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别人推荐
来自朋友的建议是不错的选择,因为有可能这位朋友已经给这个医生看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病,而且评价不错。
你和朋友可能都喜欢同一类的人,虽然,医疗这件事,两个人也有可能会出现不同的需求与品味。
可以先请教一下朋友,他喜欢这位医生的哪一点,以及收费标准、等待时间等等细节,这些细节对看病的人通常是重要的。
朋友可以直接指出这位医生的优点是什么,他是不是一个好的倾听者?在解释病情时,是不是可以清楚而且有耐性地和病人沟通?是不是有病人曾经在最后一分钟取消约诊,但这位医生却仍然照常收费?
如果朋友恰巧在你住的社区里当护士,那你大可以询问她,哪位医生的服务和医术值得推荐?护士看医生的眼光与标准通常和一般人不一样,而且护士也多半能从病人和医生的互动关系中做出判断。
同时,你也要注意,这位推荐者和医生之间的关系,她是一位客观的旁观者,或是医生的助手,甚至是这家医院的工作人员?她和医生的关系势必影响到她的判断及评语。
媒体对于医生的评鉴也可以作为参考标准。如果这位医生发生过医疗纠纷,那当然是尽量敬而远之。
在搬家前,不妨请教一下原本帮你看诊的医生,他是不是在那儿有熟识的医生可以推荐,透过他的关系,你可以有一个比较好的开始。
又或者也可以请教一下你的房仲业者、住家附近的汽车修理厂、水电工、房东等,这些人应该都有找医生看病的经验,这总好过你随便找一个陌生人,问他哪里可以找到适合的医生,如果你这样无厘头地发问,肯定招来白眼。
问一问这些将跟你的生活有密切关系的邻居,你会得到超过预期的答案,而且肯定帮助会来得多、来得大。
另外,到附近的药房打听一下,也是个好方法。基于职业道德,或许药师不好推荐特定的医生,但你可以告诉他,自己刚搬来,对这里一点都不熟,需要这方面的协助,请他只消提供几个人名就好了,并不需要特别推荐特定的医生。通常在这样的对话后,你会得到超过预期的资讯。
第一次门诊的观察
当你觉得人选差不多敲定时,就应该开始进行面对面的验证。首先,你可以先打个电话到诊所问一下。
记住,每次约诊的时间,一般来说都不会超过十五分钟,必须要把握时间,掌握你想要得到的讯息。如果你是不需要经常看专科医生的慢性病人(糖尿病、高血压或肥胖症患者),也可以一并请教该怎么治疗。
第一次门诊时,可以早一点到诊疗室做些观察,如果候诊室里都是一些大腹便便的孕妇,或牙牙学语的小孩,那么,这位医生可能就不是你的最佳选择。
如果候诊室里人满为患,那么,有可能的情形是,医生在时间的控管上并不属于有效率的那一类,虽然也有可能这一天只是特例,但请记得在笔记本上做注记。仔细聆听病人之间是不是有些耳语抱怨,这些内容可以提供参考。
另外,观察诊所里行政人员的工作态度,是愉快或慌张,从员工听电话的态度及办事效率,都有助于你做出判断。还有,从诊疗室张贴的标语也可以判断出医生的做事风格,适当的提示有助于提升效率,但是过多拉拉杂杂的内容,则显示这可能是一位龟毛型的医生。
我们的社会通常把医生过度神化了。当身体出现状况时,民众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去问医生!”医生被塑造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医学权威,但在这种专业崇拜下,也不知不觉拉远了医生和病人间的距离,让病人对医生有一种敬仰与恐惧。
从步入诊疗室的那一刻起,你就已经开始评估这位医生了。当他走进诊疗室时,是带着微笑,或者是眉头深锁?甚至是他的身体语言,你都要注意观察。
你会怕他吗?一点点敬畏是正常的,但如果到达浑身不舒服的地步,那这位医生可能就不是你的首选。因为在未来,你也许必须跟他一起讨论如何诊治你身体的各私密部位,以及家庭暴力、烟瘾、情绪低潮,甚至是生死问题。
试着想像这样的画面,有一天,你可能躺在诊疗台上,身上除了薄薄的一件手术衣,等于是一丝不挂,而这个人将会站在你面前,直视着你,或对你进行触诊,你可以接受这样的情景吗?如果无法接受,那建议你,继续再找找别的选择。
选择哪个医生其实是相当主观的。你可以从他的声音、身体语言,或脸部表情来判断他对病人的关心是不是真的;从眼神的接触,到他看病时的态度,来判断这是不是一位值得你信赖的医生。
医生与病人,虽然说穿了也不过就是一种医病的业务关系,但如果能够维持良好的双向沟通,就会让医病关系有相当不错的进展。
为了让他更进一步了解你,你也可以提供他一些跟自己的生活习惯有关的讯息,例如告诉他自己是个吃得很清的素食主义者,周末喜欢玩滑翔翼,夏天会到佛罗里达跟鳄鱼摔角……,如果这时候医生一脸不可置信或不屑一顾,那么,或许你可以考虑另外找一比较开放的医生。
让医生多了解你,清楚你的背景和生活习惯,对于后续的诊断有益无害,所以,你或许可以预先准备好一张表列说明,这么一来,也可为彼此省下宝贵的时间。
医生对你的诊断,有时候会跟他的生活背景、所受的医学训练及个性有关,就像你怎么选医生的,不也是跟你的个性相关。
如果你是那种希望医生能够跟自己讨论病情的病人,那么,不妨仔细观察判断,才能放心把自己的健康交到这样一个人的手上,不是吗?@(待续)
摘编自 《该怎么对医生说?: 避免误诊、确保医生对症下药的看病自救手册 》 大写出版社 提供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