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置入性行銷專題》記者兼業務 業績列考績
【大紀元8月30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陳曉宜、曾韋禎/調查採訪)為了拿到更多政府廣告宣傳預算,國內各新聞媒體無不竭盡所能,配合進行新聞置入性行銷,短視近利販賣新聞可信度,部份媒體的新聞部,幾已淪為「第二業務部」,編輯部主管得像拉廣告一樣,負責拉業務配合新聞(即所謂「業配」 ),並直接指示記者掛名「報導」,還將此制度化列入年度考績評量。學者大嘆,媒體新聞專業已嚴重淪喪。
某報記者透露,該報總編輯、副總編輯、主任等主管,每人每月都有一定額度的業配績效要求,高層主管就會把這些業配績效額度,發配給各新聞採訪組負責,每個組每月從二十萬到五十萬元不等,有些是組長親自下海跑業務,有些則是叫記者靠線上關係去拉。
業配歌功頌德 還可半買半送
該報系自今年五、6月開始,更將業配績效列為考績評核項目,母報在考評表的列管事項下,多了「協助週報供稿/編業專題十%」和「協助編業績效案數十五%」,子報則在考績二十%的「核心能力」項下,列出「整合行銷、依各組額度為目標」,記者看了傻眼,有人大罵以後也別監督政府了,乾脆就當拉廣告的工商記者算了。
也有記者習以為常地說:「反正都是要跑新聞,政府要給錢何樂而不為,這種業配新聞很簡單,不是歌功頌德,就是抄資料,何況報社還給稿費,不無小補。」
成立利潤中心 新聞標價出售
在電視台,過去多會有一組記者,專門配合業務部做業配新聞,但政府標案則多是直接叫線上記者去「採訪」,通常記者出門時,主管就會告知你這則是業配,一定要做正面報導、一定要拍到首長畫面;之前經濟部長尹啟銘到綠營溝通ECFA的新聞就是一例,觀眾可能萬萬想不到,政府連這種新聞都要付錢。
一位資深電視台主管表示,某電視台更在中南部成立利潤中心,所有地方大小活動想上新聞就要買,一則十萬元以內,積少成多,地方記者就得負責執行。
政大新聞系助理教授劉昌德表示,新聞置入性行銷是殺雞取卵的做法,對政府而言,會損害政府公信力;對媒體來說,以後民眾將不再相信媒體,可信度降低,新聞收視率不佳、報紙發行量下降,廣告不上門,恐怕損失更大。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莊豐嘉表示,新聞專業的最基本原則,就是新聞與廣告一定要明顯區隔,業務部與編輯部必須完全分離,記者絕對不能處理業配新聞,才能維持媒體與記者的新聞自主權。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