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召公谏厉王弭谤
【解题】本篇记载召公劝戒厉王止谤的主张,提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防的观点,语意详实,很有见地。
厉王(1)虐,国人谤王。召公(2)告曰:“民不堪命(3)矣!”王怒,得卫巫(4),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5)。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6)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7)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8),伤人必多,民亦如之(9)。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10),为民者宣之使言(11)。故天子听政(12),使公卿(13)至于列士(14)献诗(15),瞽献曲(16),史献书(17),师箴(18),瞍赋(19),蒙诵(20),百工谏(21),庶人传语(22),近臣尽规(23),亲戚补察(24),瞽史教诲(25),耆艾修之(26),而后王斟酌(27)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28)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29),其所以阜(30)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31),胡(32)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33)?”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34)。
【注释】
1. 厉王:周厉王,姓姬,名胡,周朝之暴君。
2. 召公:召穆公,名虎,周厉王的卿士。
3. 民不堪命矣:人民不能忍受严苛的政令了。不堪,不能忍受;命,指周厉王严苛的政令。
4. 卫巫:卫国的巫师。巫,从事降神事鬼的人。
5. 道路以目:走在路上相遇,不敢发言,只能用眼神示意。
6. 弭:音米,阻止,消除。
7. 障:筑堤防水曰“障”,这裡是“堵塞”的意思。
8. 川壅而溃:河川堵塞,洪水就会泛滥。壅,堵塞。溃,水冲决堤岸。
9. 民亦如之:防民之口的危害也像川壅而溃一样。之,代名词,代称“川壅而溃”。
10.为川者决之使导:治水的人引导水使河流通畅。为川,治水。
11.为民者宣之使言:治民的人开导人民让他们把意见表达出来。为民,治理人民。宣,开导。
12.听政:处理政务。
13.公卿:三公九卿,指朝廷大臣。古代官爵分公、卿、大夫、士四等。
14.列士:指一般官员。古代“士”阶级,又分上士、中士、下士三等,故称列士。
15.诗:指讽谕朝政得失的诗篇。一说,指民间的歌谣,可供国君了解风俗人情,考察政事得失。
16.瞽献曲:乐官献上反映民意的乐曲。瞽,音鼓,即盲人,这裡指乐官,古代乐官多由盲人担任。
17.史献书:史官进献古代政教的书籍作为鉴戒。
18.师箴:少师进献规劝的言辞。少师,乐官的一种。箴,音真,富有劝诫义的文辞。
19.瞍赋:瞍者朗诵诗歌。瞍,音叟,无眸子的盲人。赋,朗诵。
20.蒙诵:蒙者吟读书文。蒙,音蒙,有眸子的盲人,俗称的睁眼瞎子。
21.百工谏:百工谏直言劝谏。一说,百工即指百官。
22.庶人传语:百姓的意见间接传达给天子。庶人,平民百姓。
23.近臣尽规:左右近臣尽心规诫。
24.亲戚补察:与君王同宗的大臣观察天子的措施,弥补天子的过失。
25.瞽史教诲:乐官、太史都能进行教导训诲。
26.耆艾修之:师傅老臣统整意见。耆艾,年高德劭的人。耆,音其,艾,音艾,古者年六十岁者称耆,年五十者称艾;这里指天子的师傅和老臣。修,整理,指统整上述的意见。
27.斟酌:衡量、考虑,以定取舍。
28.原隰衍沃:原,宽阔平坦的土地。隰,音习,低下潮湿的土地。衍,低下平坦的土地。沃,有河流灌溉的土地。
29.行善而备败:推行百姓认为好的事,防范百姓认为坏的事。备,防范。
30.阜:丰富、增加。
31.成而行之:百姓所发表的言论,是考虑成熟之后自然流露出来。成,考虑成熟。行,有自然流露之意。
32.胡:怎么。表示疑问语气。
33.其与能几何:那些赞助你的人能有多少呢?与,赞助的人。一说,那又能维持多久呢?与,助词,无义。
34. 流王于彘:将厉王放逐到彘地。彘,音至,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国语》,全书共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诸侯国的史实,主要集中在春秋时代,自周穆王起,至鲁悼公止,共历五百余年,为一分国纪事之史。或称为“春秋外传”。
《国语》的作者:西汉司马迁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稍后的班固也认为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但据后人考证,《国语》的笔法与《左传》相异,文字内容也不连贯一致,可能是战国时代史官所记的史料汇编而成,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