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1月18日讯】孔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思想精髓是主张“仁义” 。仁、义、礼、智、信、廉耻是儒家核心思想的总结,是传统民间社会维持道德的要素,也是今日和谐社会日常生活正常运作的要素。任何社会没有诚信都难于维持,现今共产党极权社会道德沦丧、世风日下,是中共政府长期以来反自由、反民主、反传统、反文化的结果。今天,它又抬出孔子做表面文章、做幌子,不过是它穷途末路的无奈伎俩,并没有改变它反自由、反民主、反传统、反文化的邪恶本质。中共的本质与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完全相反的。
孔子思想以“仁” 为核心,以为“仁” 即 “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又以为推行 “仁政” 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儒家还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孔子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是个大教育家。政治上孔子提出“正名”主张,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对民间社会道德和日常生活运作的正面影响极大。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儒家的为人追求和理想,“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儒家的为人之道。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像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虽然孔孟有其忠君的时代局限性,但更多的是对民间道德的正面影响。“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更是是孟子的典型的具有民权意识的思想。
道家的思想精髓是:清净无为。道家的代表老子说,人身上牙齿最硬,舌头最软,所以牙齿最先掉落,而舌头永远鲜嫩。宽容忍让成为中国人的待人处世原则出自道家的原则:“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儒、道两家思想,一个刚健有为,一个柔顺因循;一个入世进取,一个潜隐退守,这是他们达到相通和互补的真正前提。所以,许多中国古代文人才能入世为儒,出世为道,或者熔儒道于一炉,张弛相济,进退自如。
儒家直面现实社会,力求探索一条改造客观世界的道路,即便是个人的修身养性,最终也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孔子认为,他与那些逸民、隐者的区别就在于“无可无不可 ”(《论语 .微子》)。用孟子的话来解释,就是:“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一向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但实际上不管天下是“有道”还是“无道”,他都没有一点退隐的意思。为了改变这个“无道”的世界,尽管他四处碰壁,却百折不挠,“知其不可而为之”。在此方面,孟子比孔子毫不逊色。在他看来,无论得志还是不得志,无论困厄时还是显达时,都不应该绝人逃世;主张用自己的方法来“平治天下”,实现其“ 王道”理想;并且扬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他更无退隐之意。
道家也是面对残酷的现实,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老子本人是一个“隐君子”,相传他在周朝做过藏书管理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来他退隐了,写下《老子》一书。
庄子曾做过宋国漆园的管理员,辞职后表示“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宁肯隐居陋巷,借米充饥,自编草鞋,过着清苦的生活,也不愿应楚威王高薪聘请而赴楚相之位。从老子的自然无为、少私寡欲、贵柔守雌的思想,到庄子的“无己无功无名、逍遥放达”的精神境界,无不说明道家与儒家的不同之处。
道家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固执地守护着人的精神的尊严,辛勤地开垦着人的精神的荒漠,把人生从一切无法消除的痛苦和灾难中拯救出来,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情欲,使人获得一种宁静的自由和圣洁的心境。老子和庄子都是隐士,但他们又不同于一般的隐者。他们的退隐不单单是为了规避无法改变的罪恶现实,也不仅仅是为了避免为虎作伥、助纣为虐,更重要的是为了寻求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道家在韩非子的显学排行榜上名落孙山。可以说,春秋战国时代所涌现出来的大批隐者的现实生活,以及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知识份子对隐者生活的亲身体验,正是道家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而孔子和孟子则远离隐者的生活体验,因而,他们的思想历程必定不同于老子和庄子。
战国末期的思想家荀子总结了先秦各学派思想,他在《解蔽》中谈到庄子时指出:“ 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意思是说,庄子只重视代表自然的“天”,因此而忽视了“ 人”,即用自然掩盖了人。荀子进一步指出,像庄子这样来理解“道”,那只能是人对自然的一种因循依顺。其实荀子对庄子的判断有误,他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问题的另一面恰恰是,庄子沿着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路,对人的精神自由作了有益的探索,把人对自身的认识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法家当然也有其不足之处和时代局限性。如它夸大和迷信刑罚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人民去做。比如战争,如果立下战功就给予很高的赏赐,包括官职,这样来激励士兵与将领奋勇作战。这也许是秦国军队战斗力强大的原因之一,灭六国统一中国,法家的作用应该肯定,尽管它有不足和局限。
法家的思想简略介绍如下:反对礼制。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儒家认为法律的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其中先秦法家代表人物之一叫慎到的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争夺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这也是两千年前私产所有权的最早表达。
法家“好利恶害“的人性论: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法家“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区别就是法家主张绝对的君主集权,法家的这点主张应予以否定,而法家其他的思想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和利用。
历史上的这些思想各家的思想都有其时代局限性,但其对社会道德和人性思考都有正面推动意义,他们都没有因为其局限性而失去其生命力。大量的古人之说成为现代中国人今天生活中的生活准则和生活用语,也说明其生命力的强壮,如“欲速则不达” ,“小不忍则乱大谋”,“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朋友有信”,“ 朋友妻不可欺”等等常用语不一而足,这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儒家思想流传久远并深入民间社会。以共产党两分法的极端思维去全盘否定这些对民间社会道德和人们生活准则有正面作用的思想和道理,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只有认识到历史上的诸子百家的局限性,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是真正有历史观的、借鉴历史的谨慎作为。
二0一0年一月十七日于芝加哥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