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八,蕲春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郑伯成收到了中国《西游记》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刘怀玉的来信。刘怀玉热情地称赞郑伯成公开出版的《〈西游记〉与湖北蕲州》等三部著作,为揭开《西游记》成书之地之谜提供了有力佐证。
此前,郑伯成还先后收到了中国“西研会”常务理事蔡铁鹰、扬州大学教授彭海等专家学者的来信。山东大学吴开晋教授在来信中称,郑伯成的考证是“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领域中的创新之举”。
饮誉世界文坛的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其成书地点历来是史学界的难解之谜。1990年,从事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的郑伯成,从浩繁的文史资料中读到了有关《西游记》成书于湖北蕲州的记述,就悄悄开始了《西游记》成书地的研究考证工作,先后30余次深入到蕲州的大街小巷进行实地考察和走访。其后,他又将考察范围扩大,遍访县内各类庙宇和历史遗迹,发现县内诸多山水名谓与《西游记》故事中的地名十分接近,其地形地物与书中所描写的也极为相似。这一发现,使郑伯成兴奋不已。
郑伯成在艰苦的史海觅踪中发现,吴承恩晚年因一宗冤案获罪,出狱后赴蕲州(今蕲春县蕲州镇)任荆王府“纪善”(明代亲王属官,行“讲授”之责)。现收藏于江苏淮安县的吴承恩半截棺头板,上面亦有“荆府纪善”字样。吴承恩的晚辈吴国荣在《射阳先生存稿跋》中,也提到此事。这些物证和史证,说明吴承恩晚年确实生活在蕲州。正是这个时期,吴承恩写成了《西游记》。
在《西游记》中,随处可见蕲州的山水形貌和乡风民俗。荆王府的主人荆宪王系明仁宗第六子朱瞻纲,这里可算是个小小的“朱子国”。于是这个“朱子国”便成了《西游记》中“朱紫国”的原型。荆王府里有个“玉华宫”,《西游记》里便有了个“玉华县”,而且玉华县的设置、礼仪等,与荆王府十分相似;明朝蕲州有个“医圣”李时珍,医术高明,而孙悟空在朱紫国行医治病手段和用药方法则与之相似郑伯成通过诸如此类的考证,写成了《〈西游记〉与湖北蕲州》、《神怪侠笔吴承恩》、《灵猴孙悟空》等三部著作,得出了《西游记》成书于蕲州的结论。
转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