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敏着《我的父亲毛泽东》,真是百感交集。书中的“父亲”,慈爱、和蔼、亲切、真诚,但在千万中国人心中,那形象又是怎样的呢?虽然毛泽东已去世四分之一世纪,但大部分中国人仍无法摆脱他的“影子”。
或问李敏对她父亲到底了解多少?这确是问题所在。但她毕竟跟他生活了十四年之久,感情非比寻常,她对他的描绘、她的所见所闻不能说没有参考价值。读完全书,我要说的是:她的确真实地写出了毛的另“一面”。
李敏为四十三岁的毛和第二任妻子贺子珍所生,那是在他们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后到达的陕北。之前,毛有过五男三女;之后,贺又生了两个女儿,但这些孩子不是夭折、送人就是下落不明,所以毛对李敏特别钟爱,这份钟爱贯穿毛的一生。
这里显然有毛的“心病”:贺子珍十八岁追随毛,在枪林弹雨中干革命,直到去世身上十七处还留有弹片。红军到达延安后,毛的地位改变,两人有了距离,不时争吵,毛对女儿回忆说:“我们两个人一个是铁,一个是钢,谁都不让谁。”应是事实。后来贺又怀孕,身体不好,决定去苏联治病并进修。毛极力反对,三番五次求贺回到他身边,但贺太倔。李敏说,她母亲为此付出了一生的代价。
贺走后两个月,江青就到延安了。李敏说,毛江的婚姻是不幸的;毛一生都非常思念爱他、愿跟他出生入死的贺──这份感情自然也投射在李敏身上。即使如此,毛也一点不娇纵溺爱,要她磨练、培养坚强意志。毛的性格和成功的最重要因素,由此可见。
李敏用女儿眼光,多记家庭琐事,若想在书中寻找毛的思想、谋略,怕要失望,但我却认为,这才最真。本书不像《我的父亲邓小平》,没有中央支持,没有写作班子,没有专人审定,李敏的口述由朋友王桂苡整理;越是少人参与自然就越真实可信。
感情纠葛、家庭琐事,一般没多大意思,但主角若是毛这样影响历史的大人物,当然不同。例如,贺子珍从苏联回国,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江青阻扰),毛贺没有见面。十年后,一九五九年七月,庐山会议前,毛想见贺,内因众说纷纭,较可信的是李敏说的,毛希望跟贺商谈李敏婚事。贺曾向人表示,能看看毛握个手就心满意足,可一旦见了就大不同,可以想像,奇倔的革命老太见到为他生过五个孩子却已不是丈夫的男人,心中波涛会有多大……
李敏透露,这次会面,双方旧日心灵的伤痕又重新被撕裂开来,犹如在疤痕上撒了一把盐,“至今,我仍认为,两位老人相见不如不见”。正当毛的情绪非常恶劣,彭德怀向毛提意见,结果,“撞在枪口上”。另外一件事自然是,倘贺没出走,江青就来不了,也许不会有毛夫人那么深地介入了文革……本书令人无法释卷,相信是因为毛的“影子”和历史的“影子”,纠缠在一起。
--作者为香港作家,原载《亚洲周刊》
《我的父亲毛泽东》作者:李敏/辽宁人民出版社(沈阳市和平区11伟路25号)
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