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1月16日讯】报载造价达37亿元天价,建造期长达七年半,全球最高的斜拉桥昂船洲大桥通车,港府盛大庆祝,笔者却认为这条桥暴露了政府决策人员的愚蠢,根本不值得庆贺。
数年前正当港珠澳大桥密锣紧鼓准备上马之时,笔者曾经在香港传媒发表“港珠澳大桥和英法隧道”一文,指这座长达数十公里的低矮大桥,好像一只怪兽将珠江口拦腰斩断,严重损害自然生态及景观。英法海底隧道长达51公里,但两国宁愿花巨资建海底隧道也不建桥破坏英伦海峡自然环境,港珠澳大桥仅39公里,比人家短了四分之一,更应效法人家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爱护,建海底隧道而不是大桥。若资金不足,应待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到足以与英法媲美之时才动手兴建海隧,留下美丽的珠江口自然环境给后世子孙。后来,居然该大桥方案局部接纳了香港市民及笔者的意见,采用“半桥半隧”的方案,保留了一点(6公里多)珠江口自然景观,虽差强人意,总算是比全桥方案好一些。
而昂船洲大桥两个桥塔高达300米,相当于一百多层楼高;桥底高达70米,相当于二十多层楼高,荣获全球最高桥梁这一并不光彩的称号,为的是使全球最大的装万只货柜的货船可以通行葵涌货柜码头。既然桥址扼货柜运输咽喉,必须将整座大桥升高;且主桥跨度仅有1018米,桥身并不长,何不转一下脑筋改为海底隧道?既可节省造价(比东西区海底隧道都短),又可保存自然生态环境,令葵涌港湾畅通无阻?一举数得,为什么这么多政府高级决策和工程部门不提出比较方案,或者公布建桥方案细节供广大市民讨论?
同样的情况现正发生在港穗高速铁路,政府说是若不接驳大陆高速铁路系统,就会影响香港经济发展,会被边缘化。其实是耸人听闻!根据港府预测,到2016年每天约有99000人使用高铁,其中88000人来往于珠三角,而70000人祗来往港深。说明了香港与内地的经济联系主要在珠江三角洲,旅客来往则多数局限于港深,与国内其他地方的高速客运需求并不很大。而现时香港与国内各大城市航空已经非常方便,完全可以满足这部分旅客的需求;香港有各种便捷的海陆交通网络连系珠三角,客货运输畅通无阻;这条高速铁路祗是客运铁路,对珠三角工业生产没有直接的作用;说到底祗是方便大陆富豪来港,香港有必要花费如此巨大建“大白象”工程满足这些贪官污吏和富豪吗?
因广州站设在番禺石壁,旅客接驳地铁和其他交通工具去广州市中心至少半小时,反而比现时终点站在广州市中心的广深铁路多花时间,车费又贵,将来愿意搭乘高铁去广州的香港人必不如政府所预计(事实证明,落成后的西铁、九铁落马洲支线、西部通道统统都远达不到港府的预测值,港府对高铁经济效益的预测很可能重蹈覆辙)。深圳也一样,高铁站设在宝安龙华,远离市区,相对于多种多样直接来往于香港深圳市区的交通工具,究竟还有多少优越性?政府预测每天70000来往港深乘客根本就是一厢情愿。既然如此,为什么香港政府一定要跟随大陆修建高速铁路?就为了跟风迎合上意?还是学大陆地方官员大搞“政绩工程”?曾参与港府1992年及2000年两份《铁路发展策略》报告的铁路工程专家Ronald Taylor指出,高铁的效益要在长途旅程才能发挥出来。连大陆铁路专家赵坚都认为,香港根本毋须兴建一条接驳广州的高速铁路,因车程太短,车站太多,列车没有可能达到高铁最低时速250公里,名为高铁,实为低铁。
再者,香港即使要接驳大陆高铁系统,为什么宁可多花二百五十亿硬要将香港终点站设在九龙西,让所有到新界的旅客走回头路,而不接受众议设在新界锦上路?全世界所有大都市的飞机场都不会设在市中心,而设在郊区,用其他交通工具接驳,不是一样的道理吗?广州深圳都将高铁站设在远郊,为何香港要反其道而行之?况且高铁站将引发的西九交通大挤塞、大角嘴地区地陷、电磁波辐射影响、菜园村居民痛失家园等等都会令香港市民付出巨大的代价。
说到造价,为什么全世界的高铁包括中国大陆在内都走地面,而香港区区26公里却全钻地底,因而造成每公里造价达京沪京穗的八倍、英法海底隧道的两倍?(广州到武汉1060公里1300亿元,香港段仅26公里,却须669亿元,相当于两条青藏铁路),由此荣获全世界“最贵高速铁路”称号,不过,这可不是什么好荣誉,对曾经创造世界经济奇迹的香港是一个耻辱。为什么港府宁愿拿出占公共开支1/4的巨款去修筑这条并非迫切需要而且效益成疑的高铁,而不肯拿出一小点钱来兴建市民争取多年的港岛南区地铁?为什么不肯用这笔钱去做其他市民迫切需要的事情?为什么政府在未公开咨询公众意见之前与大陆签订年底动工的协议,造成征地赔偿骑虎难下的局面,只有大洒公帑收买菜园村村民?现在又霸王硬上弓,迫立法会通过拨款……这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应有的作为吗?曾荫权政府这种不顾港人利益,一味奉迎北京的作风,愈来愈使香港人反感。香港是全体香港人的香港,每分每毫公帑的支出,都必须取得纳税人的同意,曾荫权有责任给香港市民一个合理的解释;香港是我们的家园,每个香港人都有权为香港的未来发表意见。
(写于2009年12月12日)
(刊于2010年1月号“动向”杂志)@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