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的寫實技巧在隨著時代逐步推進,但是其逼真和嚴謹程度,也因時代、地區的風格不同而有差異。文藝復興時畫家已經能生動地表現人物外形和內心,但是佛羅倫斯畫家以素描和結構見長,威尼斯畫家則偏好豐富的色彩表現。
日後隨著畫幅的日漸加大,繪畫筆法變得簡略,不如油畫早期畫在木板上時的工整細膩。偏愛誇張動感的巴洛可繪畫多採強烈的明暗對比來營造戲劇性效果,但也經常將畫面的次要細節省略或簡化。
在正統寫實繪畫的延續和發展中,官辦的藝術學院也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自從瓦薩利在佛羅倫斯設立了第一個美術學院之後,歐洲各地競相效仿,並以法國最為發揚光大。特別在路易十四,拿破侖等君王的大力支持下,法國的藝術學院人才輩出,對法國藝術成就貢獻巨大。學院教育秉持著古典美學的理念,堅持繪畫必須遵循理性的原則,因此透視法、數學式人體比例、幾何式構圖、正確的結構、明暗表現等均列為基礎訓練。同時學院藝術取材於符合正統價值的宗教、神話和歷史故事,對社會起著教化人心的作用。
新古典時期是繼文藝復興之後人物寫實的又一高峰,如大衛筆下的人物不僅逼真傳神,形象鮮明,更藉著道德題材表現出的人性尊嚴和崇高的情操,呼應著希臘羅馬以至文藝復興的美學正統。而同時代畫風激情奔放的浪漫主義畫家,在人物的結構上、作畫的筆調上顯然不如新古典時期的嚴謹精確,題材表現上也偏好於屠殺、災難等悲觀負面的因素,或是人性陰暗面的刻畫。這也體現了時代品味的不同和繪畫基本功的差異。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個人主義的抬頭和反抗權威的『革命』心態,學院藝術提倡的傳統價值觀開始面臨挑戰。特別是印象派的出現宣告了現代主義的到來,使得承傳數百年的西方寫實繪畫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
很多人認為印象派為繪畫帶來了觀念和技法的進步。印象派雖然借用了科學的理論和名詞,但事實上創作時全憑個人主觀感受來分解色光,並不是真的那麼《科學》和《理性》的。而且印象派畫家在跳躍式的並列對比色彩時,也犧牲了物體的結構、肌理和質感,而進入一種恍惚、模糊、夢幻的視覺經驗。此後藝術家越來越強調主觀的感受,刻意追求個人風格,有意擺脫傳統。於是,文藝復興以來畫家建立的空間、明暗、質感、人體結構概念逐漸解體,甚至被完全拋棄。加上現代藝術家認為藝術要『獨立自主』,把描述性或表現道德內涵的題材視為對藝術的限制;藝術逐漸走向或是抽象甚至荒誕。
其實,印象派以至後來的現代藝術,拋棄的正是累積了數百年前人智慧經驗、西方最值得驕傲的正統寫實藝術成就。
如果持平的來比較兩幅同時代的作品,一是晚期學院派大師布格羅的人物;一幅是印象派雷諾瓦的人物。兩者在人體的結構、肌理、質感、色彩的處理方式上有著天壤之別,形成的品味也大異其趣。即使個人喜好可能不同,但是以技巧而言,哪一個更為精確、嚴謹、難度更高、更接近完美呢?
也有人認為,照相機的發明早已使得寫實繪畫無用武之地了。事實上,照相技術永遠無法真正取代繪畫。我們常說『畫如其人』,一幅好的寫實作品不僅逼真,作者的人生閱歷與性格,思想情感,也都在其中真實體現。另外,寫實功力深的畫家能夠根據構思需要,逼真呈現假想中的事物,使觀眾身臨其境,達到視覺上說服性強的震撼效果。畫家經過構思所傳達的畫面意涵,也體現著畫家的智慧、價值觀和審美觀。特別是人物寫實畫,能逼真表現人類的各種情境,深入刻畫人性、表現人所崇尚的精神價值,最能直接感動觀眾。
印象派過去了,進入了現代主義;現代主義乏味了,又進入所謂的後現代。人們在瞬息萬變的潮流中,在失去標準的迷霧中,追求新奇的同時,到底要走向何方?藝術真的進步了嗎?藝術真的自由了嗎?
道家說『物極必反』;佛家認為宇宙有《成、住、壞、滅》的規律。事實上人類發展中也體現著形成、發展、成熟、敗壞、衰亡的循環往復。現代是不是真的比古代更進步?新的是不是比舊的好?很值得大家深思。
藝術追求的應該還是永恆不變的價值和理想。從藝術發展的歷史來看,正統繪畫提倡的客觀寫實技法、理想形式與高尚情操等內涵,是任何時期、任何民族都能接受且喜聞樂見的,絕不會因為時空的變遷而喪失價值。因為它符合了人的視覺美感經驗,呼應著善良的人性,也是藝術的永恆標準。新唐人電視台舉辦人物寫實油畫大賽,在重拾藝術真、善、美的理念,表現人性的光明和崇高;不僅為人類保存優良的傳統,還能對社會的文明與道德有正面的促進作用。
我們相信,這種對真、善、美的探索是一條無止境的光明大道。@*
<--ads-->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