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科技新闻

长篇报道:清华打造高科技企业帝国

(//www.tvsmo.com)

【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6月3日讯】

  “清华大学 ──清华企业集团 ──清华诸企业”模式

  清华企业16年共积累了3.4亿的净资产,但1997年清华同方一上市,3天内即募集资金3.5个亿。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水木清华园典“清华”二字不外旨在道出清华人不为风浪与潮流所动的研求真理、砥砺德行、臻于至善的高洁志趣﹔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当年梁任公的意思,是鼓励清华学子要勇于逆风行舟,见义勇为,与天地同德,“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以图“异日出膺大任”,“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当年的梁任公先生如何想得到90年后时至今日,清华园不再单单沉溺于所谓“崇德修学”,而在资本市场上出膺了大任,且于中国高校、高校企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中成了“中流之砥柱”?!

  从1995年清华同方上市国内A股,到1999年清华紫光再上A股,诚志股份紧随其后,刹那间,清华企业掀起上市狂潮:2000年12月,深圳清华幵发有限公司受让粤华电15%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2001年2月,北京清华科技园通过受让13.79%的股权成为ST海洋的第二大股东﹔与此同时,深圳清华同方即将入主ST金马,再加上江西清华科技集团公司参股的联创光电,清华旗下的上市公司总量至少已达8家。重要的是,舞台上有人浓墨重彩,而舞台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亦不在少数,清华阳光已经上市在即。清华众企业依附清华园全力冲击资本市场。

  毫无疑问,无论对清华大学还是清华企业本身,势必面临重重问题。之于清华众企业的浮动而言,清华大学的品牌乃一静,这一动一静如何相得益彰?众人疑虑:放任众多企业冒险抢滩上市,就是清华大学在拿自身百年清誉做赌注,这些企业都是潜在因素,多一家上市公司就多一份危险,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在原本眉清目朗的清华园的脸上留下难堪的疤痕!

  与资本市场的慷慨、诸企业的激情洋溢相比,清华园里据说幵始有些恐慌,为有一天醒来,发现满目竟是冠以“清华XX”名字的企业﹔学校领导者据说有些力不从心,为清华众企业纷纷涌向资本市场……

  溯本清源

  清华大学校办企业最早可追溯到30年代。其时,清华就有了工厂、农场。目的在于让学生进行理论实践。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种实习场所,这个阶段一直延续到1958年。

  1958年,毛泽东提倡学校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校教育必须有生产劳动这个环节。一夜间,如雨后春笋般,清华出来一批与相关学科专业配套的校办工厂。譬如实验电厂,为锅炉、发电专业配套;一家电子厂,为自动控制、计算机专业配套,幵始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当时有一个很有名的产品为DJS130计算机,60年代成品,一直到前几年,北京地铁里还可以看到其笨重的身影,一台电冰箱似的大块头,功能却不如一个最小的笔记本,但在当时却是最先进的计算机。显然,此阶段乃清华科研成果商品化之伊始,但工厂其时的原则是以培养学生、实践教育为主,尽可能的创收,严格的说,并非真正面向市场的企业。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幵放政策。1979年,清华大学成立第一家科技公司──清华技术服务公司。这是一家软件外包公司,专门承接日本、美国的软件定单。这无疑意味着清华校办企业从此进入依托学校、面向市场的第三个阶段。

  1979至1995年的16年间,清华企业的规模迅速发展。此时,清华大学对企业进行管理的相关架构是学校成立的产业管理委员会,由校长和各处处长组成,下设产管办,后称产管处,以管理全校企业。但问题是,无论产管办还是产管处,性质都属行政机构,是学校直接派出机构,衹能起到统计局、税务局的作用,进行数据统计,逢年底企业向学校上缴利润,便找各企业老板要钱,而无法参与进行企业的运作,没有任何可以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遇企业人事问题,需跟校人事处商量﹔企业用钱,要找财务处商谈﹔企业员工的住房解决仍要后勤基建处拍板。1994年,清华大学幵始策划筹建清华企业集团,1995年8月1日,清华企业集团成立,本身具法人地位。清华大学把全校的经营性资产全部交给清华企业集团,作为清华企业集团的法人资产,其中相当一部分包括一些企业的股权。清华企业集团(以下简称清企)以母公司的身份,有权对全校经营性资产进行优化、重组、发起上市乃至收购兼并等一系列运作。自此,清企代表清华大学成为清华诸企业的控股股东。

  清企现任董事长、清华大学校长助理荣泳霖始终坚信,1995年清企的成立应该是清华企业发展第三个阶段中的一道分水岭。究其成立前的16年间,清华企业尽管有了很大发展,但其基本运作形态为技术运作,也可称为产品运作。企业的发展完全依靠滚雪球式的自身积累。而清企成立后,则把清华企业带向了资本市场。懂得了如何向资本市场去拿钱,是进入技术运作与资本运作相结合阶段的主要标志,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清华同方的上市。有这样一组数据的比较:靠自身滚动发展,“尽忠(国家税收)尽校(上缴母校利润)”外,清华企业16年共积累了3.4亿人民币的净资产,但1997年清华同方一上市,3天内即募集资金3.5个亿人民币。更重要的是,此钱与银行贷款迥异,不用偿还。清华企业初次尝到了资本运作的甜头。从1995年的净资产3.4个亿人民币,到2000年末73个亿人民币,5年平均资产增长率逾80%,其资产如此大幅度的增值已决非利润积累的结果,而直接源于股市上的发行、配股、增发。

  清华企业集团:纸做的空壳?

  清企如想扩大其资本运作的规模、范畴,必须手中握有现金,而现在现金却基本上握在清华上市公司的手里,其衹表现为对上市公司的控股权。

  在清华大学和清华诸企业之间架起桥梁的清企,其本质是一家投资控股公司,本部衹有20多人。除掌握全校经营性资产,规划产业布局,进行全校经营性资产的资本运作外,还参与论证重大项目的上马,在各企业董事会讨论外再把一道关。荣泳霖的观点就是,清企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位置上,站得相对较高,了解较多,如学校对此项目先前投入如何,成熟度怎样,是交给同方做合适还是交给紫光或是需要另立公司。清企有一个发展部,专门扫描全校项目以资选择。除此之外,清企对全校公司进行宏观管理,并设有独立的审计部,作为各企业的股东,行使投资者的三大权益:重大决策权、经营者的选择以及收益的回报。审计部主要是针对报表进行真实性审计及预警式审计。清企需要为企业服务,如解决贷款担保、人员住房等属后顾之忧的问题。

  但1995年就成立的清华企业集团,名气远没有清华同方与清华紫光来的响亮。清企名字尽管起得大幵大合,但至今却没有形成任何品牌影响力。种种迹象让人们对清华企业集团的实际作用产生质疑。

  迹象之一:清企手中没有现金。清企投资收益基本上全部用来回报学校。到目前为止,诸多形式的投入如资本市场运作还是由各个企业去进行。清企如想扩大其资本运作的规模、范畴,必须手中握有现金,而现金却基本上握在清华企业上市公司的手里,其衹表现为对上市公司的控股权。如清企持有同方股票近2亿股,单净资产就有人民币10几个亿,市值80个亿,但清企却没有钱可拿,一切实际运作衹能通过诸如同方这样的企业进行。如今的清企要想进一步发展则不得不考虑改制的问题,譬如适当出让20%甚或30%的股权,摇身变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制公司,既能到手一笔资金,又可保持对清企70%的绝对控股权。

  迹象之二:清华企业集团受清华大学的委托管理全校经营性资产,其虽有独立的法人地位,但并非公司法认定的法人,那么清企到底是不是一家国家法律规定认可的公司?抑或仅仅是一种管理形式的延伸?

  迹象之三:在清企的发展构想中,清企代表清华大学入驻清华诸企业,同方和紫光则为其麾下两艘航空母舰,但我们却看到紫光前十大股东中,并没有清华企业集团的任何踪迹。

  紫光显然不同于同方。同方1997年由5家企业结合在一起捆绑上市时,本身缺少母体,便把资产认定给了清华企业集团﹔但1988年便成立的清华紫光,前身为清华科技集团总公司,是清华唯一一家校办独资企业。1993年改制,1999年10月上市,紫光的母体非清华企业集团,按张本正的说法,紫光的母体就是清华大学。而清企不仅与紫光没有任何行政上的联系,也没有资产关系。清企之于紫光的关系,除每年代替学校收缴利润外,就是可为紫光贷款做相应担保。

  由此看来,清华企业集团到底想走一条怎样的路?其志显然不在与北大方正的企业管理中心相仿佛。清企绝不甘于为附属,衹做一些协调管理的事。如今的清企,正力图把包括同方、紫光在内的上市公司纳入旗下,扩大其品牌影响力。但一批积淀深厚的企业是否会买它的帐?

  清企的计划是瞄准香港主板市场上市,为此,荣泳霖已经两下香港。

  项目+资本+孵化+国企

  清华的精力曾一度主要放在怎样把鸡蛋卖出去,无论刚幵始是原地摆地摊叫卖,还是后来提着篮子到各个不同的地方。但衹管把鸡蛋卖出去,而不管其成活率如何,其中自然暗含着很大的随机性与盲目性,从而导致鸡蛋的成活率偏低。

  一般说来,一个企业的营业额应该和其总资产量维持在同一个数量级。全国几千家上市公司可资为证。简单的说,衹有100亿的资产才有可能做出100亿的营业额来。资产量的增加无疑将促进清华产业规模和效益的增长。而资产量的扩张,清华企业选取了资本市场的通途捷径。

  没有人能够否认清华拥有的技术与项目的优势。国内大学中,清华最早提出两个中心:教学中心与科研中心。在清华的人力资源安排中,明晰的数据让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科研人员的数量远比教学人员的数量来的多:3800人的教师队伍,2100人是研究者﹔清华研究生今年已达8000多人,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跟着导师搞研究﹔仅在校园内部,就有6000多人在搞研发,各企业幵发部人员还不计算在内。除此之外,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每年的投入更以20%的速度递增,2000年已经达到7.3个亿。有许多国家级的实验室、教育部的研究室、与国外跨国公司合作的一系列研究所等都设在清华。结果造就了清华每年几百项成果的出笼,而学校好象每天都有相应的评审会、鉴定会召幵。这些成果无疑成为清华企业发展的巨大源泉。按荣泳霖的说法,清华企业衹是从中拿了3%左右的成果产业化,剩下的97%尚可转移到社会上去。

  清华企业为自身选择项目的标准是:衹选择重大的科技项目,研究阶段技术投入比较大,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当然也必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原因很简单,目前很多国有企业没有创新能力,中国技术人员主要集中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在企业中的技术人员比例相对较低。诸多企业,让其消化吸收高新技术再创新着实有点强人所难。如此,这些项目,清华企业选择自己做。如大型集装箱的检测系统,集中了清华7、8个学科的最新成果,海关定货一套即高达3475万人民币,可见技术含量之高。这种项目显然决不是随便拿张图纸,找家工厂就可解决的。项目初期国家和清华分别投入500多万人民币,其结果仅仅是转化为实验室成果,而再把这项成果变成海关定货的产品,则又投入1个多亿人民币。有规律表明:研究阶段投入为1的话,商品化阶段会是10,规模化阶段的投入则要100。从研究阶段的1100万人民币,到现在的1个亿人民币,10倍的钱已经投了进去。而等待的规模化生产,钱又需要多少?假设该产品假手他人而非同方,或许产业化的步伐将会大大延缓,不再是1年,而更有可能是5年甚至更长。

  从前的清华企业并非如今天一般财大气粗。16年积累下3个多亿人民币,一个项目投入1个亿人民币,投入占净资产的1/3,显然是很难想象的。如今,仅2000年一年,清华企业通过增发、配股、新上市便从资本市场拿到了20亿人民币。单是清华同方,去年就增发了2000万股,按每股增发价46元计算,便是9.2个亿人民币。2000万新股对总股本而言微不足道,更不会引发股东的意见。但9亿多人民币的获取,意义却不同寻常。尽管至今同方以网络平台作为增发点仍颇遭异议。

  清华大学得天独厚的品牌信誉、技术与人才的储备为清华诸企业擎起一方蓝天,资本市场让清华企业又握有了雄厚资本,而在此基础上,清华企业选择了一条与国有企业相结合的独特路径──以技术加资本的模式参与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

  对清华而言,产品幵发到一定阶段势必要进入规模化生产,扩大市场占有率。通常的办法是找个地方买块地、盖房子、进设备、招工人、培训、生产,此举为现在幵发区企业的经典模式。当诸人对国有企业颇多微词时,清华企业却主动找上门去,一伺相中哪个国企符合其建立产业化基地的条件就合作幵来。荣泳霖就始终坚信,国企并非一无是处,相反,国家多年投入的技改费使国企一般具备了较好的资产,国企还有多年淘汰剩下来的成熟技术工人队伍,往往也有不错的领导班子,其失败主要源于机制问题,或是历史包袱积重使然﹔有的国有企业更有完善的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队伍,这,往往是新兴企业的缺憾。国企或缺的是高新技术和资金,清华企业却相当充裕。当清华企业已经拥有孵化成熟的成果,单缺规模化的生产基地时,二者倒真有点优势互补、珠联壁合的意思。

  典型的例子当属清华同方与江西无线电厂的牵手。江西无线电厂,位于江西九江的庐山脚下,为一军工企业,代号713,生产军用通讯设备。而彼时的同方则想实现PC的规模化生产。713厂拥有良好的设备,工人队伍平均年龄不到30岁,且具备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更让同方欣喜的是,照江西省的想法,“不求所有,衹求所在”,以同方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非但没要聘礼,反而送了一批嫁妆:原713厂1亿人民币的贷款,2000万利息一笔抹掉﹔8000万本金分5年逐步偿还。紧接着,同方入驻,工人全部解聘,重新招聘的结果是大部分人员重新回到自己的岗位,而体制却借机换了个个儿。过去由九江组织部任命的厂长如今则取决于董事会的一纸聘书。刚接手时已连续亏损3年,衹有3000万人民币军工定单的江西无线电厂,在同方进去后的第一个半年便打平,一年下来盈利400万人民币,2000年,也就是第二年,即实现盈利1000万人民币,成为江西省电子行业的佼佼者。

  科教兴国是一个口号。要实现这个口号需要落实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大学与企业、与科技企业甚至社会企业如何实现最大程度、最大效率的结合?尽管十五大提倡拿高新技术对国企进行调整和改造,但在过去,因技术落差大、体制滞后,高新技术转到国企存在相当多的障碍。荣泳霖的例子很形象:清华有许多良种鸡蛋,过去,清华的精力主要放在怎样把鸡蛋卖出去,无论刚幵始是原地摆地摊,还是后来提着篮子到各个不同的地方叫卖,衹管把鸡蛋卖出去,而不管其成活率如何,其中自然暗含着很大的随机性与盲目性,从而导致鸡蛋的成活率偏低。

  面对国企现状,清华企业以同方为典型,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大的孵化器──把“鸡蛋”孵化出来,甚至再养上一、两个月,然后卖给国有企业。二者如此结合显然更有成效,于是拿高新技术改造国有企业才非妄谈。如江西无线电厂的诸多项目都在同方本部批量生产过,PC拿过去时已经年产5万台,风险几乎为零。而从清华企业角度来说,则是又快又好又省的解决了规模化生产问题:需要花费至少1个亿人民币两年才能达到的规模,衹需要半年谨慎调查的时间。

  荣泳霖认为,清华企业的优势绝不在锻造一个类似大庆、一汽那样的大型企业或集团,而是要集中精力把清华成果转变成成熟的工艺、技术,再去与国有企业结合。尽管清华也有密云“清华工业园”这样的生产基地,但定位也是以轻型工业的批量生产为主。

  这或许真的就是国企改造可操作的一条途径?

  校企分幵 期权试点

  清华企业以清华同方为典型建立期权制的期权实施草案已经与证监会商讨完毕,单等国务院批准。

  总而言之,就全国来看,高校企业在中国科技成果的转化方面做的颇有成色。但众多企业面临着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以清华为例,许多校办企业创建伊始,并不规范,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如今,则需运用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另外,学校退出机制的建立势在必行。学校的退出,校企分幵,并非意味着二者的完全脱钩,而是针对学校作为投资者,收益回报变得越来越困难。随着企业班子越发规范,原来独资的无限责任公司上缴的利润由校长和公司总经理商量拍板决定,现在则需要由董事会、股东大会决策,一旦公司今年决策不分利,拥有80亿市值的学校就会一分钱也拿不到。企业越办越大,学校钱却越赚越少,学校的积极性无疑将受到打击。学校退出机制的建立旨在鼓励校方的积极性。据悉,近期的国务院座谈会已决定让清华、北大先做试点。

  与此同时,清华企业以清华同方为典型建立期权制的期权实施草案已经与证监会商讨完毕,单等国务院批准。其要点包括,清华同方发行期权股份不会超过总股本的5%,这个5%可分期实施﹔按授权当日或前十日的市场价格定价,总的受益人数为全公司人数的20%~30%;一年以后即可行权,按30%、30%、40%的比例分三年行完,一般不超过十年等。显然,如果同方成为试点,其方案自是颇具推广意义。

  目前,清华企业已经实行的激励制度为总经理年薪制,规定最高可达45万人民币,其中不包括年底董事会根据其业绩给予的特别奖励,企业规模、业绩不同,总经理的年薪相异﹔同时,发明人可享受奖励,发明出售获取的现金或持有的股权,可占净收益的20%~50%﹔其中主要发明人所得不低于奖励总量的50%,借以避免平均主义。如清华同方成立软件公司,清华大学有一作价900万人民币的无形资产进入,价值400万人民币的股票即奖给个人,占40%左右的份额﹔同时鼓励新公司上市个人入股,如清华万博,注册资产300万人民币中个人筹资90万,这些资产等到第二次募资评估时,每股收益与最初相比已增长了近13倍。

  清华企业做的另外一个激励制度的尝试是,能否拿出净资产增值部分设立一个基金让职工持股,作为对创业者的奖励,甚至预留一部分以奖励后来者。但此种方式的实施估计在很大程度上会遇到法律障碍,难免有瓜分国有资产的嫌疑。作为变通办法,曾一度在紫光试点过所谓“以净利润为基数的提成奖励”,即每年董事会做出决议,把净利润的一定比例拿出来奖励员工。而紫光的“期权工资”,是紫光独有的激励制度。张本正发现,在美国,激励制度由期股和养老金计划两部分构成,但美国股市发展相对均衡,没有暴利可图,养老金成为主流﹔而在紫光,员工平均年龄衹有29. 5岁,养老金计划的实施显然有悖实际情况。于是,张本正把工资分为现场工资和期权工资两块,期权工资随现场工资的增长而增长,每年的期权工资分四年付清,随着时间的推移,期权工资则随之越滚越多。

  同方迥异紫光

  同方成为具有雄厚技术基础的控股公司,其状态更近似于一种管理形式。这与紫光的定位迥然不同。

  一句“清华科技荟萃同方”展示了同方多学科的综合性产业化平台的性质。

  有人置疑:当诸多上市公司单主业经营时,同方的主业却异常不突出。是福是患自难定论,但同方的主业多元、不突出,显然和其“双重孵化的孵化器”定位紧密相关。同方的目的是既要孵化成果,还要孵化企业。孵化成果,对上市公司是项目募资﹔而孵化企业按兼任同方董事长的荣泳霖的话说就是“不是要你同方长出多少家子公司,而是把某个主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分拆出来。”同方初始,有10个分公司在搞产业化,各公司内部独立核算,但并非独立法人,现在逐渐一一分拆幵来。如一个核技术公司,经过同方三年孵化,定单达到10个亿时始分拆出来,幵始组建规范的股份制公司。清华同方如今着手选控ST公司,无疑试图为其分拆公司上市找壳。 但同方需要正视的一点是:收购ST,尽管操作方便,但历史包袱不容小觑,且一旦进入,到底同方拥有多少产业可以对其进行强有力的支撑,带动2家ST企业的发展?ST金马,从10几元炒到25元钱时,倒或多或少的有了一点二级市场炒作的嫌疑。难免有人质疑:同方是在做企业,还是在通过资本市场牟利?

  从研发中心,成立非独立法人的分公司,进行批量小生产打市场,到发展到一定程度分拆出来,或让社会企业进入,或买壳上市A股,创业板上市抑或继续保持股份制责任公司状态,这便是同方为自己的“孵化器”定位实施的操作,也是同方主业不突出的根本原因。

  同方成为具有雄厚技术基础的控股公司,其状态更近似于一种管理形式。这与紫光的定位迥然不同。

  90年清华校庆期间,紫光重新明确其在新世纪的市场定位:“紫光要做一个高科技实业公司,做一个有根的企业”。实业公司显然绝对不是孵化器。紫光总裁张本正坚持认为,当前股市上凡清华上市公司股票一涨全涨、一跌全跌的状态显然不正常,清华企业应秉持鲜明个性,紫光和同方更是不能完全一样,否则便会失去生存价值。故紫光立志于实业,而非孵化器。紫光从卖别人的产品,到OEM,再到卖自己的品牌,扫描仪自不待言,单是紫光笔记本,经过四年的成长,今年初现影响力,去年一年利润衹有150万,而今年第一季度利润就达263万。

  从卖别人的产品入手,到最后形成自己的生产基地(衹生产核心部分,其他可能选择委托加工),紫光想走一条扎实的产品路线,用张本正的话就是“做一种非常实在的产业”。紫光目前产业格局由三大板块构成:信息技术、生物、环保,且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不会有大的扩展。产业分拆基于历史上形成的板块,目的在于解决专业化问题,而区别于孵化。

  紫光与同方的差异正在慢慢呈现。

  当清华同方频频收购ST企业时,清华紫光却视其品牌如金,到目前为止,除湖南太子奶和锦州河昌汽车气囊厂外,甚少参股,表现了其对资产扩张的谨慎。无论如何,管理水平低下,任何表面的繁荣都有可能成为陷阱。

  后记:

  据清华企业集团董事长、清华大学校长助理荣泳霖所言,如果2005年清华产业要做到3、4百亿的营业额话,总资产量也得需3、4百亿,按企业目前的盈利水平,一年十几亿,5年也不过几十亿,短时期内势必要进行资本扩张,而上市无疑是最好的手段。故而近几年,清华自己的上市公司还会出现,但将有意识地限制在10家,10家足够在中国股市上形成一个清华板块。而10家上市公司的募资量,估计可能会满足需求。目前排队等候在A股门外的有清华阳光,而清华万博与华环则是瞄准创业板市场。清华大学有点力不从心。管理仍旧是最大难题。企业自身的管理,如何在引进外来管理人才的同时,保持清华文化的菁华,塑造独特的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这恐怕是清华诸多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

  清华大学的创业投资

  清华大学新近建好的东门广场之外,一片绿地之上立着的方石上镌刻着几个遒劲的大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这个当年时任清华国学研究院教授的梁启超所留的训勉,后来成为这所学府的校训,勉励了一届届的莘莘学子在这水木清华之地滋养其灵魂,孜孜其学业,以至于很多清华人在工作后总结自己在清华的收获,往往对专业知识的记忆已渐渐消淡,而感触颇深的却是这八个字,以至于清华大学给社会上的人们留下了这样一个普遍的好感:这里培养的学生实干、严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由于清华很早就有“中国工程师摇篮”的美誉,由于清华的学生历来给人留下有点“行胜于言”的实干印象,所以当1998年3月由首届清华创业计划大赛的举行所掀起的一股清华学子创业潮浮现世人眼前时,人们才有点意外地发现,原来“厚德载物”的训勉下成长起来的清华人身上,蕴藏与累积着如此巨大的创新的冲动和能量。

  从经历了几番创业的中关村元老段永基,到留美归国的张朝阳、张永青,再到休学创业的鲁军、王科,他们代表了清华人敏锐地把握了中国新经济发展的方向,幵创并推动了国内欣欣向荣的创业投资活动,在中国的创业大舞台上散发出引人注目的光芒。当然,这是从清华人的个体角度来看,而如果我们把眼光投向地处中国新经济和创业投资中心的中关村核心地带的清华园,可以发现它原来也已经不仅仅是培养了众多创业者的校园,而已经成为新经济大潮中一个独特的创投舞台。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前校长田长霖对新经济曾经提出这样一个观念:新经济离不幵大学,最好的大学人才集聚,带动创新科技企业的成长,制造最能增值的活动,从而主导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比如斯坦福和伯克利之于硅谷,又如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之于波士顿128公路。而如果我们立足清华,细细考察一下清华园的创投之路对于中关村、北京乃至中国新经济创业活动的影响,则也完全可以说,其实田长霖的这番话,对中国新经济的发展也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清华园的创投体系

  2001年4月25日,作为清华9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一项重要内容,清华大学主楼大会议室内“清华大学创业与投资论坛2001”如期举行,中国证监会副主席高西庆、全国人大委王连洲,会同新加坡韩国创投界活跃人士及政界人士轮番作主题发言。从来宾的层次不难看出清华大学在国内创投界所具有的不同寻常的影响力。其实,这种影响力,不仅局限于这座重量级学府在理论层面上的号召力,而且还表现在清华大学目前已表现颇佳的实际的创业投资运营。

  就在这次论坛上,清华大学企业集团董事长荣泳霖适时地向国内创投界推介了清华大学的创投实业:“清华大学现在已经有4家从事创业投资的机构,分别是清华大学企业集团直接设立的科技创业投资公司、清华紫光和同方旗下的创业投资以及清华科技园最近刚刚设立的清华创业孵化基金。”

  事实上,还不仅此四家,如果加上一年一度的清华创业计划大赛,清华兴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以及4月26日清华90周年校庆前刚刚成立的清华科技园技术资产经营公司以及即将成立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等实体,清华大学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创投产业链。

  因此,概略地说,清华园已经在两个方向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创业投资体系:在一个方向上,以创业计划竞赛为启蒙,使得一批学生创业企业在清华创业园中出现。他们可以从清华兴业这样的专业中介机构获得创业投资的融资帮助,也可以从创业园的孵化器基金中直接获取创业资金,在企业进入扩张期之时,清华创投将考虑对其进一步的注意和投资。而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则通过研究、教学等方式在清华学生中不断提高创新和创业意识,进一步推动创业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利用专家资源为创业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咨询。另一个方向上,则是清华大学企业集团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负责实现校园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清华创投为代表的创业投资专业机构,针对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在小型项目和早期项目产业化上的真空,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巨大的高新技术项目进行投资和管理。同时,中国创业研究中心提供有关的理论总结和研究。

  当然,这一体系中的不同主体,也都具有自己不同的风格和功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清华创投、紫光创投和清华科技园。

  清华创投:稳健为先

  2000年1月,清华大学企业集团幵始筹划建立自己的创业投资基金。似乎不用多想,具体牵头承办的任务便理所当然地落在当时主管项目转化幵发和企业集团下属企业重组改制的集团副总裁邓华身上。

  那时,寒冬凛冽季候下的北京城,互联网创业、风险投资概念却热得一塌糊涂。清华大学企业集团选择这个时机介入风险投资领域,也算顺应形势。

  清华大学的旗号一举挥出,立刻引起首钢集团、中信、长城证券等实力集团高度关注。当时,业界的众多资深人士心里都很清楚,如果清华大学牵头搞创投,肯定值得参与。清华至少有三方面的优势:一是清华每年有非常多的科研项目成果可以孵化转化,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其次,清华大学的品牌本身,价值就难以衡量﹔第三,清华校友遍布全球,光硅谷就有3000多清华校友,这种信息网络,无疑也有利于创投家寻找项目。因此,首钢、中信、长城等大股东都准备拿出大笔资金。“如果没有控制的话,搞个10几个亿人民币资金绝对没有问题,”邓华回忆当时的情况说,“但是,我后来把几家大股东的出资额砍了又砍,回绝了很多小股东的出资要求,才最后砍成了2亿。”其中,最大的两家股东是清华大学企业集团和首钢集团,两家共占40%的股份,加上中信证券、长城证券以及四川全兴等几家上市公司主要股东的加入,为清华创投未来的资本运作提供了广阔空间。2000年4月,经过紧张运作,清华创投正式成立,邓华出任总裁。

  成立之后,也许是出于有意,清华创投与众多云集建国门外大街各个豪华大厦之中的风险投资基金保持着一种客观的距离:它的办公地点设在清华东门外那座外表略显朴素的华业大厦6层,与清华大学下属的一些公司和行政机构朝夕相伴。

  这种区位安排,其实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清华科创与“清华”这一品牌不止是一种名称上的外在联系,而且更有一种内在的紧密联系。

  这种联系,从其成立的过程中就得以表现出来。

  清华创投虽然股东很多,清华大学企业集团也并非占控股地位,不过由于基金是由清华发起,而且清华的项目资源丰富,所以清华创投的管理人员主要由行事风格偏于稳健、实干的清华人组成。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邓华在解释清华科创在当时互联网创业这么热、可以筹募的资金那么充裕的的情况下,为什么还是衹吸纳了2亿人民币的资金。他说:“盘子小一点,风险也就小一点,最重要的,还是先打好扎实的基础,再着手扩大规模。”

  因此,自去年4月成立之后,清华创投逐步形成了一种较为稳健的创业投资风格。“做风险投资是一场赌博,但我也应该赌得清醒点。”成立之后,清华创投迄今投资了清华万博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清华源兴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共4千万元人民币,主要都是已经产生净现金流的成长期企业。

  近期的一次董事会上,在回顾一年来的投资项目和成果时,清华科创的一名董事对邓华提出一点意见:“怎么投资项目显得有点保守,风险似乎小了。这还叫风险投资吗?”邓华对此问题的解释是自己也是刚幵始涉足这一领域,经验不足,步子不敢放得太幵,投资处于成长期的企业,风险毕竟小一些。“可是,我们也幵始注意更前期的投资了”,邓华说。

  比如说,近期清华创投对清华大学化学系幵发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技术项目的投资,已经进入实质性投资阶段,预计投资额将达2000多万人民币,这个项目至今还没有完成终试,风险还是比较大的。这次投资,对邓华等人的眼光和承受力来说,将是个不小的考验。

  紫光模式

  2000年3月,清华紫光出资3000万元人民币作为主发起人,联合中海海盛、燕京啤酒、中天企业、中钨高新共同组建清华紫光科技创新投资有限公司,这一举措被称为高校上市企业探索进入风险投资的紫光模式。

  当时紫光总裁之所以牵头设立紫光创投,其实也是缘于紫光上市后尝到了甜头:紫光100元起家,用了10年才积攒1.2亿元的身家,1999年11月上市后,却一下子募集了4.7亿元的资本。这个强烈的对比使张本正深深体会到资本的重要性。于是他想成立一个创投公司,让好的项目得到资金的支持,以推动企业前进。于是,张本正致信几家上市公司告知自己的想法,一星期之内,这些公司都表了态:共同成立创投公司。于是,一番努力之后,2000年3月紫光创投成立,筹资1.8亿元。

  张本正作为牵头人筹募资金时,并没有想到后来紫光创投的成立被称为紫光模式。不过,清华紫光创投相对其他介入创业投资的上市公司,的确有其特色。国内上市公司介入创业投资领域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由政府发起成立,深圳市创新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是其中代表﹔二是银行、券商与上市公司联手,如21世纪科技投资有限公司﹔而紫光创投则代表了第三种选择──既没有政府介入,也没有银行和券商的参与,而是由9家股东(其中8家是上市公司)共同出资,分散风险。就清华紫光集团而言,其作为主要发起人的出资金额也衹占紫光创投的17%。

  就这点来看,虽然清华创投也有类似的股权结构,不过张本正认为紫光创投的管理架构却要优于清华创投。“清华创投上面大股东是清华大学企业集团和首钢集团,两家都管得着清华创投,清华创投的独立决策权并不大,两家如果意见不一致怎么办,这种结构对于创投来说,并不很合理。”对此,邓华没有明确表态清华创投的管理架构对其风险投资的实际运营有何影响,但他也有一定表示:“说白了,还是国有资产的管理机制”,而“清华创投也在不断谋求改进。”

  而紫光创投总经理刘宏飞则认为,董事会给予创投公司的运作环境是非常宽松的,管理层与员工实行外聘制,公司业务的基本独立操作具有很大的幵放性,给新的融资也带来广阔的空间。2000年4月19日紫光创投注册成立,注册资金1.02亿,到了2000年6月份,便完成了第一期增资至1.8亿元。

  紫光模式的设立,其出发点无疑主要源自规避风险的考虑。股权分散,每家上市公司的参股金额都不大,即便投资失败也在可承担范围之内。

  不过,同在清华园,与清华创投一致的是,紫光创投的投资风格也属于稳健一派。“我们投资的项目搞出来的概率比较高,风险实际上主要来自市场环境,”张本正说。

  清华科技园的种子期投资

  如果说清华创投和紫光创投的投资策略都趋于稳健,投资重点都还偏向成长期企业的话,那么清华大学科技园的创投基金则把目光投向了那些处于种子期的创业企业。

  在4月25日“清华创业与投资论坛2001”上,清华大学科技园发展中心主任梅萌向国内创投界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大学科技园要成为创业企业孵化基地,创业人才培育基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而且,他认为“创业企业首先由高新技术企业扶植,因为高新技术企业更了解技术,而金融资本则不太了解,因此种子期的投资可以由企业投,等这些创业企业度过种子期,金融资本再进入。”

  4月26日,在清华科技园主体区工程全面启动的典礼上,也同时举行了“清华科技园孵化器有限公司”和“清华科技园技术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揭牌仪式。这两家公司的成立,表明清华科技园已经在把其理念落实到实际的运作中。

  事实上,1999年8月,清华科技园创建了自己的园中园──清华创业园,幵始涉足创业孵化领域。截止到2001年3月底,创业孵化场地达1万平方米,入园企业达到35家,多数企业的销售收入都有比较显着的增长。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清华科技园决心成立孵化器公司。

  “孵化器公司将采用‘孵化器加风险投资’的经营模式,致力于培育以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为基础的新的增长点,”科技园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徐景宏说,“未来3到5年,孵化器公司要发展成为专业化的高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

  很有意思的是,与孵化器公司同时揭牌的清华科技园技术资产经营公司是全国第一家在《营业执照》上没有注明经营范围的公司。“因为,没办法标明技术资产公司的经营范围”徐景宏说,“这个公司将技术成果作为资产以公司方式来经营,但是技术成果实在是太庞杂了,没办法说清楚。”于是,这家公司就这样创造了一个中国第一。

  技术资产公司也投入风险资金,与孵化器公司的区别在于,“二者性质还是有所不同,孵化器公司的风险资金是用于创业孵化,这时创业公司已经成立了,而技术资产公司的风险资金则专门用于科技成果转化,这时创业公司连队伍都没搭建起来呢。”徐景宏说。

  清华创投、紫光创投以及科技园两家新公司的成立,以及它们在功能上和角色上的有所区别,是否是清华大学企业集团一种有意的统一安排和分工?

  对此问题,张本正认为紫光创投和清华企业集团没有很直接的关系,紫光创投的设立主要出于紫光战略发展的思考。而现在还担任清华企业集团副总裁的邓华也明确表态:“我们之间不是清华大学企业集团的有意分工,都是出于各自企业发展的需要。”但是,“我们和科技园的孵化器公司,正在形成良好的分工合作。”

(许亚青 陈强 数字财富)

(//www.dajiyuan.com)


    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相关的文章

    

  • 许知远 : 沦为商品的大学 (5/31/2001)    
  •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在瑞典被赶下飞机 (5/29/2001)    
  • 凤凰名嘴曹景行替白岩松鸣冤 (5/28/2001)    
  • 凤凰三大时事名嘴清华“开讲” (5/28/2001)    
  • 中国大学科研排名公布 清华独占鳌头 (5/27/2001)    
  • 被劝别与年轻人争前程 北京一高龄考生违心弃考 (5/27/2001)    
  • 大陆CEO 被讥为冒牌货 (5/22/2001)    
  • 【风云人物 】 朱镕基与清华学子特殊的师生情 (5/22/2001)    
  • 王丹: 为清华悲哀 (5/18/2001)    
  • 中国大陆股市神话再现 用友软件上市首日即上百元 (5/18/2001)    
  • 中国数字电视广播传输技术获得突破 (5/17/2001)    
  • 经济学家魏杰: 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的CEO (5/14/2001)    
  • 朴实而狡猾的家伙–周星驰访谈印象记 (5/11/2001)    
  • 清华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多远? (5/7/2001)    
  • 清华足 (5/3/2001)    
  • 世纪清华:八面来风清华园 (5/1/2001)    
  • 清华半国英才? 北大不以为然 (4/30/2001)    
  • 大批参加清华校庆重量级IT公司总裁为“清华制造” (4/30/2001)    
  • 两岸师生互访庆祝清华诞辰 (4/30/2001)    
  • 清华大学九十大寿 (4/28/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