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以史為鑒:從程顥論「興利與尚德」說開去

陸文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王安石執政,商議更改法令,朝廷內外都認為不適宜,攻擊得很厲害。

程顥奉旨到宰相辦公室去參加討論。王安石正惱恨諫官們,現在,他即以嚴厲的臉色對待程顥。

程顥緩緩地說:「討論天下大事,不是一家子的私下議論,希望平心靜氣地聽聽意見。」王安石為之慚愧,這才改變了臉色。


程顥

自從王安石主政以來,程顥沒有講過一句涉及功利的話。他在職八九個月裏,幾次議論時政,最後一次,他說道:「聰明人做事,就像夏禹治水那樣,讓洪水從沒有阻礙的地方流走;捨棄這種辦法,而到險竣的地方去築堤防水,說不上是聰明。自古以來,為振興政治而提出的措施,沒有朝廷內外的輿論都說不可以而能夠有成績的,何況還排斥忠良志士,阻攔和抹殺公眾輿論,使卑賤的人欺侮高貴的人,邪惡的人侵犯正直的人呢!這正是使得僥倖有了一點小成績,便放肆追求功利的臣子一天天受重用,崇尚道德的風氣一步步被破壞,這種作為,絕對不會給朝廷帶來福祉和好運!」(原句是:「興利之臣日進,尚德之風浸衰,尤非朝廷之福!」)程顥講完這些鏗鏘作響、擲地有聲的話語之後,便請求辭去諫議官的職務。


王安石

王安石本來與他友好,到這時雖然意見不合,還敬重他的忠誠,不深責怪他,只讓他出朝擔任提點京西刑獄。程顥堅決推辭,便改任簽書鎮甯軍判官。

司馬光得知此事後,也立即上疏請求退職,他說:程顥無私正直,認為自己不如他。

※ ※ ※ ※

程顥(1032—1085年),字伯淳。他曾因反對王安石的變法,而遭貶官,後來主要從事講學活動。後世稱明道先生。他與他的弟弟程頤二人,是宋代理學的主要創始人,在中國文化史、思想史、哲學史上,都有不可動搖的地位。

王安石變法的是非功過,且留待史家去討論。但是程顥在這裏指出的「興利之臣日進,尚德之風浸衰,尤非朝廷之福」:卻十分值得引起我們重視。

中國經濟尚十分落後,經濟建設無疑是當務之急。但是,在加強經濟建設和市場經濟的另一面,卻必須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設。一個社會肌體是否健全、健康;一個家庭的生活是否成功,絕不是錢這一個標準,所能衡量的。錢僅僅只是保障社會肌體健全、健康,家庭生活成功的手段之一,而道德,才是我們所應追求的主要目標。

道理很簡單,只有在一個具有高度道德水準的社會和國度中,人們才可能享受充分的關愛和自由,才能最大限度地享受物質財富給人類創造的種種方便和舒適,才能從根本上認識人類和自己,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掘人類自身的潛能,去追求和創造更高水準的社會。因此,倘若要造福社會,造福國家,那就必須在注意「興利」的同時,特別注重「尚德」。@*
(事據《宋史‧程顥傳》等)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陳安世是京兆人,在權叔本家做僱工。他天性仁慈,從從來沒殺過生,對人也老實誠懇。這年,他只有十三四歲。
  • 石勒(274—333年)是十六國時期後趙的建立者。紀元319一--333年在位。羯族人,幼年隨同鄉人作小販生意,耒到洛陽。又曾為人打短工耕田。二十多歲時,被官吏掠賣到山東為奴隸,與汲桑等聚眾起事。後投劉淵為大將,他能聽從諫言,重用漢族失意官僚張賓,並聯合漢族軍隊,發展壯大了實力。319年自稱趙王,建立了政權,史稱後趙。
  • 《國語》是中國上古時代,一部「記言」的史書。我們知道,周代的史官,有左史、右史之分,更有記言、記事的分工,但不是絕對的,因為史書中的「言」,其實不能脫離「事」而獨立,言、事合一,方為「史實」。而作者不是一人,而是很多人,就是各國的史官,然後有人把這些加以彙集、整編而成。
  • 治國之道,在於順應自然規律和人民共同意願之所歸,也就是說,上體天心,下查民情,方能得天保佑而民富國強。所謂天不可違,民不可欺,愛民者必興,害民者必亡。在位者要想長治久安、國祚綿延,就得敬天恤民,不可一意孤行。
  • 宋朝時有個尚書,名叫楊玢,他在退休之後,回到長安居住。他在長安的舊居土地,多為鄰居侵佔。他家的子弟們,想要到府裡上訴,依靠楊玢的影響力,索回被鄰居侵佔的土地。子弟們把狀紙寫好以後,先交給楊玢審閱。
  • 濟公住過的杭州淨慈寺,曾經被大火燒過一場。提起這場火,還有一段故事呢。
  • 《國語》這本書中所記載的史實,包羅萬象,涉及的範圍也很廣,幾乎涵蓋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各個領域。這些富於哲理的言論與思想,不僅在當時是為政者的箴規,而且在現代,仍有它不可磨滅的實質意義。下面這一則史實,記載了周朝大夫主張在上位者,不可與民爭利,要讓利於民,更不能擅專天下之利。極力反對壟斷財富、獨佔利源的經濟觀點。
  • 中華大地上,經過一個個朝代的變遷、更換,演繹出他們的興衰、滅亡,留下了五千年文明。其中可以通過觀天象、識政局、察民風,能使人們看到一個朝代或政權的興衰、滅亡的前兆,以史為鑒,在大是大非面前,有機會選擇光明的出路,順從天意,遠離災難。
  • 夏天時,魯宣公在泗水深處下網捕魚,魯國大夫裡革把漁網撕破扔了,說:「古時,大寒之後立春之時,土中蟄伏之蟲萌動了,負責管理川澤的官員,才開始講習並指導民眾如何利用漁網、竹簍捕大魚、撈大蛤,拿到寢廟中祭祀祖宗,然後行之於國中,以幫助宣發地下的旺盛陽氣。
  • 我遠房堂兄紀旭升說,村南過去有個狐女,媚過許多少年。所謂二姑娘,就是這個狐女。族人紀某,想活捉她,但沒說出口,只是心有此念而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