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金門古砲群身世揭曉 學者建議列一級文物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倪國炎金門4日電)中央研究院院士黃一農、史語所副研究員陳維鈞推論金門新出土的29門古砲是333年前明清之際產物,為罕見鄭經軍隊「台灣砲」,歷史意義重大,今天建議列為國家一級文物。

對於古砲身世謎團揭開,金門縣文化局局長李錫隆表示,由於砲身鏽蝕、風化嚴重,將先以護膜包覆保存,再委請國外專家協助處理以利日後研究、展示,同時也將出版專集,保留珍貴歷史文物。

金城鎮南門禹帝廟後側興建公寓,5月初發現古砲群,經開挖共有29門,由金門縣文化局移往文化園區暫存,並委請黃一農、陳維鈞研究,終於揭開謎團,為明清之際鄭經軍隊使用的火砲。

陳維鈞是在編號第 28 號的古砲,發現砲身有「丙辰年七月吉日製」等陽刻銘文,編號第 4 號砲身鏽蝕的「丙辰」銘文。黃一農據以推論為1676年產物,並研判為鄭經軍隊遺留古砲,台灣所未見。

黃一農說,出土的古砲形制均接近17世紀之前所製滑膛紅夷型火砲,為鐵鑄大砲,由砲身上的「丙辰年」研判,應為1676年(即清康熙15年、明永曆30年)製造,而且為鄭經軍隊所造。

他指出,這群古砲如果是清朝統治期間所鑄造,理應直書年號,以表明正朔,而非僅用干支紀年,因此,研判為明鄭所有。

黃一農表示,鄭經賡續父親鄭成功反清,1676年鄭經軍隊移駐新佔領的漳州,並且在福建、廣東與清軍征戰,雖然名義上仍奉永曆正朔,但永曆帝朱由榔與監國魯王朱以海均卒於1662年,可能因此在趕鑄砲時未在銘文上嚴遵規矩,僅書「丙辰年」,並於1680年倉皇撤回台灣時秘密埋藏,以圖日後返金重啟使用。

陳維鈞也表示,從挖掘的地層斷面分析,土坑剛好儲藏古砲,而且是採立體堆疊,古砲埋時也是堪用,佐證鄭經軍隊倉促撤守金門所埋的推論。

黃一農表示,鄭成功家族縱橫兩岸靠的是「台灣船」、「台灣砲」,現存的鄭經古砲罕見,僅知大陸陝西歷史博物館有一門左宗棠征西帶去的鄭經銅砲,廈門鼓浪嶼鄭成功紀念館僅有複製品。

他表示,金門出土的鄭經古砲,為台灣所沒有,而且一次出土29門,可以說是相當珍貴文物。

黃一農和陳維鈞指出,出土的古砲群證實明清之際金門為戰略要地,而且攸關台灣歷史,他們建議應列為國家一級文物,加以維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