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台湾
现代医学过分讲究专业和分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已经不再是一则笑话,而是真实存在的事实。
而且医生习惯“看病”,往往忘了他面对的是一个“病人”,有时会让病人感觉很差,觉得自己好像“不是人”!
再者,病人进医院像进了大观园,例如一个胸口痛、呼吸困难的女病人,究竟是要看心血管科,或是看胸腔科?
这两种还细分为内科和外科,还有前几天被撞了一下,说不定是肋骨断了,要看骨科吗?最近被老公气得浑身不对劲,搞不好要看的应该是身心科?让她一个头两个大!
正因为这样,于是有了“家庭医学”和“家庭医生制度”。什么是“家庭医学”?家庭医生又是做啥的?
“家庭医学”是一门整合性的全科医学,目的是训练出称职的基层医生,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如何处理第一线医疗常见疾病或流行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骨关节病、痛风或高血脂症等各种慢性病,或感冒等急性流行性疾病,还有疾病预防和筛检等等。
而“家庭医生”,顾名思义,就是照顾全家人的医生,一家男女老幼都是他服务的对象,所以没有分儿科、妇科之类的。
有别于专科医生,家庭医生“十八般武艺,样样都要懂”,举凡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耳鼻喉科、眼科、泌尿科,甚至是精神科等等,家庭医生都要有能力做初步诊断和处理。所以,家庭医生也应该是最佳的医疗咨询顾问。
除了健康咨询,健康检查(包括判读体检报告及追踪检查)、打疫苗,甚至是戒烟治疗都有可能是家庭医生的服务项目。家庭医生和病人及其全家人的关系是如此密切,所以,找个会把你当人看、兼具医术和医德的家庭医生是很重要的!
另外,协助病患转诊也是家庭医生职责之一。在许多国家,病人通常会先找家庭医师诊治。如果病情严重,或需要进一步检查,家庭医师就会协助转诊给相关的专科医师来处理。这么一来,病人就少有看错科别、找错医生的问题。
欧美国家早已实施家庭医生制度,反观在台湾,尤其是都会地区的民众,习惯跑大医院。但到大医院看病,免不了要“三长两短”——挂号队伍长、等待时间长、等药时间长、看病时间短、发问机会短。病人往往跟公司请大半天假去看病,结果却连自己究竟出了什么问题都搞不清楚。
至于诊所医生,做的事跟家庭医生类似,但不完全相同。在台湾,诊所多半还是有分科的,只是没有分得那么细而已。
而诊所医生也多半是专科医生出身的,也未必能全盘掌握病人的健康和医疗状况。再者,在转诊没有制度化,所谓“转诊”常常就是病人自行换医生。
为了扭转国人“逛医院”或“病急乱投医”的就医习惯,我国的卫生署和中央健保局从二○○四年九月起开始推动“家庭医师整合性照护制度试办计划”,由同一地区五到十家健保特约西医诊所和医院共同组成“社区医疗群”。目前试办区域包括台北市、台北县、基隆市、宜兰县和金门县。
想要加入的民众要以家户为单位,自行选择参与计划的诊所或医院医师,作为自己的家庭医生,在该诊所或医院填写同意书和家户资料即可。免费登记,但按规定每人只能登记一位家庭医师,同一家人要登记同个医生。
同时,在登记前半年,家里至少要有一个人曾经看过这位医师至少一次。民众只要在其中一家诊所或医院办理全家加入,即表示全家加入了这个社区医疗群,但这并不表示他不能去看其他医疗群的医师,在加入某个医疗群后,如果觉得不适合,也可以退出,再加入其他的医疗群。
民众参加登记后,可以得到二十四小时紧急医疗咨询电话号码,也能得到初级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就算以后转诊到合作医院也不用担心,家庭医生会全程追踪后续医疗。
另外,各医疗群也各自发展出转诊免挂号费、转诊专人快速服务、发行健康会员刊物、住院病房关怀服务、家庭访视等多项服务。
想要知道细节及住家附近有哪些诊所或医院加入家医计划,可上健保局网站(//www.nhitb.gov.tw/family/plan.asp)或拨打专线电话0800-212369询问。
另外,台大、荣总、长庚等大型医院也都有设家医科,如果进了医院却不知道该看哪一科,选家医科就对了! @(本文结束)
摘编自 《该怎么对医生说?: 避免误诊、确保医生对症下药的看病自救手册 》 大写出版社 提供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