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刺激的行為︰
(一)、行為型態:
指自閉兒在生活空檔時,表現某種重覆的相同的動作,以滿足感官或心裡的需求。例如晃頭、搖動或旋轉身體、不停跳躍或繞圈子跑、扭轉手指、喊叫、不停地出怪聲、吐舌頭、作氣喘狀、磨牙、撕紙條、甩紙帶、在沙坑玩沙子、轉動鍋蓋、以頭撞椅背、唱歌、重複而大聲的延宕式鸚鵡語言等。
這些行為通常不具社會意義,甚至干擾人際關係、妨害學習。
(二)、原因
1、自我刺激的行為,可能來自生理的需求(感覺變異所造成)。
有位自閉症博士自述,他小時候常喜歡躺在沙發墊下自我刺激。這種被壓的需求,促成他發明「抱抱機」來治療自閉症兒童。
上述出怪聲、喊叫、磨牙、氣喘、玩鍋蓋、重複鸚鵡語言等,可能出自於聽覺刺激的需求。
晃頭、搖動或旋轉身體、不停跳躍或繞圈子跑、爬上爬下等行為可能是運動覺的需求。
看沙子從指縫掉下、看電風扇轉動、在眼前扭動手指等是視覺性的自我刺激刺激。
2、一些看似自傷行為﹙如撞牆、敲頭、拍打耳朵、咬手指、手背﹚,其實是自我刺激的行為。仔細觀察這些行為大都發生在無聊的時候。研究顯示:這些兒童腦部會產生過多的因多芬﹙腦內瑪啡﹚,這種物質會阻斷痛覺,而產生類似自傷的自我刺激行為。
3、有些自我刺激的行為(如摸臉頰、咬指甲、搓身體或鼻子、揉眼睛)來自焦慮不安。因焦慮引起的自我刺激行為大都具有強迫性、重複性。
4、大多數的自我刺激的行為,也可能是來自心理的需求。
大多數的自閉兒屬於智障兒童,所以他們會用重複的刻板行為來排除紛至沓來的刺激,他們常常堅持特定形式的生活常規,使生活容易掌控。相反地,若自閉兒的生活太單調時,他也會用種種方式作自我刺激。
縱觀人類的行為,不論殘障與否,有一共通性,即閒暇無聊時,便會找一些事或東西自我刺激。自閉兒亦不例外。研究顯示:教導自閉兒更多的遊戲或口語能力後這些自我刺激的行為會顯著降低。
不過殘障兒童與一般兒童的自我刺激行為不同,例如一般兒童在無聊時在書桌或書本上亂畫、踢打小朋友、搶別人東西、在教室走來走去、玩鉛筆、丟紙條、吃東西、扭動身體。然而,殘障兒童如自閉兒、智障兒或肢障兒,由於智能的或肢體的限制,只能表現某種重覆的動作或聲音,以滿足感官需求,例如晃頭、搖動身體、扭轉手指、喊叫、出怪聲、作氣喘狀、磨牙、撕紙條、甩紙帶、唱歌、延宕式的鸚鵡語言等。
(三)、處理策略:
1、針對因無聊而起的自我刺激行為,可以用建設性的活動、干擾性較少的活動、合適的活動等替代之。
(1)、以建設性的行為替代之:自我刺激的行為通常是非建設性的,它的主要作用,在填滿時間的空檔。因此,自我刺激的行為很容易被其他的行為替代。若用建設性的行為替代自我刺激的行為,則一方面消除自我刺激的行為,另一方面又可幫助自閉兒成長。例如自閉兒玩弄十個手指的行為,可以用玩油泥的活動替代,如此,一方面消除了玩手指的行為,又可增進自閉兒手指的力量及靈巧性。
(2)、以干擾較少的行為替代之:有些自我刺激的行為會干擾上課秩序,例如,有些自閉兒會不停胡言亂語、喊叫、唱歌來自我刺激,此時可用隨身聽的音樂替代它。
筆者觀察一位自閉兒童不斷重複少數相同的語言〈此為延宕式鸚鵡語言〉,若能多教導他新的生活上實用的語言,則此延宕式鸚鵡語言才有機會消除。
(3)、以合適的行為替代之:有些自我刺激的行為是在不合適的時間、地點進行,老師或父母可以教導他,在適當的時間地點辦事。例如有些自閉兒會公開玩弄生殖器或自慰,此時可帶自閉兒到盥洗室或私人房間為之。
2、自我刺激的行為若是起因於感官刺激的需求,其處理方式如下:
(1)、遮蓋感官刺激。例如自閉兒在地上旋轉鍋蓋,其目的是為了聽覺感官刺激,則可在地上鋪地毯使不會出聲音。若自閉兒在教室內觀看電風扇或抽風機轉動,可將電風扇或抽風機用紗布遮住。
(2)、運用感官刺激作增強物,訓練其他建設性的行為。例如一自閉兒很喜歡撕紙張。其實此一問題行為是該自閉兒對紙張的偏好,但是除了撕紙張的玩法外別無其他技巧。此時可以教導他剪紙在紙上畫圖、摺紙等功能等值的行為替代撕紙張的行為。
(3)、適度滿足其感官刺激的需求。另一位自閉兒持續在沙堆上用手淘砂,然後觀看沙子從指縫漏下的情形。可在教室內,教他反覆倒置沙漏以觀看沙子漏下的情形。
3、若是自我刺激的行為起因於焦慮緊張引起。則消除引起焦慮的情境是根本解決的辦法。
@*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