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礼俗文化中,婚礼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大事,而婚礼一词源自于中国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而得其名“昏礼”,而《礼记》注疏说:“婿曰婚,妻曰姻。婚以昏时来迎,女则因之而去,故名‘婚姻’。”
在中式婚礼最重要的就是“三书六礼”,三书也就是聘书、礼书、迎亲书,在分别用于结婚过程的三大阶段:订婚、下礼、迎亲,为表示双方的尊重与看重这件事情,特将迎娶的礼品与通知写成书信而来。六礼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等六大礼仪,其中第一件事情就是“纳采”,纳采是男方家里会送出礼品到女方家里提亲,唐杜佑通典就写入30种纳采的礼品及其中的象征意涵。“问名”相当于现在结婚前请算命仙来计算男方与女方的生成八字是否属天造之合或婚后的生活以及是否能早生贵子等等吉兆,倘若一切顺应天意,则会在“请期”时选择即日成婚,通常除了看良辰吉时之外还会选双数日子,代表着双喜临门。中间的过程是“纳征”,纳征的意思就是过大礼;“纳”是聘财的意思,而“征”有“成”的意义,亦即是说男家需要纳聘礼后才可成婚的意思。最后便是迎亲,在吉时吉日完成娶亲。
迎亲时女方同时要准备嫁女儿的嫁妆,嫁妆的内容也同时代表着吉祥的各种意义,在此列举一些嫁妆做为参考:剪刀,除了代表以后为人妻比需要在家里织布缝纫外,更有蝴蝶双飞的意义;片糖,糖果在中国文化礼就是“吃甜”,吃得甜头才会幸福,希望婚姻生活能够甜甜蜜蜜;七十二套衣服,代表着全家大小能够过着丰衣足食不受贫寒之苦。此外,在古代的嫁妆同时也代表着女方的身世排场月是高权力地位的家族,结婚排场与礼数更是繁复。
最后的重要礼数──拜堂,拜堂又称拜天地,中国传统文化以天地为尊、父母为上,因此拜堂的重要“三拜”的第一拜就是拜天、拜地,以虔诚的信仰与对天地的尊敬,在天地的证实下结成连理。第二拜是“拜高堂”,表示成为夫妻后须尽孝道,叩拜父母亲。第三拜是“夫妻交拜”,古代通常一个妇人家,唯有在此时才是与夫君通等地位的交拜,表示婚后携手一同为家庭奋斗。基本上在拜堂后就将新人送入洞房、宴客后就算完成结婚的所有仪式。
现今在台湾的结婚,基本上还是沿袭中国传统的敬天地、敬祖先的礼俗,中间的礼仪过程可能不再像古代如此的繁杂,但是那颗对天、对地的敬仰以及对先代的责任,一直都没有随着渊远流长的时光之合流去,相对的成为了一个见证的重要敬礼。“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毕竟每一位结婚的新人都希望,无论死后是在天在地都能够双双对对永不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