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古代教育
幾千年來,在神州大地留下了的令人驚嘆的人文奇觀,無論藝術創作,還是醫學科技等領域,都出現超前的景象,也出現了許多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許多奧秘。古人發明的天文曆法、衡量制、九九乘法表、易經、針灸等等,讓華夏子孫一用就是幾千年。基於德的古代教育不僅超前,而且也具有遠大的胸懷,令現代教育都難以望其項背。
易經》蒙卦,六個爻,一百多字的注解,全面講說了教育方方面面的問題,讓我們嘆服,這就是我們中華聖賢先祖的無窮大智慧,充分展現了中華神傳文化的神奇與博大精深。
B>作者:童欣
說「見金夫,不有躬」這樣的女人不能娶,那麼這樣的孩子也難教育好......
今天講這蒙卦,我們大家就都是「吉」。有的老教師要娶兒媳婦了,您聽了蒙卦就會大「吉」啊,因為「納婦,吉」。那麼娶兒媳婦為什麼「吉」呢?它跟前邊對應起來,包蒙,我們家小孩不懂事,那麼新媳婦兒進家了呢?也要包容這新媳婦兒,有好多不懂,不知道。
蒙卦裏說的「利用刑人」這句話就是孩子我們得管,這個刑是刑法,當然說刑法這個詞就有點嚴重了,實際上是利用約束、規章、制度,說白了,你得管這孩子。
這是算卦,我們換到學習上,這孩子也是這樣,他不懂,你告訴他了,他不聽你的就不好辦。「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這個從教育的角度,就是說這個求學的人他要有誠心,古人說:「欲修其心,先誠其意」,在古代還有這樣的說法:「禮,聞來學,未聞往教也」,就說學習啊,你是來求教,不是他主動教你,強迫說「你得學啊」,可現在經常是這樣。
那麼作為孩子就要學東西,是不是他就得求你老師來學:「老師,您教我點好東西吧!」應該是這樣!現在都變得家長給報一個班,可這孩子喜歡彈鋼琴嗎?實際上他就是為父母在學。「匪我求童蒙」這句話多好,而現在我們家長都在求孩子,應該「童蒙求我」!
B>作者:童欣
《學記》裏有一句話:「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說建立一個國家,統治老百姓,第一重要的就是教學、教化。大家看,對於一個人、一個單來講位,「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我們作為領導如果要改變一個國家的風氣,改變一個單位的風氣,都要通過教育、教學。我們從《周易》的卦序來說,強調了教育的重要性。
《易經》蒙卦體現的中國古代教育智慧(1)
《易經》,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被古人稱為群經之首。今天要講的這個蒙卦就一百多字,就把教育的問題都說清了,這就是古人的智慧。
1995年,哈佛大學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教授出版了《EQ》一書,其中明確提出了情商所包含的五種能力,即:自我情緒覺察能力;自我情緒管理能力;自我激勵能力;認知他人情緒的能力;人際關係管理能力。也可以簡要的稱為:自知,自勵,自制,感受他人以及人際。這就是著名的情商理論。
(大紀元記者周慧心綜合報導)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了私塾教育,讓孩子學習《三字經》、《論語》等古代經典書籍。中國在「孟母堂」被叫停後,現代私塾仍在民間悄然盛行。而社會上對這個「體制」外的「另類」教育爭論很大。
尊崇道義 揚善明德
熹字元晦,號晦庵、考亭先生,南宋時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人。十九歲進士及第,曾任荊湖南路安撫使,仕至寶文閣待制,力主抗金,恤民省賦,不畏權貴。他學識淵博,對儒學、史學、文學、佛學、道學等都有研究,著作頗豐,以弘揚道統思想為己任,強化「三綱五常」,一生熱心於教育,無論身在何地都孜孜不倦地授徒講學,是孔子、孟子以來的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世稱朱子。
古代教育是君子之道。以奠定人的「仁、義、禮、智、信」的精神內涵,和基本的辨別正邪、善惡及禮儀為根本,造就的是以人為本的有正常人情感和理性的群體,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造就有著高貴品質和志向的正人君子之修身、齊家、平天下者。
閩南語有句俗諺「洗面洗耳空,掃地掃壁角」,意思是說做事要有認真與負責的態度。草率地洗臉,洗過「表面」後,很可能就沒有清洗耳朵;而用同樣的心態掃地,也是「大概」掃過之後,常常會忽略了不起眼的角落。洗耳朵、掃壁角,說的不只是勤與懶的問題,也關乎一個人做事的態度。
中國古代的教育分為民辦和官辦,或稱公學、私學。民辦主要是指私塾,一些落第秀才,開科講學、授課教徒。興辦教育成為讀書人的一條重要出路,既解決生計,又培養人才,更促進教育的發展。
中國古代教育主要就是儒家教育。孔子杏壇講學,門徒三千,開創儒家教育的先河,奠定了儒學的基礎。
國家之治亂繫乎「人」,人才者,國民之本;學校者,人才之本;興學所以安國而長民也。因此之故,孟子曰:「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果能如此,那麼,一國之事無不舉,境內之民得安寧!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是神有意造就的半神文化,當然,攸關生民社稷的教育更是重點演繹的環節。
清代的教育制度,完全採取明朝的辦法,學校和科舉相輔而行。在京畿有「國子監」、「宗學」、「旗學」。「國子監」的性質,一方面是國家最高的學校行政機關,一方面為大學生讀書的處所。
明代於府、州、縣學之外,又有「社學」。太祖洪武八年(西元1375年)正月,詔天下立「社學」,並在詔中說:「今京師及郡縣皆有學,而鄉社之民未睹教化,有司其更置『社學』,延師儒以教民間子弟,導民善俗,稱朕意焉。」
南、北兩宋的學校教育,不管京畿或地方,各校設立的先後,教材的內容,運作的情形,和教職員、學生名額,都不一致,且每易一君主或換一派閣員也屢有變更。
五代十國,那是唐末至宋初的一段分裂割據時期。在這段期間裡,雖出現了五個自命繼承大統,但卻無力控制全局的朝代。同時在這五個中原王朝力所不及之處,則有十餘個地方勢力先後據地為王,這是「五代十國」名稱的由來,也簡稱五代。
《通鑒綱目》:隋煬帝大業二年(西元606年),開始設置「進士科」,策試諸士,這樣一來,奠立了科舉取士的基礎,開導唐代科舉制度的先河。因此,科舉制度,隋開其端,至唐而備。
自此以後,北方承平將近八十年,不僅國學、鄉學都比較南朝為完備,即私人講學的風氣,也是盛極一時。這個時候,正當南朝梁武帝提倡學校教育的時候,介於五、六世紀之間,我們若是統觀南北朝的教育,要算這個時期為最發達。
漢代時,國家教育雖較前代發達,而私人講學的風氣也很盛行,兒童和青年所受的教育,多半付託在「私塾」(私人講學授徒之所)裡面。「私塾」似乎也有兩級,而低級的特稱「書館」。「私塾」的勢力有時且凌駕官立學校之上,而地方父母官所設立的學校,時興時廢,若有若無,反而無足輕重了。
學校之制,以三代最為完備。家有塾、黨有庠(音翔)、術有序、國有學。孟子說:「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學」是大學,「校」、「序」、「庠」都是民間的小學。孟子又說:「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庠者,養也。」這是行「鄉射」和「鄉飲酒禮」的地方,使人民看了,都要受到感化的。
一國行政的良窳,全看用人的得當與否;而用人的標準,則捨公平的考試制度以外,再沒有更好、更有效的方法了。其實,以現在的思維模式推究起來,先秦時期當時舉行考試的作用,多為了鞏固與維護自家城邦的君權,多方延攬、起用有德、有才的能人異士輔佐國政,以達到稱霸諸侯的目的,而對於作育英才的真正目標,反倒置之不問,因此學校教育並沒發揮真正的功效。
梁武帝蕭衍一向崇尚儒學,深感於兩漢任用的都是信奉雅道之飽學之士,故能樹立名節德行有成,故決定成立一專責機構,來培養人才,遂設置五經博士。
古人對小孩的教育方式如何?我們通常都有一種刻版印象,覺得古人對小孩的教育方式很「八股」,但其實不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