山岳效精忠赤心为国,朝廷优宠锡丹诏封王。”
“恨不能如岳降崧生同扶宋室,要何妨与天祥世杰共挫元兵。”
“可怜三百年来宋室将倾济济仅知死节,却羡八千里外元兵直逼巍巍共乐效忠。”
虽有忠臣效命,又有山灵暗助,却终究未能挽救大宋江山,宋朝覆灭,忠臣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先后蒙难,而两宋灿烂的文化,“清平三百载,典章文物,扫地俱休。”然而,三山国王成为客家人的信仰,则绵延流长,相传至今。这种信仰,也蕴含了客家人所重视的义民精神,不钦羡浩荡的神功,而向往忠义的精神。
庙内保存了两块古碑,一是乾隆15年(1750)年,刘伟近、刘能诒所设立的“奉两宪示禁碑”,公告官府明令禁止敛派滋事,另一古碑是刘姓等人捐款助庙买地的事迹。两块古碑透露了广福宫与新庄刘氏家族的关系。乾隆28年(1763),刘姓家族在新庄平原开辟刘厝圳(万安圳),使稻作产量大增,而提升了潮州籍移民在新庄的经济实力,所以才有后来广福宫的创建。
今日的广福宫,门前冷清,庙旁庙前连一家冷饮或小吃店都没有,游客香客稀疏,与老街西侧的慈佑宫、关圣庙周遭繁荣的市集形成强烈的对比,依然反映了新庄族群兴衰的历史往事。广福宫的对面街上,另有一间古老的福德祠,庙宇已翻新,而确切的创建年代已不可考。庙内匾额写着“光绪壬午年重修”(光绪8年,1882年),可推想土地公庙的历史必然悠久。广福宫坐北朝南,面向大汉溪,而福德祠则坐东朝西,朝向大汉溪的上游。
广福宫旁的福德祠。 |
福德祠庙匾(光绪壬午年立,1882年)。 |
文昌祠(三级古迹)
沿着福德祠前的思明路向南行,再右转碧江街,不久就抵达了另一间古庙文昌祠。文昌祠创建于嘉庆18年(1813),是淡水厅继竹堑城(新竹)兴建文昌祠之后,所创建的第二间文昌祠,反映出新庄当时的地位及文风之盛。
文昌祠最初设于老街慈佑宫(妈祖庙)的右后方,光绪元年(1875),因增设义私塾,以教育培育地方人才,旧址空间不足而迁建于现址。文昌祠从此成为新庄地方的文教中心。
直到日本统治台湾,日本人设置“台北国语学校新庄分教场”,即以“文昌祠”的义塾做为临时教室,后来才成立“兴直公学校”(国民小学),即今日“新庄国小”的前身。
文昌祠的前埕右侧有一座水泥砖砌的传统敬字亭,颇有古味。前殿大门未设置石狮子,而是以一对巨大的抱鼓石做为稳定门座之用;门柱亦无楹联,表示不敢在文昌君前卖弄文章。壁堵雕饰为传统的螭龙圈卷纹透雕木窗。 庙内正厅悬挂的古匾“世范仪着”,是道光4年(1824)新庄县丞詹英所题。
比起广福宫的冷清,文昌祠热闹多了,前埕有工人正忙着搭设祭典所需的棚架,殿内则见不少家长带着子女,拿出准考证在柜台登记,然后备妥供品,向文昌君祈求考试顺利,能金榜题名。今日的学子得参加学测基测,竞争程度宛如昔日的科举考试,因此文昌祠历久弥新,香火依旧鼎盛。
文昌祠山门。 |
敬字亭。 。 |
抱鼓石 |
慈佑宫(三级古迹)
沿着碧江街前行,路过一间“万应堂”(有应公庙),接回大观街,再绕回新庄老街,续走往老街的热闹的区域。位于新庄路208号的慈佑宫是新庄最古老的寺庙,祀奉天上圣母妈祖。
慈佑宫,俗称“新庄妈祖庙”,创建的年代有不同的版本说法。连横着的《台湾通史》云:“慈祐宫,在兴直堡新庄街,康熙廿五年(1686)建,祀天上圣母。”将慈佑宫的创立前推至清朝统治台湾之初。但与历史事实不尽相符。
康熙36年(1697),郁永河前往台北盆地的北投采硫,行经桃园以北,多是一片荒芜的草原,当时新庄仍是平埔族武唠湾社的生活领域,或许有少数汉人偷偷入垦,但建庙的可能性并不高。
较确切的说法是,慈佑宫始建于雍正7年(1729),雍正9年完工,初名“天后宫”。乾隆18年重修后,才更名为“慈祐宫”。由于拥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又历经多次整修,慈佑宫保存相当多记录历年捐修的古碑,多镶嵌于东西庑廊的墙壁。看着墙上一块块古碑,不同的时代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如:“乾隆二十九年”(1764)、“乾隆四十四年”(1779)、“嘉庆十八年”(1813)、“同治十三年”(1874)等,记载着不同时代的信众慷慨捐款重修慈佑宫的事迹。而从古碑上一连串的商号名称,可以想像当时新庄街商业繁荣的景况。
慈佑宫在民国54年(1965)经历大修,多用水泥、磁砖建材取代传统木作及白石灰墙,大大减损了原有的古庙丰采,导致如今只能屈就为三级古迹而已。对于当时主持重修的负责人,或许不能太过苛责,毕竟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想法,在后人看来是很明显的错误决策,在当时或许被被认为是正确而合理的。历史虽然能够提供教训,而教训的案例也颇多,但后人往往又囿于自身所处时代的局限,又未必能记取教训,所以历史才会一再重演。
慈佑宫的门前,正对着利济街,利济街的尽头,就是大汉溪的河水,河岸边就是二百多年前繁华的新庄港码头了。如今只见一道挑高约四米六的堤防沿着河岸兴建,阻断了新庄老街与河水的长远关系。我想看看昔日河岸的码头踪影,于是爬上了利济街上新庄第一市场的三楼顶,终于看见大汉溪的河水,缓缓平静的流向艋舺、大稻埕,而码头早已消失无踪。新庄曾有过的繁华历史,一如这悠悠流水,悄然地向北流逝。(~待续)
(摄影: / 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
(摄影: / 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
旅记日期:2009.01.04
(摄影: / 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www.tonyhuang.idv.tw/@
慈佑宫(新庄妈祖庙)。
慈佑宫石狮子。
慈佑宫古碑(一)
慈佑宫古碑(二)
慈佑宫古碑(三)
从利济街望向慈佑宫。
眺望大汉溪及新海大桥(对岸为板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