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古人谈“天”说“地”(上)
自古以来,人就在天地的覆盖、包围与呵护、抚育中过日子,每天一睁开眼,除了人之外,首先看到的、接触到的,就是这天地间合成的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已经形成自然,根深蒂固的脱离不了它,就像空气、阳光、水一般的构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要素。可在拥有高科技文明的现代人眼中,直至目前,关于天地之间,还是有许多的迷惑无法解开,有许多的事情解释不了,在他们的观念里,那古人茹毛饮血、民智未开,更是一无所知啦!
古籍资料
其实,翻阅一下古籍史书,你会发现先民的智慧不小,在人人敬天畏神的共识里,在个个道德操守的遵循中,他们对天地的认识,不比现代人差,甚至超过许多,因为他们走的是个截然不同的方向与角度,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开导下,更有丰富的斩获与心得:
与天相关
《河图括地象》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未分,其气混沌;清浊既分,伏(覆也)者为天,偃者(仰面倒下、仆也,引申为凡“仰”之称曰偃)为地。
《释名》云: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
桓谭《新论》:天如盖转,左旋,日月星辰随而东西。
王充《论衡》曰:天平与地无异,若覆盆之状。
《浑天仪》曰:天转如车毂之运。
《穷天论》曰:天形如笠,而冒地之表。
《礼记》曰: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广雅》:凡天去地二亿一万六千七百八十一里半度。地之厚,与天高等,天南北相去二亿三万三千五十七里二十五步。东西短,减四步。
《纂要》云:东西南北曰四方,四方之隅曰四维,天地四方曰六合,天地曰二仪,以人参之曰三才,四方上下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或谓天地为宇宙。凡天地元气之所生。天谓之干,地为之坤;天圆而色玄,地方而色黄。日月谓之两曜,五星谓之五纬(五星者,东方岁,南方荧惑,西方大白,北方辰,中央镇),日月星谓之三辰,亦曰三光;日月五星谓之七曜;天河谓之天汉。(亦曰云汉、星汉、河汉、清汉、银汉、天津、汉津、浅河、银河、绛河。)
与地相关
《抱朴子》云:太极初构,清浊始分,故天先成而地后定。
《河图》曰:地之位,起形于昆仑,从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仙之所集。
《白虎通》云:“地者元气所生,万物之祖也。”
《淮南子》云: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
《河图.括地象》曰:昆仑山为天柱,气上通天,昆仑者地之中也。地下有八柱,柱广十万里;有三千六百轴,互相牵制;名山大川,孔穴相通。九州之外有八埏,《淮南子》云:东方曰沙海,东南方曰沅泽,南方曰丹泽,西方曰泉泽,西北方曰海泽,北方曰塞泽,东北方曰无通泽。
《淮南子》云:地东西为纬,南北为经。
《周礼》又云:东西为广,南北为轮。
《纂要》云:嵩,泰,衡, 华,恒,谓之五岳;江,河,淮,济,谓之四渎;上,中,下,谓之三壤;山林,川泽,邱陵,坟衍,原隰,为五土。
--转载自正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