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台灣要聞

《政府置入性行銷專題》政府買新聞 奧步推政策

【大紀元8月30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陳曉宜、曾韋禎/調查採訪)「紅標米酒五十元 財長李述德幕後推手」、「工程會推動公共工程繳出一張漂亮成績單 主委范良銹上任後秉持劉揆的施政主軸…扮演了重要角色」、「王如玄 搶救失業大功臣」、「廖了以親上火線 當超級解說員」。一則則報上吹捧政府首長的新聞,原來全是用人民納稅錢買來的。

根據統計,政府各部會與國營事業單位,每年編列數十億元宣傳預算,今年度的擴大內需預算還再增列近四億元宣傳經費,但宣傳內容與手法卻從未接受人民檢驗,新聞置入性行銷才會如此大行其道。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羅世宏表示,台灣政府進行新聞置入性行銷的程度,簡直就是「台灣奇蹟」。在西方國家,政府「買新聞」是大醜聞,首長是可以下台的;但在台灣,政府竟帶頭花人民血汗錢「買新聞」,對國人進行宣傳,甚至習以為常,連行政院長劉兆玄專訪都用錢買,媒體為生存自甘墮落,民眾長久被愚弄而不自覺,真是台灣民主最大諷刺。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政大新聞系退休教授陳世敏指出,「政府為什麼要買新聞?是什麼樣的政策、什麼樣的內容,必須要躲躲藏藏,不敢以廣告面目見人?有政策說明就開記者會、登廣告,這種走小路偷偷摸摸方式,顯示統治者的心態不夠光明正大」。

文宣經費數十億 美化政府說好話

檢視政府近一年新聞置入性行銷內容可以發現,最具爭議的類型有三:美化政府、宣傳爭議政策與首長個人秀。

首長個人秀內容多在吹捧首長政績才能,拉抬個人形象;爭議政策類型,則是政府以買新聞方式「報導」支持政府言論,左右民意;當然更多買新聞的目的是為美化政府,隱惡揚善。這些都是政府以「政策宣導」之名,使用人民納稅錢購買而來,不僅欺騙人民,也嚴重影響人民獲取多元資訊「知的權利」。

影響所及,失業率不斷攀升之際,勞委會就買新聞彰顯其搶救失業政績;開放中國客來台觀光時,觀光局就買新聞,報導中國客如何帶動台灣觀光產值、如何帶動台灣就業市場;為正面宣傳ECFA政策,經濟部就買新聞報導台灣面板賣不掉,中國廠商要購買等兩岸面板合作新聞。

以台電即將舉辦低放射性核廢料選址公投為例,如此具重大爭議的公共議題,媒體版面上呈現的,卻是一面倒宣揚核廢料場址安全、潔能地球的內容,電視新聞也不斷播送韓國慶川等國外案例正面宣揚,卻不見環保團體意見、地方民眾反對聲音,因為這些「新聞」,都是台電花上二千多萬元宣傳經費、二十六個採購案買來的,得標媒體涵蓋全國性報紙、有線電視新聞台、無線電視台、地方新聞台、廣播電台、雜誌等近三十家媒體。

爭議政策化濃妝 做假新聞搞愚民

政府用人民納稅錢買新聞,目的不言自明,就是要讓民眾誤以為這些偏向政府的政策資訊,是「公正客觀」的新聞報導,使民眾對該議題不知不覺做出偏向政府的判斷。

以爭議極大的農村再生條例草案為例,即便學者、農運團體大聲反對,部分媒體呈現的內容,卻總是宣傳政策的正面報導,反對聲音幾乎在這些被收買的媒體版面銷聲匿跡,就連公開舉辦的地方公聽會,明明正反意見都有,部分媒體卻只呈現為政府說好話的內容。因這些新聞都是政府買來的,尤其在公聽會召開前與草案審查前後,農委會水保局就會花錢買一些對農村建設歌功頌德的新聞,也讓反對聲音幾乎在主流媒體被封殺。

政府「買新聞」的做法,使得原本該在公共平台公平討論的爭議政策,幾乎聽不到反對的聲音,在媒體上呈現嚴重的資訊不平等,包括ECFA、開放陸生來台、承認中國學歷、中國客來台觀光、賦稅變革等影響國家政策的重大議題,政府竟利用民眾對新聞的信任,花公帑買新聞,讓民眾無法獲得多元資訊,甚至被騙得渾然不覺,令人不得不質疑「我們繳的納稅錢,為什麼要用來買新聞美化政府,欺騙自己呢?」

  ‧ 《政府置入性行銷專題》政府買新聞 奧步推政策 ‧ 小檔案:何謂新聞置入性行銷(//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