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知道一個人是真的肥胖呢?我們一般都以人的體態來論斷這個人是否肥胖,但以現代的審美觀來看,可能走在街上就會發現一堆胖子了,所以我們必須用科學的角度來看待究竟如何才稱為肥胖!
醫學上的「肥胖」是指身體內的脂肪組織超過維持生理正常功能的比例,意即「脂肪過多」。
不過因每人身高不同,所以如果只用體重來代表是否為肥胖,並無法反應體內脂肪堆積的情形,所以世界衛生組織(WHO)判定肥胖的標準是身體質量指數(BMI),其計算方式是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因東西方人種不同,所以判定的標準值也不同,西方人的BMI大於三十稱為肥胖,而我國行政院衛生署公告理想體重的範圍是BMI等於十八‧五~二十四,若BMI大於二十四為過重,大於二十七則判定為肥胖。
不過學者認為如果只有單以BMI當作肥胖的指標似乎有點薄弱,因為相同身高、體重的兩人,雖然BMI的結果也相同,但其實經過精密儀器檢查可發現,兩者體內的肌肉量與脂肪量可能差異很大,所以除了BMI可當作肥胖的指標外,學者另外加入體脂肪、腰圍、內臟脂肪來可輔助當作判定肥胖的依據,結果會更客觀。
體脂肪
正常人的脂肪細胞約有二五○~二八○億個。正常女性身體的脂肪細胞數目比男性多,所以女性比男性容易發胖。體脂肪是體內脂肪與體重的百分比,體脂肪可劃分為皮下脂肪與內臟脂肪兩種。
我們除了要知道體脂肪的比例之外,體脂肪的分佈也非常重要。一般而言,女性的體脂肪比例較男性高,大都分佈在臀部與大腿,較容易造成下半身肥胖,也稱梨子形肥胖;男性則大多堆積在腰、腹部,形成上半身肥胖,亦稱蘋果形肥胖。不過這並非是定律,停經後的婦女其體脂肪就變成容易囤積在腹部,因此我們較常看見她們是屬於蘋果形的肥胖。
腰圍
若BMI正常,但腰圍過粗者,罹患肥胖相關疾病與死亡率相較於正常者,皆會顯著升高,表示腰圍是預測肥胖對健康影響的重要指標。腰圍太粗表示腹部脂肪的不正常堆積,又分為皮下脂肪過多或內臟脂肪過多。
研究已證實腰圍太粗的人得到糖尿病的機會是一般人的七倍,罹患高血壓、心臟病是一般人的三倍,因為堆積在腰、腹的脂肪會影響新陳代謝,容易引起代謝症候群(高血壓、高血糖、高三酸甘油酯)的發生,而更進一步引發其他疾病的形成。
內臟脂肪
內臟脂肪屬於體脂肪的一員,當皮下脂肪過多,已經無法再堆積時,就會轉移陣地到內臟周圍囤積,當然也有體脂肪不高,但卻內臟脂肪高的人,表示其可能是遺傳或飲食不當所造成的。醫學研究顯示內臟脂肪過多容易導致高血壓、動脈硬化、腦中風、睡眠呼吸中止症、脂肪肝、糖尿病、關節炎、癌症……等多種疾病。
*脂肪對人體重要性
從健康的角度來看,造成肥胖的脂肪確實是罪魁禍首,但其實脂肪是我們所需的重要營養素,與醣類、蛋白質並列人體不可或缺的三大營養素,對我們來說有不可取代的生理功能,若體內缺乏,同樣也會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脂肪的功能
提供熱量:每公克的脂肪可提供人體九大卡的熱量,相較於醣類及蛋白質每公克只能供應四大卡的熱量是偏高的;另外,不管是醣類或蛋白質在體內都可轉變為脂肪的形式儲存。
提供必需脂肪酸:所謂必需脂肪酸是人體不能自行產生的脂肪酸,一定要從食物中攝取才能獲得,如果缺乏這類脂肪酸,最明顯的例子是皮膚表面容易出現紅疹,表皮細胞缺少必需脂肪酸會油脂分泌不平衡,導致紅疹形成。
協助營養素利用:脂肪可幫助脂溶性營養素的吸收和利用,像維生素A、D、E、K便是脂溶性的維生素。
節省蛋白質作用:因脂肪可提供較高的熱量,所以當身體需要能量時,脂肪燃燒來供應熱能,就可節省肌肉組織中的蛋白質,以供修補或建造組織用,且防止蛋白質大量流失所造成的不適生理反應。
保護作用:脂肪可在內臟周圍組成一個保護網,對於外力的衝擊具有緩衝的作用,保護體內重要的器官,屬於內臟脂肪;皮下脂肪則有維持體溫的功用。
增加飽足感:餐點當中若沒有攝取到油脂類,很快便會感到飢餓,因為脂肪可減少胃酸分泌,使食物在胃中停留時間加長,具有延緩胃排空速度而增加飽足感的功能。
合成荷爾蒙:人體的荷爾蒙(激素)主要的原料是脂肪,若脂肪不足將導致內分泌失調,最顯著的例子就是當女性不當減重,未攝取任何的脂肪,長期會出現生理期紊亂或停經的結果。
提升美味:食物中的脂肪可增加美味、香氣,促進食慾。
*是真的餓了?還是嘴饞?
在探討肥胖的成因之前,首先我們來討論一個有趣的問題:人為什麼想吃東西?是真的因為飢餓呢?還是口腹之慾作祟?其實有些人造成肥胖的主因,往往不只是因為出現飢餓感,大多數是由於食慾激增之故,不知不覺吃進過多的熱量所導致。
假設某人每天攝取的熱量超過了一百大卡(約等於一瓶養樂多或一根香蕉),一年下來便會囤積五公斤的體重,若是他能克制自己的口腹之慾,相信要維持體重並不是一件難事。但我們如何分辨到底是真的餓了,還是只是想滿足口腹之慾呢?
嚴格來說,飢餓與食慾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飢餓的感覺是由體內的刺激產生。
胃裡沒有食物時會收縮,而引發輕微頭暈、發抖及血糖降低等症狀,此時胃部會分泌荷爾蒙產生飢餓的訊號傳遞到大腦,形成刺激而有進食的感覺;相反的,食慾是由外在的刺激,例如食物的外觀、色澤及香氣所誘惑產生的,若是自制力稍嫌不足的人就容易大快朵頤。
然而,食慾和飢餓常被混為一談,是因為當我們受外在刺激而產生食慾時,會有和飢餓時一樣的現象──唾液開始增加,胃也開始收縮。但和飢餓不同的是,如果你不予理會,這些現象很快就會過去。所以,想要控制體重,要能區分自己是真的餓了還是嘴饞。
*攝食調控中樞
不過,某些人卻不能分辨到底是真的餓了還是嘴饞,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的進食量,不由自主的吃不停,導致吃進過多熱量而變成脂肪囤積在體內變成肥胖,因為他們的攝食調控中樞出現問題。
攝食調控中樞分為飢餓中樞與飽食中樞。大腦負責控制攝食的是下視丘,當下視丘收到增加食慾的信號,就會刺激飢餓中樞提高攝食量;若接收到抑制食慾的信號,便會刺激飽食中樞漸少攝食量。
所以如果飽食信號強過飢餓信號,便會刺激飽食中樞而減少攝食,我們的身體便靠著這種信號傳遞的機轉來調控攝食量。
不幸的是,有些人的基因出現缺陷,身體無法產生足夠的飽食信號,腦部飢餓信號強過飽食信號,長期過度攝食的結果便導致肥胖,不過這種導致肥胖的例子很少見。@
摘 自 《排毒享瘦不復胖的祕訣》如何出版社 提供(//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