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24日訊】(美國之音記者:陳蘇 台北報導)台灣政府日前成立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並計劃撥款一千億台幣重建災區。台灣專家呼籲,重建要講科學的風水,安置要有新的思維,不要走原地重建,逢雨就逃的老路。
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多處鄉鎮遭泥石流破壞侵蝕,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更是慘遭滅村。在風災兩週過後,台灣政府已啟動重建。然而,此時有越來越多的台灣科學家呼籲,重建必須考慮全球氣候變暖,台灣生態脆弱等一系列問題,希望政府拿出魄力,做出通盤考量,避免小林村悲劇重演。
*氣候變暖日益影響台灣*
台灣大學大氣系的柳中明教授對美國之音說,氣候變化對台灣的影響日益清晰。他說,自1996年賀伯颱風影響台灣出現破記錄的降雨以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次破記錄的降雨或風災,從未間斷。
台灣大學地理系退休教授張石角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以基隆為例來說明台灣近年降雨強度增加的問題。他說,基隆過去每年降雨量為2300毫米,近年來,降雨量並沒有增加,但是下雨天卻從253天數變成130多天,降雨的天數少了,強度卻增加了。
*八八水災是天災還是人禍?*
莫拉克颱風襲台造成台灣50年來最嚴重的災害,受災最嚴重的又莫過於地質環境特殊的南部山區,那裏看上去山崖峻峭,風景如畫,實際上是地質材料破碎、斷層林立,地理環境脆弱。台灣有人認為,八八水災既是天災,也是人禍,造成重大災害的洪水與泥石流跟原住民的過度種植、對山地的過度開發、山林的流失、或跟政府的水利工程有關。
台灣地理學專家張石角認為,山民的種植活動還不至於改變大自然的平衡。他說,貫穿台灣南北的中央山脈、雪山山脈和阿里山山脈這三條主要山脈占台灣總面積約五分之三,2300萬台灣人口當中有大約十分之一的人都是靠山裡的農業和觀光業為生。
不過他認為,造成莫拉克颱風災害如此慘烈的更多原因是民眾進入了高危地區進行開發。張石角說:“他們的土地利用行為不可能增加降雨量,也不可能增加洪水量,而是這個開發進入了異常天然氣候容易造成災害的地區。”
*災後重建要依科學“風水”*
張石角教授解釋說,大多數山地居民選擇背山面水的河谷地區居住;與此同時,近年來台東、台南發展迅速的觀光業不斷與水爭地,河岸上建起越來越多的溫泉旅館、飯店,河道被建築物堵塞得越來越狹窄。張石角說,人造的鋼筋水泥工程平時看起來非常堅固,但在大自然面前不堪一擊。八八水災就是一個例子,大雨造成山崩,堵塞溪流,洪水沖刷河谷,收復失地。
因此,張石角教授呼籲,政府在重建時一定要看風水,地理學就是科學的風水,要為山民找到不與山河爭地的安全地方重建。
他說:“要生活就必須要有經濟活動,經濟活動就要選擇易守難攻的地方,這就是科學,這就是在土地利用方面用科學的方法去找到安全的地方。”
*長遠規劃解決氣候難民問題*
台灣大學大氣系教授柳中明認為,在安家重建問題上要想改變原住民的傳統文化、習慣是困難的,他們大多希望重回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但是那些地方並不安全,原地重建只能逢雨就逃。
柳中明教授認為,台灣已經發展過度,他建議政府就此問題要有新思維,跟中國大陸與其他國家合作,拿出一個長期的考量和長遠的規劃。
柳中明說:“如果說要徹底的改變,必須是國家有一個徹底新的想法,要怎麼樣重整。我們台灣這麼小,人口這麼多,我們到底是不是要有所謂的『國外移民』的計劃,比如說我們台灣有接近兩百萬人在中國大陸。”
柳中明教授把莫拉克風災的災民稱做是氣候難民、環境難民。他說,八八水災跟台灣9.21地震災民不一樣,7.6級的地震可能百年才發生一次,但台灣風災、水災不斷。柳中明說,目前氣候難民的人數還可以控制,政府還可以利用土地資源安置難民,但是,隨著氣候變化加劇,對生態環境的衝擊加大,台灣可能在未來會面臨一次次破記錄的自然災害。柳中明警告政府,不要等到難民人數超過台灣的資源時再做規劃。
(//www.dajiyuan.com)