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导演郑晓龙《刮痧》创作始末

人气 40
标签: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1994年,我听到朋友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对台湾移民夫妇因为给孩子洗澡时不慎摔了孩子,被社会福利机构控告虐待。那时,我们虚构了“刮痧”这个故事,来到美国请朋友帮我们丰富内容。没有想到——

  交谈中,美国的朋友告诉我们,1996年在匹兹堡,真的有一对华人移民夫妇因为给自己的孩子刮痧祛病,被当地福利机构指控虐待儿童,剥夺了其对子女的监护权。随之而来的漫长官司让这个家庭饱经磨难,一时间搞得所有的媒体都沸沸扬扬,很多报纸、电视都对这一事件大加报道,显示出美国社会对于华人社圈、华人文化广泛的不理解与不接受。

  实际上,即使是在现在的美国,类似事件仍然比比皆是———南美移民经常会打孩子,在院子里被邻居看到直接就打电话报警;我们中国人经常说“打是疼、骂是爱”,但孩子受了体罚如果到学校跟老师一说,比较“善”的老师会打电话到家里警告家长,而一般的美国人会直接通知社会福利机构或报警。所以说,美国真的是个“爱管闲事”的民族,但我们必须看到,这也反映出根植于每个普通美国人心里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大家互相监督,社会就会安定得多。我们中国人在这种小事上,则往往习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跟我又没关系,我惹那事儿干嘛呀我”。

  在教育孩子———我们中国人认为这么私人、这么细微的一件事上,东西方观念上也有这么大的差异!我们认为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自己的财产,无论我们怎么管教他都是为了他好;而美国人就会认为:孩子是社会的财富,是独立的,他有行动的自由,作为家长有义务照顾和保证其受教育的权利,忽略或粗暴对待孩子的行为是绝对不被接受的。教育孩子这种行为属于社会行为,不是你关上门就了事的!类似的很多这些事,让我想到的是观念的不同,文化的“不同”。而不是简单地厚此薄彼,评头论足……我渐渐感到:真的应该做些什么了。

  《北京人在纽约》的不足

  六年前我拍了《北京人在纽约》,我一直认为它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因为它主要表现的仅仅是新一代移民刚到美国时的生存艰难,讲的是如何在物质上立脚,但却缺乏对于不同文化碰撞的较为深刻的描述与剖析。后来因为《北京人在纽约》在国内极大轰动,我没再好意思把自己的想法大声讲出来。我一直耿耿于怀,很渴望有机会来探讨“王启明”们后来怎么样了,现在生活得如何,他们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有什么新的遭遇,人生和信念有了什么变化,他们还好吗?

  寻找真正的美国

  既然是要拍中美文化冲突,为了丰富“刮痧”这个故事,下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在美国定下故事发生的地点。决定拍《刮痧》之初,圈内的朋友们就建议我把拍摄地点最好选在纽约或者洛杉矶。原因很简单,除了拍《北京人在纽约》,我也曾经在纽约生活过,在那里朋友、熟人很多,对那里的大街小巷也是了如指掌。而洛杉矶是美国的电影拍摄制作基地,那里的人们十有八九是靠电影吃饭的,无论是餐馆里端盘子的,还是街上扫马路的,都有可能告诉你他在某部片子里饰演过小角色,或者是懂得化妆、服装、摄影、灯光。人工和拍摄成本可以降得很低。这两个国际知名的大城市让我确实有些心动。

  但当我把《刮痧》的创作意图讲给我的一些美国朋友听时,他们几乎众口一词地说:忘掉纽约和洛杉矶吧,这两个城市都太国际化了,它们根本不能代表真正的美国文化。在美国人眼中它们什么都不是,要寻找典型的美国人的生活、美国人的保守和对其它文化的排斥,应当到美国的中部去,到美国的中小城市去,那里才是真正的90%以上的美国人过的日子。于是我开始寻访美国的南方、中部和西部——最后确定了以居民的顽固著称的密苏里州。

  哪儿哪儿都是英语,正是他们生存的环境

  《刮痧》讲述的是发生在当代美国的一个新移民家庭的故事。全程在美国拍摄完成,影片采取的是大量英文对白(超过了影片长度的2∕3)。我们也知道,国内观众对于英文有语言障碍,很多国内的观众对于看字幕、对于一部影片采用这么长时间的英文对白肯定会感到不习惯——以致会使影片票房受到影响。但为了更真切地反映身在美国的华裔移民的生活遭遇,喜悦、艰辛、痛苦、孤立、奋斗、无畏,为了让观众能够置身其中,我们特意保留了这个“障碍”!哪儿哪儿都是英语,正是我们的海外同胞每日每时置身其中、无可回避的语言环境,我们希望更多地还原真实!

  当然,考虑到中国的实际和绝大多数观众的观看习惯,我们在后期又制作了一个全部用中文配音的版本。这个中文版本,更加容易帮助大多数不习惯阅读字幕的观众理解影片的故事情节。但如果想最大限度地体会那些身在大洋彼岸的同胞的切身感受,建议大家再去看一下英文的字幕版本,原汁原味,它毕竟会不一样。

  当时全场都在大声说:“NO!”

  当时是去年11月份,我们的《刮痧》的后期刚刚制作完,正赶上圣路易斯有个电影活动。那里的人们非常希望我们能够参加,希望能够一睹中国的电影摄制组全程在美国拍摄的第一部故事影片的风采。盛情之下我们同意展映一场。消息传出去,《刮痧》的电影票在放映前一周就被观众一购而空。放映那天,场外聚集着数百名等待退票的人群,当地人士评论:这在圣路易斯确实前所未有!

  片子放映过程中,我一直在观察周围美国观众的反应,发现尽管影片表现的是中国移民在美国的种种遭遇,但情节对观众的吸引力是显而易见的,他们时而随着故事的曲折发展发出同情的叹息,时而随着人物的精彩对话发出会心的笑声。当演到圣诞夜白人醉汉持刀抢劫许大同钱财,并贪心地要夺走许大同给儿子准备的圣诞礼物时,全场观众几乎不约而同愤怒地大声说:“NO!”

  我坐在黑暗中感到一种满足。美国人是溢于言表的民族。他们一个“不”字,清晰地让你知道,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人类在是非爱憎上是共通的。(北京青年报刘靖)

  郑晓龙档案

  郑晓龙,导演、制片人1984年至今,先后担任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主管生产副主任、主任,在任期间曾策划组织了多部在国内引起强烈轰动效应的电视剧,如第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第一部长篇室内剧《渴望》、第一部电视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第一部编年史风格的电视剧《一年又一年》,以及《无悔追踪》、《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蓝色三环》、《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罪证》、《北京人在纽约》等等一批优秀电视剧作品。

──转自《中华网》

相关新闻
《征服山的少年》登台上映 12岁少年逆境求生
“棒棒堂”等15年合体 威廉:要感谢Energy牛奶
2025年影迷最期待的电影和影集 IMDb揭晓
不拍《蜘蛛人》续集?汤姆霍兰德揭退休计划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